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秋時期的扁鵲,唐代的孫思邈、韋慈藏等人,因爲高超的醫術,被後人銘記,後來這些名醫不斷被神化,最終演化爲“藥王”,人們還設廟祭祀他們,這些廟統稱爲藥王廟。在當年,東藥王廟主要建築爲三進,步入山門後第一進殿宇是藥王殿,廟內原有三殿,前殿供奉藥王和藥祖,東西配殿分別爲“名醫康民之殿”和“名醫濟世之殿”,裏面各供奉五位康民濟世的名醫。

在民間習俗中,“藥王”是人們對古代名醫的尊稱。因爲時代的不同,“藥王”所指的人物也不盡相同。春秋時期的扁鵲,唐代的孫思邈、韋慈藏等人,因爲高超的醫術,被後人銘記,後來這些名醫不斷被神化,最終演化爲“藥王”,人們還設廟祭祀他們,這些廟統稱爲藥王廟。

位於簋街一帶的東藥王廟山門

在老北京,傳統的民俗一般認爲“藥王”爲唐代名醫孫思邈。老北京的廟宇從數量上講,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是關帝廟和觀音廟,藥王廟的數量不算多,北京城內和近郊加起來有十幾座,但是藥王廟在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中也佔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它是古人寄託國泰民安、遠離疾病這些樸素願望的重要載體。

明清時期關於藥王廟的記載並不少見。明代成書的《北京歲華記》中曾有“四月十三日上藥王廟”的記載,當時“諸花盛發”,風景怡人。可見,當時北京城的百姓,每年陰曆四月藉着逛藥王廟之際踏春,遍賞郊野風光。

明清時期,北京城內和近郊加起來有十幾座藥王廟。從城內的藥王廟來說,最爲著名的要數分別位於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四座藥王廟。經過數百年發展,其中南藥王廟保存至今,東藥王廟僅存復建的山門,而西藥王廟和北藥王廟則蹤跡難覓。但從一些文獻記載中還是能夠一窺當年這些藥王廟的模樣。

西藥王廟舊址位於什剎海前海西南角,當年是什剎海十廟之一。其舊址位於現在的什剎海體育運動學校西側。據傳,該廟爲天啓年間大太監魏忠賢出資修建,爲此天啓皇帝還大大封賞了魏忠賢。魏忠賢倒臺後,人們把廟內爲他歌功頌德的石碑全部搗毀。當年,這座廟宇最大的看點是周邊景色非常優美。那時,什剎海前海的水域比今天要廣闊,因此西藥王廟基本上是臨水的,風景尤爲獨特。

1936年北平市社會局對南藥王廟做的調查批示

北藥王廟雖然規模不算很大,但它的歷史最爲悠久。這座藥王廟始建於嘉靖中葉。嘉靖年間北京城曾遭遇過嚴重的瘟疫,當時皇帝都親自出馬調製藥方,而北藥王廟正是在這次瘟疫前後建成的,這座廟宇寄託了當時京城百姓祈求健康、遠離疾病的願望。

東藥王廟值得仔細說說,該廟也稱“福世普濟藥王廟”。如今這座藥王廟位於繁華熱鬧的簋街一帶(東直門內北中街南口路東),僅存山門以及石碑。在當年,東藥王廟主要建築爲三進,步入山門後第一進殿宇是藥王殿,廟內原有三殿,前殿供奉藥王和藥祖,東西配殿分別爲“名醫康民之殿”和“名醫濟世之殿”,裏面各供奉五位康民濟世的名醫;二進殿爲“三皇福世之殿”,其內供奉三皇即伏羲、神農和軒轅黃帝。

有意思的是,在傳統文化中,這三位古人和醫學還有一定的關係。比如根據傳說,軒轅黃帝編寫了《黃帝內經》,爲此他曾諮詢手下掌管草藥的醫師岐伯;神農的角色則是藥劑房主管,因爲他爲天下蒼生勇嘗百草;伏羲則是“味百藥而制九針”,並且創八卦,來探究萬事萬物的運轉規律。

“三皇福世之殿”的兩座配殿,因供奉的主神屬於上古時期,而稱爲“上古神醫殿”和“上古聖醫殿”,其內各供奉五位上古時期的著名醫生。兩殿中間,夾着一座“孚佑帝君殿”,這位孚佑帝君,便是民間赫赫有名的呂洞賓。

最後一進殿宇爲玉皇閣,玉皇閣樓上供奉玉皇大帝,樓下則是福祿壽“三星”。這座殿宇曾經與山門一起保存到了20世紀末,但最終隨着東直門內危改工程的推進而被拆毀。

南藥王廟有幸得以保存至今,其地址在崇文門外東曉市大街路北,如今這裏是北京市第十一中學的校園。明代,這座藥王廟的“建造投資方”可謂地位顯赫——武清侯李誠銘,他是武清侯李偉的孫子,萬曆皇帝的表兄弟。其實,當年這座廟宇並不是爲藥王修建的,而是李誠銘爲了拍魏忠賢的馬屁而爲他修建的一座“生祠”。

