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会发生,诱因都不是单一的,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个事件的发生,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有清政府政治腐败的原因,但是这并不全面。

清朝和日本改革过程中的差别

甲午中日战争清朝输的很彻底,之前对外战争的失利还可以说西方的坚船利炮强大,打不赢能找个借口,但是这次不同,被自己昔日的小弟给揍了,并且这个小弟要说开始学习西方发展还在自己之后,但是短短三十多年时间里,就超过了自己,而日本还是个国土狭小,物资贫乏的国家。


清朝开始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日本的明治维新要稍微晚几年,虽然都是为了自强的改革活动,但是本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洋务运动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力是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这群大臣,整个改革的推动是自上而下的。日本明治维新的主力是中下层武士,商人,大名,推动过程自下而上。

清政府实行洋务运动,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参与洋务的大臣们和清朝的权贵阶层,普通的民众不是洋务运动的直接受益者,而在朝廷中,守旧派的势力根深蒂固,清朝的统治者,特别是慈禧太后,不一定有能力治理国家,但让大臣们互相制衡,搞政治平衡绝对是一把好手,她既不希望洋务派权势过盛,也绝不会表态去支持保守派,所以洋务运动搞起来后,实际上处处受到制衡。

同一时期的日本正在进行倒幕运动,1868年,日本幕府彻底倒台,推动这次运动的是日本的资产阶级,中下层武士,他们占据了较大的群体,虽然这之后日本天皇又花了一定的时间来收拢权力,但是进展还是非常顺利的,进入了19世纪七十年代后,由日本天皇主导,各阶层人士共同参与的一次变革运动开始了。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最大的区别就是推广程度的不同,日本明治维新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特别在教育这一块,设立了八所大学,两百多所中学,五万多所小学,要改革先从教育,思想上改革。日本政府还开建了一批军工,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的国有企业。洋务运动主要在上海,武汉等地推行,就像搞试点改革,单是修建铁路在1862年就被提上议程,但一直到了1881年才修好一条,还只能用驴拉,这样的社会状况怎能不被赶超?

甲午战争前,清朝和日本国情的区别

日本一直有侵略中国的野心,在明治维新取得了一定进展后,日本政府开始进行舆论引导,这还是因为教育做得好,在学校教育中,军国主义思想无形中给日本民众进行了洗脑,日本进入了一种狂热的社会状态,除了在国外的外交官,政府官员主动了解中国,普通的百姓也在了解中国的情况,日本政府能动员民众为日本海军捐款购船,从日本天皇到日本民众在思想上是比较统一的。

而清朝搞洋务运动,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海军是最耗钱的,还非常重视装备更新,为什么日本不惜一切代价都要买吉野号,航速,射速上的优势就能弥补指挥上的很多不足,李鸿章要建水师,要买炮弹,还要更新舰艇,这需要大笔的资金,清政府舍不得出这个钱,清政府和李鸿章能像日本一样去动员百姓捐钱吗?在清朝这么干最后搞不好会成官府明抢百姓钱财,另外普通百姓也没多少钱,所以北洋水师搞海防捐,纳捐自古有之,但是还没弄多久就被政敌参了,不得不叫停。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输给日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从这些方面来看,清朝还没打仗就输了,但是这只是政治腐败的问题吗?搞洋务的这些人肯定有贪污的,慈禧生活奢靡也是事实,但是腐败是问题的根源吗?思想守旧,不识大局,不思变通这才问题的根源!为什么西方能搞铁路清朝就不能,一样能收税赚钱,日本搞现代教育,用忠君爱国,军国主义思想给民众洗脑,清政府就不能吗?西方国家对外扩张,掠夺资源搞发展,清政府就不能吗?

这些政策清政府都可以全面实施的,中央集权清政府搞得比日本政府好多了,要全面推行这些政策并不困难,只是清政府又怕损害保守派的利益,又怕剧变会带来动荡,在张之洞,李鸿章搞洋务取得一定进展后,却不敢大面积推行,这种想要百利而无一害的守旧思想,才是导致了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的真正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