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這個週末,某4S店“收取1000元續保押金,電臺主播在線懟”的事情,又火遍了網絡。


事情的結果是,涉事經理被開除,4S店道歉,消費者拿回了1000元押金。圍觀羣衆皆大歡喜。



根據2017年7月1日實施的《汽車銷售管理辦法》第14條第二款規定:經銷商銷售汽車時,不得強制消費者購買保險或者強制爲其提供代辦車輛註冊登記等服務。


一方面,4S店收續保押金,涉嫌強制購買保險,違反相關規定。另一方面,收取續保押金,又是4S店行業普遍現象。


雖然這個車主拿回了1000元押金,但事情得到解決了嗎?其實並沒有。很簡單,“續保押金”以後還會不會收?肯定還會收,大不了換個名字收。媒體能不能永遠替消費者出頭?不太可能。行業主管部門(譬如工商部門)能不能約束甚至杜絕此類事件重複發生?過往事實教育我們,希望不大。


看到這裏,你或許已經按捺不住要開始罵作者了吧?但很可惜,作者我,上面說的這三點,卻是事實。


要解決“亂收費”,只需做到這兩條


其實就我在車圈混跡這些年來說,所接觸到的4S店從業者,上至總經理,下至最基層的銷售顧問,很多人都表達過一個類似的觀點:要想讓4S店杜絕所有的所謂“亂收費”(包括加價、加精品,以及所謂的續保押金、貸款服務費、上牌服務費、調查費、出庫費等等等等),其實辦法很簡單。只需要做到如下兩條:


其一,4S店一切終端成交價,以官方指導價格爲準。所有新車價格公開透明,網絡可查。一切降價、漲價行爲,都以汽車廠家官方紅頭文件爲準。任何4S店不準私自調整價格,一旦發現,予以重罰。


其二,消費者不要到同品牌的同城店互相比價。不要到了A店說,“B店比你們少兩千哦,你再少三千我就在你這裏定了”。到了B店又說,“A店比你們少一千哦,你再多減兩千,我就在你這裏定了”。


一句話,所有4S店都實行一刀切的“廠家直銷”模式,消費者無需到處比價,4S店只掙明面上的錢,那就天下太平無事。


問題是,這兩條能實現嗎?顯然做不到!


所以,4S店所謂“亂收費”現象,從根上就解決不了,基本無解。


也許你會說,爲什麼不把所有4S店全部改成直銷模式呢?那樣,不是利國利民了嗎?買賣雙方,再也沒有扯皮和欺騙,世界變得很簡單。


下面我來說說,爲什麼不能用直銷模式?因爲直銷模式對消費者來說,不是福祉,而是傷害。


直銷模式的弊端在哪兒


汽車直銷模式有沒有典型?有!譬如,電動車裏的特斯拉和蔚來都是。


你看特斯拉,從來都沒有亂七八糟的費用。比如說加價費,就從來不收。你啥時候定的,就乖乖排隊等着。什麼時候輪到你,就發給你。輪不到你,你想加錢也沒用。不止一次有朋友想託我找人買特斯拉,甚至想加幾萬塊早點提車。銷售顧問一般說:對不起,所有操作全部上網,我們真沒這個權限。


自從奔馳女事件之後聲名狼藉的“貸款服務費”,特斯拉也不收。你要做金融購車,首付多少,每月該還多少錢,總共貸了多少款。清清楚楚,童叟無欺。簡直是模範商家有沒有?例如你想買個國產Model3,27萬的車,選擇50-50金融貸款:


看起來真不錯吧!一切都在陽光下,那麼的透明、那麼的童叟無欺。可是……年利率高達8%!


同樣是50-50金融方案,寶馬的利率2.88%。


問題就擺在這裏:特斯拉不收貸款服務費,年化利率8%(標準貸款的年化利率也在4%以上)。4S店要收貸款服務費,貸款年化利率不到3%。很多4S店還提供無息貸款。


特斯拉不收加價費,但特斯拉終端也沒優惠。加價是給小部分人收的智商稅,但起碼給你多提供了一種自主選擇。而價格一分錢不少,你連討價還價的權利都沒有。


所以,同樣是被割韭菜,特斯拉這裏你沒有抗爭的空間,說多少就是多少。換到某燃油車品牌,你還有得選。你可以跟4S店軟磨硬泡、一點一點摳,這家不滿意你還能換另外一家。雖然最終結果也同樣是被割韭菜,但至少你能做一顆不屈不撓抗爭到底的韭菜。


爲啥特斯拉這裏就被割的心甘情願,換到燃油車品牌這裏,就覺得喫了天大的虧呢?