南藥王廟的寢宮戲臺罩棚有一座乾隆三十年刻的碑,該圖爲碑文拓片。

“生祠”,顧名思義,即在人活着的時候修建的祈福和宣揚功德的祠堂,這座祠堂名爲“鴻勳祠”,是李誠銘爲了宣揚魏忠賢的功勳而建。隨着魏忠賢的倒臺,這座祠堂也很快改變了其性能,而李誠銘也以勾結閹黨的罪名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此後,鴻勳祠被改建爲藥王廟。南藥王廟最輝煌時佔地有20餘畝,房屋200餘間,其規模在當年北京城的藥王廟中,首屈一指。

南藥王廟自始建之日起,每逢初一、十五兩日有廟會。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南藥王廟的盛況:“歲之四月中旬至廿八日爲藥王誕辰,香火極勝;惟除夕至元旦徹夜不斷。拜廟進香者多不得入廟,於神路街外設香池數處,焚香遙拜。”由此可見人氣之旺。

清中期以後,南藥王廟香火逐漸冷落,但來此趕廟會的人越來越多。廟外商販雲集,各種遊藝、風箏、小喫等應有盡有,叫賣聲不絕於耳。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民國。民國時期,陳宗藩的《燕都叢考》記載:“廟內設有戲樓,規模宏大,現已作爲藥行公會,餘房並出租爲各行堆貨房。現在盛稱廟內某字號之油炸蜜供爲最馳名雲。”

值得一提的是,民間提到藥王,容易將“藥王菩薩”和“藥王爺”等稱號混淆,其實兩者所指的並不完全相同,因爲兩者所屬的文化內容並不相同。從源頭上說,藥王菩薩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藥師佛”都是佛教中的內容。藥師佛的全稱爲“消災延壽藥師佛”,也稱“藥師琉璃光如來”。在佛教中,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民間老百姓口頭經常唸叨的阿彌陀佛則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而藥王爺,則屬於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有趣的是,在傳統民俗中,藥王爺的生日和藥王菩薩的生日是同一天:陰曆四月二十八。也就是說,在傳統民俗中,人們更傾向於將藥王菩薩和藥王爺等同一個人。由此可見,在漫長的文化發展中,不同的文化漸漸融爲一體。

補 白

史書裏的“藥王”

在中國傳統的藥王廟文化中,除了上文提到的三皇、孫思邈,還有很多我國古代的神醫,他們的事蹟在史書和民間都有諸多記載。正是因爲他們高超的醫術,經過後世不斷地演繹,最終成爲人們心目中的“藥王”。我們來看看在正史裏還記載了哪些廣爲傳頌的“藥王”。

韋慈藏是唐代的一位名醫。他以古稀之年出任唐中宗的光祿卿,專管御用膳食。《舊唐書》中將他與名醫張文仲、李虔縱並提。根據記載,韋慈藏在官位上沒待多久,他便告老還鄉,在民間施藥救人。他每次出診都會帶着一條黑犬,年久日深,這條黑犬被薰陶後也頗通藥理。韋慈藏在巡診過程中,人們會在路口倒藥渣,他會讓黑狗聞一聞藥渣,如果藥方子有問題,黑狗就會“報警”,這樣韋慈藏就前往有病患的人家予以診治。後來民間有在街口“倒藥渣”的習俗,據說就是因爲韋慈藏的故事。

提起淳于意這個名字,大家聽起來可能會很陌生,不過說起淳于緹縈,知道的人就多了。提起她,首先會想到的就是西漢著名的故事:緹縈救父。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淳于緹縈,而她要救的人,就是她的父親:名醫淳于意。

淳于意在年輕時對醫術很感興趣,後來師從名醫公乘陽慶(姓陽名慶,公乘爲爵位名),三年後出徒。他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獨有的醫學理論,因而遠近聞名。當時很多上流人物都想把他留在身邊,可淳于意偏偏是位不願意依附權貴的人,最終他被誣告,且被判處肉刑,這就有了“緹縈救父”的故事。

淳于意後被漢文帝赦免,並被召進宮中,漢文帝與淳于意還有一段對話。這段談話被史官記錄下來,並被司馬遷收錄到《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在這段談話裏,淳于意講了自己曾經醫治過的二十五個病例的故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我國最早的病史記錄,而且也是中醫運用到診斷疑難雜症和“富貴病”(不少案例都是齊國當地的貴族)的佐證。

西晉和東晉時期,也有不少名醫,其代表就是皇甫謐和葛洪。皇甫謐是我國第一部鍼灸學著作《鍼灸甲乙經》的著者,可謂鍼灸學領域的鼻祖;葛洪則著有《肘後方》,在這本書籍裏面除了收錄了大量救急用的藥方以外,還提到了傳染病的各種症狀和一些常識性的診療方法,如結核病、狂犬病、天花等。他還成功地運用了一個看似很“土”的辦法,即捕捉瘋狗殺掉,取出腦子敷在病患被咬的地方,成功治癒了若干位狂犬病患者。這與歐洲巴斯德開創的免疫學相比,相似度很大,但時間卻早了1000多年。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作者 楊 徵

編輯:張鵬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