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姚景源:西部大開發會打開怎樣的新格局

  姚景源(作者是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下發了《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從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大西部開放力度等七個方面提出36條措施,強調要強化措施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在當下全球經濟環境日益複雜化的背景下,這個意見的出臺對於促進國內經濟及全球經濟兩個大循環有重要意義。

  西部大開發在1999年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上作爲一個戰略被正式提出來,到2018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從1.67萬億元增加到18.4萬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經濟總量的佔比上升至20.5%,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普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近幾年,西藏、貴州、雲南、四川等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在全國一直名列前茅,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已經初步完善。應該說,這段時間以來,西部地區以追趕爲主要目標,通過自身的高速經濟發展已經使得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有所緩解。從其發展進程來說,現在也正面臨一個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的理念和實踐轉變。

  從外部環境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外部需求疲軟使得東部出口工業面臨挑戰,相比之下,西部省份整體上顯示出了比較強的抗壓能力,一季度GDP增速超過全國總體水平。此外,疫情加劇了一些國家的“逆全球化”思潮,不排除一些政客會藉此積極破壞世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國際經濟中的這種趨勢不容小覷。加快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一方面可以爲擴大內需提供空間,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轉移保障經濟的安全性。

  從近期來講,西部大開發的新格局可以爲我們“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工作提供一個着力點和抓手。從長遠來講,面對疫情之後錯綜複雜的世界政治經濟,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就要求我們爲深化改革找一個落地點,爲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尋找一個新的增長點,西部大開發可以擔當重任。

  具體來看,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發力:

  第一,西部大開發新格局在完善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上大有發展空間。過去一段時間,在我們一些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西部地區並沒有承接到。相比於東南亞、南亞等地區,西部地區在勞動力成本上優勢並不大。我們現在的優勢主要在於產業鏈的完整和工業門類的齊全,如果我們進行東西部產業轉移的時候,可以用產業鏈的概念來統籌,而不只是單個企業的轉移,西部地區的優勢將會凸顯出來,西部整個發展格局也將會有顯著改善。

  第二,深化改革、改善營商環境是重中之重。西部大開發走向更高質量的新格局關鍵還要靠深化改革、完善市場機制。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西部地區在工業基礎設施等硬環境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營商環境等軟環境上與東部地區相比仍然有着較大的差距。《意見》提出要研究地方國企的混合所有制、加強西部企業直接融資方式,這都是深化改革、改善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如果西部地區的營商環境能夠走到全國的前列,西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很多問題將迎刃而解。

  第三,加大西部地區開放發展力度。西部地區過去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開放程度不夠高,數據顯示,我國西部地區以佔全國70%的國土面積、28%的人口、20%的經濟總量,僅擁有全國大約7%的對外貿易額、10%的利用外資額和8%的對外投資額。現在“一帶一路”的建設對於西部的開放發展是個重要契機,三大陸路的中歐班列、中國與東盟的深度合作等等都拓展了西部地區的國際空間,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要牢牢抓住這個機遇,擴大開放力度。此外,隨着西部大開發新格局在擴大內需上優勢的展現,西部地區也將對外資產生更大吸引力。

  第四,繼續加快西部公共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的建設。與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在基礎設施和基礎公共服務方面仍然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按照規劃,到2035年我們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意味着西部地區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上的水平要和東部大抵相當。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投資將是我們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前15年裏最有投資潛力的地方,包括川藏鐵路、沿江鐵路等在內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將產生重要社會經濟意義。

  第五,堅持大保護的理念。西部地區擁有廣袤的領土和豐富多彩的自然地理地貌,這些是我們整個自然生態環境中的寶貴財富。在以往的開發中,我們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三江源等自然生態保護區都做得比較好,西部大開發的新格局依然要堅持大保護的概念,將生態環境的保護放在重要位置,不能因爲開發力度的加大而毀壞了自然環境。

  如果能夠按照《意見》的規劃切實推進,在以上幾個方面有所突破,西部地區就能成爲我們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強大的國內內需市場形成也有了新支柱,國內和國際經濟兩個大循環就能相互促進。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陳永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