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廷战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被迫前往议和,和日本侵略者签订了《马关条约》。于是,慈禧太后就派人向李鸿章传话,一定要签订《马关条约》,不管日本人提出什么要求,只要能够换取和平就好。

甲午中日战争,清廷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侵略者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给日本,自此之后,他便被扣上了“卖国贼”的骂名。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究竟是爱国还是卖国?他是否是被国人冤枉了一百多年呢?

李鸿章的爱国行为

关于李鸿章的评价实际上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东方的铁血宰相”,而梁启超则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的确如此,假设李鸿章出生在太平盛世,那么他可能会流芳百世。

众所周知,李鸿章是洋务运动四大领袖中实事办得最多的一位。在当时那样新旧交替的年代里,他首先认识到了西洋文化的先进性,意识到清政府和列强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在大炮和轮船上面尤其突出。因此,他主办的洋务实事多以这两方面为主,为中国近现代的造船、海军、兵器、邮政、通讯等等事业奠定了基础。

可惜,正是这样的旷世人才出生在了乱世,即便他能耐有多大,他都无法扭转时代的潮流。

1896年,李鸿章在签订完《马关条约》之后,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旅行途中经过了俄国、英国、德国和美国。在返回途中,他的船队必须到日本添加补给,并且换成招商局的船回到国内。

可是,李鸿章却坚决不踏入日本土地。船员没有办法,只好为他准备了一个跳板,横放在两艘船之间,70多岁的李鸿章就这么冒着掉入海里的危险,颤微微地走了过去。由此可见,如果李鸿章是卖国贼,他完全不需要这么做,相反还可能到日本去旅行一圈。

那么,在《马关条约》签订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真相呢?

《马关条约》签订的背后

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廷战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被迫前往议和,和日本侵略者签订了《马关条约》。而事实上,在这次签订的过程中,李鸿章是满怀着一腔爱国情怀,面对日本人的威逼,他都只有两个字:不签。

最后,日本人甚至拿着枪顶在李鸿章的头上,而且还用枪托打他的头,他当时就头破血流了,可是他却面不改色心不跳,说不签就不签,没有第二句话可言。日本人见到他这样视死如归的精神,也是无可奈何。既然不能让他妥协,那就叫慈禧太后出面解决。

于是,慈禧太后就派人向李鸿章传话,一定要签订《马关条约》,不管日本人提出什么要求,只要能够换取和平就好。最终,李鸿章不得不在慈禧太后的命令之下签订了条约。

由此看来,李鸿章被世人谩骂了一百年的“卖国贼”,实际上是为慈禧背了黑锅。他本人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身为满清重臣,无法跳脱自身的局限性,只能在保皇的前提之下,被迫签订条约。

在李鸿章的一生中,他都是一位高瞻远瞩的人,他是清政府第一个提出防御日军战略的人。他曾经还大声呐喊道:“奋起护我‘蓝色疆土’,大中华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洋,都不容外敌觊觎。”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爱国人士,最终因为慈禧太后的卖国求荣,背负了百年的骂名,难以翻身。1901年,李鸿章逝世,死前他仍旧心存遗憾,两目炯炯地咽了气,享年78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