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鑑脫貧攻堅成功經驗,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制度保障,儘早研究出臺責任落實、組織保障、工作推進、考覈評價等方面的實施細則。在全省選取5-7個縣(市、區)試點,重點圍繞解決相對貧困的實施框架、明確相對貧困標準、認定識別相對貧困對象、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等,爲全省解決相對貧困探索經驗。

山東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以來,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省委、省工商聯,有關人民團體和省政協各專門委員會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人民羣衆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提案建言獻策,提出了許多對解決現實問題或宏觀決策、長遠規劃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意見建議。

省政協確定3件提案爲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重點提案,由省政協9位副主席採用調研督辦、辦理協商等形式領辦督辦,促進提案建議採納落實。

打通民營經濟政策

落地“最後一公里”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相繼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民營經濟發展活力和創造力不斷增強。但仍有企業反映“看到政策,無法享受;看到空間,無法進入;看到機會,無法把握”,有些政策落實不好、效果不明顯,企業政策獲得感沒有達到預期。爲此,省工商聯提交提案建議: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制度體系。按照“一個產業大類一個政策”原則重新梳理形成新的大類政策,對存在“五不”情形(不順應發展趨勢、不符合產業規律、不適應現實需要、不具備兌現條件、不明確兌現流程)的條款,一律廢止或修正,將最終完善的政策統一歸集。根據政策導向劃定企業範圍,組織專門調研力量,每年進行一次徵集政策需求活動,優化政策供給。政策出臺後,相關部門必須同步推出配套措施、實施細則,及時做好政策宣傳培訓和解讀。推進產業政策向普惠化、功能性轉變,根據企業規模、發展階段、研發方向等細化政策分類,出臺有針對性的多層次的激勵政策。

堅持“數據多跑路”,提高政策落實效率。充分運用山東“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總門戶平臺,組織全省各級政務公開、政務服務內容向全省總門戶集中。依託總門戶平臺設立政策解讀諮詢互動專區,聯動稅務、市場監管、工信等部門,彙總形成詳細的企業信息數據庫,普及企業端APP。加強部門協同協作,推進政務服務事項辦理出入口向省總門戶平臺集中。探索通過大數據技術推進政策與企業精準匹配,實現政策兌現“網上辦”“掌上辦”,提高政策落實效率,增強企業獲得感。

聚焦發展難題,有效提供要素保障。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繼續清理規範並公開涉企收費項目,規範中間環節和中介組織行爲。進一步降低省內港口費用成本。加快落實紓困基金政策,發揮好新舊動能轉換基金引導作用。及時兌現省級對企業的獎補,不強制要求市縣配套。

主動靠前服務,優化營商環境。推行“企業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暢通民營企業反映訴求渠道。建立完善企業評議營商環境機制,每年底組織商會協會、民營企業對全省營商環境開展調查,形成全省民營企業評價營商環境報告,爲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決策參考。全面推行柔性執法,探索推出環保等領域涉企輕微違規行爲“首次不罰”清單,審慎包容執法。

加強考覈監督,倒逼政策落實落地。把民營經濟政策落實情況納入年度考覈,吸納企業測評意見並提高賦分。發揮紀檢監察機關、巡視巡察機構、審計部門監督作用,把促進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落實情況,作爲實時監督檢查內容,及時發現並嚴肅查處違紀違法行爲以及不擔當不作爲的黨員幹部,並根據情況向企業反饋、向社會通報。

提案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政府辦公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大數據局、人民銀行濟南分行承辦。

儘快補齊水利設施

建設“短板”

致公黨山東省委調研發現,近年來,我省防澇抗旱形勢複雜多變,旱澇並存、旱澇急轉常有發生,暴露出我省水利設施建設存在明顯“短板”。建議:

統籌水利設施建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一是全力保障供水安全。推動臨沂黃山水庫、青島官路水庫等保障地區供水安全的水源工程納入國家“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力爭將南水北調膠東續建工程、南濱海調水工程等重大調引水工程納入東線二期工程幹線實施範圍。實施已建水源工程挖潛改造,加大引黃供水力度,優化山東引黃口門聯合調度模式。二是儘快提升防洪排澇能力。加大全省骨幹河道,尤其是跨市、縣河道的系統治理力度,重點對河道進行清淤疏挖、加固堤防,增加河道槽蓄能力。儘快全面組織開展中小水庫安全鑑定工作,改善提升田間灌排溝渠、小型水源等基礎設施。

