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虽好,吃多了容易导致内火蓄积即“生火”;肉也好,但吃多了容易导致体内津液代谢失常,产生痰浊即“生痰”。中医认为鱼、肉这类食物属于“血肉有情之品”,和谷类食物或者蔬果类食物相比,补益的作用更强,营养价值更高。《素问》中就曾经说过“五畜为益”,指的就是牛羊鸡犬猪。肉类食物以甘味为主,性质多偏于温,所以肉类食物大多助阳益气,具有驱寒补气血的作用。对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的虚弱人群,有补益作用。当然,也正因为它的补益作用,食用过多的话,也就容易上火了。

众所周知,鱼的脂肪含量少,蛋白质多,且含有叶酸、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12、铁等微量元素,具有滋补健胃、利水消肿、通乳、清热解毒、养肝补血、泽肤养发的功效。好处虽多,但也不能食用过量,否则就会伤害身体。因为从中医食疗的角度来说,鱼肉中的带鱼、胖头鱼、鳝鱼等都属于温性食物,吃多了容易导致内火蓄积,出现上火的症状。因此,内热偏盛及阴虚火旺体质者要少吃温性的鱼类,可以用性质较为平和的鲤鱼、平鱼代替。

当然除了鱼类之外,肉类也不能吃得太多,肉类含有大量的脂肪,过量摄入容易引起血脂、血液粘稠度升高,临床检查时常会表现为血液浓稠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而这正是中医痰瘀互结的一种客观表现,也正是“肉生痰”的外在反映。食用较多的肉类食物后,脾胃运化功能减弱,食物容易积滞,会使体内津液代谢失常,产生痰浊,所以脾虚痰湿的人群,应该减少食用肉类的数量。

怎么吃才不生痰、不上火?

对于本就脾虚痰湿或阴虚火旺的人群来说,适当减少鱼、肉的摄入量,或者选择更为平和的同类食物就可以避免生火、生痰的问题了。只要鱼类、肉类食物的食用量合理,饮食结构均衡,是不会对健康人造成不利影响的。上火生痰最根本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脾胃的运化功能。打个比方来说,人的机体就像一个加工机器,合格产品就是食物经过充分消化并吸收的营养物质,残次品就是影响健康的“痰”和“火”。而生产合格产品的前提是“机器”工作良好。脾胃虚如同“机器”运转不良,问题的关键不是给发动机用汽油还是柴油,而是减轻“机器”负担,及时维修。因此,保护好脾胃比吃任何营养补品都重要。

但如果一时间过食了鱼、肉,也千万不要错误地把“上火”当作火力壮、内热重,总想着清热降火。吃大量的黄连上清丸、牛黄上清丸等清火药,病情还是反复不愈。最后的结果就是,上火清脾胃,脾胃越清越虚,越清越上火。希望此篇文章对您的生活有所裨益,真正学会爱自己、爱家人、爱生活。

关注自己,关注健康,感谢生活中一路有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