如果你是一位對歷史古蹟有濃厚興趣的遊客,南京確實值得花上幾天時間慢慢去品味,但對於我們這些更關注效率,只喜歡用最短時間探索最多區域的自駕遊客來說,南京城只適合作爲江南自駕旅行的起航地。這就如同清晨時我們還在南京秦淮河邊享用着美味的點心,而中午時已身在太湖之濱的宜興市丁蜀鎮(距太湖6公里)。

從南京出發,駕車沿長深高速南下150公里,就是大名鼎鼎的宜興市丁蜀鎮,這裏所說的“大名鼎鼎”是相對於傳統飲茶愛好者而言。因爲這座太湖之濱的小鎮盛產一種特殊的紫色砂泥,它是中國自北宋年間開始,至今傳承了千年的宜興紫砂陶產地(中國四大紫砂陶產地之首)。到此一遊,對於我們這些愛茶的遊客而言,具有很強的紀念意義。

一般來說,傳統飲茶愛好者至少都有一把質地上乘的紫砂壺。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光有好水和好茶卻沒有一把稱心如意的好壺,只能說是一件憾事。此時此刻,我們這些從北方長途自駕而來的遊客,正全神貫注地審視着小店裏琳琅滿目的精品紫砂壺。

與年輕的紫砂制壺師營豪結識純屬偶然。丁蜀鎮的陶都市場裏,大多數店鋪顧客寥寥。我們找了一家裝飾考究的門店走了進去,第一眼看見的就是帶着老式黑框眼鏡,正專心製作一把小壺的年輕制壺工匠。我們這些對任何事物都保持着好奇心的遊客見有“專業表演”,立即舉着相機圍了過去。突然而來的圍觀,讓年輕的制壺師拘謹起來。

問明來意之後,工匠自我介紹名叫營豪,平時和自己的舅母一起打理這家紫砂壺店,採取“前店後廠”的製售形式,因爲平時大客戶下單都是通過網上溝通,所以直接過來店裏的客人並不多,所以我們在陶都商城沒看見多少“買賣興隆”的場面。但由於丁蜀鎮臨近著名的太湖旅遊區,所以來這裏參觀購物的遊客反而更多一些。

制壺師營豪從展櫃裏取出了幾把造型各異的紫砂壺,讓我們憑感覺判斷其價位的高低。我們不專業,沒有全部說對。據說一把純手工打造的紫砂壺,會根據礦泥的品質、壺的外觀造型、做工的精細度以及制壺師的資深程度來確定壺的價格,而這僅僅是新壺的價值(Tips:這裏普通紫砂壺價格在100元出頭,優質壺的價位在五六百元上下,精品的價格在1000元左右,定製款另說)。

在和制壺師營豪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他不僅是一位心細的制壺技師,還是一位深諳遊客心理需求的精明宜興人。據他說,宜興當地有兩樣東西是最吸引外地遊客的,一是傳統紫砂壺,來的遊客一般會帶上一兩件走;二是距丁蜀鎮不遠有個竹海景觀旅遊區,那裏也是遊客必打卡之地。二者同爲宜興文化旅遊的特色“代表”之物。他的推薦和我們的行程計劃不謀而合,畢竟宜興的著名紫砂壺和萬畝竹海都具有“高雅和清幽”的特性,是文化旅行者的心理期待。

從位於太湖之濱的丁蜀鎮朝西南方向行駛20公里,就是宜興市的湖滏鎮,竹海風景區(門票80元/人)就位於鎮區南部的山區當中。整個竹海風景區地跨蘇、浙、皖三省交界處,這裏生長着數十萬畝竹林,並擁有“華東第一竹海”之稱,據說還是無錫地區著名的“旅遊十八景”之一。(Tips:丁蜀鎮去湖滏鎮,推薦走縣道206,沿線可經過張公洞、玉女山莊景區、陽泉村、靈谷洞等一系列人文景區,可以順道遊玩,縣道的盡頭就是竹海景區。)

我們北方地區氣候並不適合生長竹子,所以初到竹海景區,着實讓人驚訝。當汽車沿着景區公路駛入漫山遍野的竹林中時,一種發自心底的喜歡油然而生。路邊山林裏的竹子有的像小腿一樣粗壯,高達二三十米,且生長十分密集。加之林頂部竹葉茂密,即使正午的陽光都無法穿透竹林。此時我們被包裹在清涼翠綠的竹林當中,就連呼吸的空氣都帶有隱隱的竹香。

在中國文人的眼裏,竹與梅、蘭、菊並稱爲“四君子”,又與梅、松並稱爲“歲寒三友”。古往今來,愛竹詠竹者衆多,這在崇尚竹文化的江南地區尤甚。如果說紫砂已經讓宜興這座城市大名遠揚,那麼竹子就是它盛名之下的另一個迷人產物。正是二者的結合,才成就了宜興之美。

對於喜歡各地美食的遊客來說,一聽到“竹子”兩字,可能首先想到的不是“歲寒三友”,而是新鮮可口的竹筍。衆所周知,竹子有着非常驚人的生長速度(夏季每天最快可拔節生長30~40釐米),所以如果你想喫到最鮮嫩的竹筍,就必須守在有竹林的地方,就如同此時此刻的我們。

在離竹海風景區不遠,有許多衛生環境不錯的農家樂,我們如願以償地在這裏喫到了農家大姐當天早上剛剛採來的新鮮竹筍。它被配以當地醃製的特色臘豬肉,以湯菜的形式上了我們的飯桌,喫起來別有一番鮮香滋味。除此之外,這裏的農家樂還能喫到一種竹林裏的副產品——竹雞,肉質同樣非常鮮嫩。當然,最地道的喫法還要配上一碗當地特有的烏米飯才能稱之爲完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