強化要素保障,促進水利設施能力提升。一是合理保障水利設施用地。覈實並妥善處理水利基礎設施佈局和涉水生態空間中的耕地問題,科學劃定“三區三線”,處理好水利基礎設施與基本農田、生態紅線等的關係,保障水利設施建設用地。二是持續保障水利建設資金投入。對沿線人口密集、影響多地供水排水安全的跨市骨幹河道,以省級以上資金爲主實施幹流治理,帶動市縣開展支流治理。對水庫、水閘除險加固等設施建設,分級、分類型確定縣級最高出資比例,積極爭取將病險水庫及水閘除險加固、區域排澇能力建設、山洪災害防治等公益性水利設施建設納入地方政府債券範圍。

優化體制機制,提升治理效能。一是完善防汛抗旱指揮調度體制機制。科學清晰界定應急管理、水利等部門職責,解決好應急管理部門的介入時間、搶險隊伍指揮調度、與水利專業搶險隊伍的配合協調等實際問題。及時修訂完善防汛抗旱應急處理指揮流程、應急預案和工作規則,完善各級“防指”應急響應、應急動員、信息發佈、物資及救援力量調度等組織指揮功能。二是加強基層防禦體系建設。加強基層水旱災害防禦隊伍建設,按照定額配足基層水利管理人員,加強水利從業人員培訓。加強水旱災害防禦科普知識宣傳教育,健全水利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健全羣防羣控的防汛抗旱工作體系。三是加強技術支撐。設立水旱災害防禦技術支撐單位,開展流域防洪預警、綜合調度以及跨流域綜合調度技術研究。四是提升工程管護水平。加大財政對水利工程管護的支持力度,拓寬投融資渠道,提速水價改革,以改革促管理。

提案由省水利廳、省應急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承辦。

脫貧既要脫得了還要穩得住

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農工黨山東省委建議在全面完成脫貧任務的基礎上,提前謀劃、積極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

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一是全面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強化義務教育,完善農村學前教育服務網絡,精準落實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各學段資助政策。落實好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機構減免、醫療救助、醫療商業補充保險“五重保障”。建立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機制,對新發生的貧困戶住房安全問題,發現一戶、解決一戶、保障一戶。二是加強扶貧對象精準管理。做好脫貧享受政策戶、脫貧不享受政策戶、即時幫扶貧困戶3類人羣的動態識別、動態管理,及時將存在返貧風險的一般農戶納入即時幫扶。三是建立穩定增收長效機制。大力實施消費扶貧,拓展貧困地區產品銷售渠道。完善土地流轉制度,盤活農戶資產,增加貧困人口資產性收益。落實好扶貧小額信貸、富民生產貸等金融扶貧政策,破解農戶和村集體企業貸款難問題。

探索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銜接。一是做好規劃銜接。規劃應遵循鄉村建設規律,銜接好市縣村鎮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扶貧搬遷、產業結構調整等專業規劃。二是做好機制銜接。借鑑脫貧攻堅成功經驗,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制度保障,儘早研究出臺責任落實、組織保障、工作推進、考覈評價等方面的實施細則。三是做好項目銜接。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產業佈局,將產業扶貧資金和項目納入鄉村產業振興年度計劃,統籌謀劃、一體實施。四是做好投入銜接。繼續發揮政府投入的主導和主體作用、金融資金的引導協同作用以及社會資金的參與補充作用,加大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確保資金投入與提高脫貧質量、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相匹配。

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一是抓緊制定出臺我省解決相對貧困的實施意見。探索研究制定解決相對貧困的體制機制,明確2020年後解決相對貧困的目標任務、扶貧標準、工作對象、政策措施等,研究針對解決相對貧困的幫扶措施,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過渡轉型。二是制定我省相對貧困標準線,開展相對貧困情況摸底調查,掌握相對貧困人口情況。三是開展解決相對貧困工作試點。在全省選取5-7個縣(市、區)試點,重點圍繞解決相對貧困的實施框架、明確相對貧困標準、認定識別相對貧困對象、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等,爲全省解決相對貧困探索經驗。四是加強部門協作。各有關部門要根據解決相對貧困的方案,各司其職,及時制定針對相對貧困人口的政策措施。

提案由省扶貧開發辦、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省醫保局、省民政廳、山東銀保監局、省財政廳承辦。(魏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