直銷模式的另外一個弊端是:它把車廠的風險,會毫不遲疑的轉移到消費者頭上。無形中增大了每個人被割韭菜的風險。


還是譬如特斯拉Model3,先漲價、後降價、再漲價、再降價……令人眼花繚亂,有多少消費者短短一天時間,損失數萬元。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


爲什麼在4S店就很少聽聞這種事呢?因爲有4S店在幫你兜底,在幫你化解風險。如果說廠家是一條大河的上游,4S店就是水庫的蓄水池。車賣不動,廠家壓在庫裏,每天都是龐大的資金和場地成本,單車成本不斷上升。爲了降低風險,廠家要泄洪,要逼着經銷商提車。經銷商一次給廠家賬上打幾百萬,提了幾十輛新車回來,放在店裏慢慢消化。結果發現也消化不動,只有今天降5000,明天降8000,半年以後降3萬。一點一點降下來。這個緩慢的降價過程,無形中降低了每個人的購車風險。


至少消費者,還能用“早買早享受”來安慰自己,或者“多等一等來換降價”。起碼你有了抗爭和選擇的空間,至少你能做一顆不屈不撓抗爭到底的韭菜。


換到直銷模式,你有這種選擇權嗎?你沒有!你永遠都是被動的一方。換什麼姿勢都得對方說了算。


一句話總結,4S店模式比直銷模式好就好在:它給了消費者用腳投票的權利。


該怎麼理解4S店的“亂收費”


不只一個4S店負責人跟我說,如果4S店全改成直銷模式,一切明碼標價,謝絕講價。4S店日子就好過多了。什麼亂七八糟的收費,全部玩去。銷售顧問只負責介紹產品,老闆也有錢賺,消費者也省了力氣。買賣雙方都輕鬆加愉快。就好像目前奔馳取消了金融服務費,不再強制保險,不只消費者高興,銷售顧問也很高興。


但像奔馳這種不愁賣、財大氣粗的品牌畢竟是少數。在多數4S店都很難掙錢的大背景下,想全行業複製,現階段顯然不現實。那我們該怎麼理解“亂收費”這件事。


本人觀點是,應該允許4S店和消費者之間有一定可操作的灰色空間,用來爲自己一方爭取現實利益。但4S店和消費者應該明確各自的底線,應以充分告知爲前提,誠實守信爲基準,以書面合同爲約定,來約束雙方的行爲。


就像本文開頭這個案例,如果(我是說如果)消費者在被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在合同上雙方約定了保險押金,並且享受了因爲繳納保險押金所帶來的好處(例如車價優惠、貸款服務等等),那就應該按照合同來履行責任。雖然4S店收押金涉嫌違規,道歉並退回。但消費者因此得到的好處,同樣也不能故意忽略。要完全公平的話,車主是不是也應該把相應享受的福利(如果有的話)退一部分出來呢?


法規講求一刀切的標準化,但在很多特殊情形下,並不一定能對雙方完全公平。現實往往如此。在扯不清得失的情況下,允許一定的灰色博弈空間,是對公平的補充。


如果沒有這個灰色空間,消費者失去了可談判和抗爭的餘地,只能做一顆乖乖的韭菜。對消費者未必是福利最大化。


當然,所謂的灰色博弈空間,也是要在合理的範疇內。如果4S店店大欺客,或者目的不善,玩心眼,能坑一個是一個。這種惡劣商家,當然要舉報不謝。


最後說說 


很多人未必會認同筆者的觀點,但你要相信,4S店模式發展了20年,支撐了全國乘用車市場每年近2000萬輛的新車銷售,以及更大規模的售後服務。如果這個行業只能靠歪門邪道來賺錢,沒有公平、公正的商業邏輯在背後支撐,沒有消費者事實上的廣泛認同。這個行業早就垮了。


“存在即合理”,雖然不一定能100%合理。但它一定是當下這個市場環境裏,所能給出的最優解。



版權聲明:本文爲線外邦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線外邦)


瞭解更多資訊請下載易車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