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步自封的晚清政府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利,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下,国运急转直下。满清政府为了解决内外交困,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其中以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和左宗棠为代表,开启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从1861年洋务运动正式登上清朝历史舞台到1894年随着北洋海军失败宣告结束,洋务运动在清朝存在了整整33年之久。在这33年间,清朝百废待兴,开办了一大批近代化的工厂和企业,其中包括枪械、弹药、大炮、水雷等武器装备,这些装备使得清朝国防军事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除此以外,洋务派还发展了民族经济,包括钢铁厂、轮船厂、电报等民用工业和产业。但是,满清政府对于铁路这个近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却一直存在争议,并陷入长期激烈而矛盾的讨论当中。为何满清政府对于修建铁路,这种利国利民的事情视而不见呢?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政府出于传统经济结构考虑,不支持修建铁路

满清政府由于是满族统治中国,所以采取的是保守专制的治国政策,不求提高和改善社会的经济、科技等水平,只求社会保持稳定,利于统治。在这种情况下,满清政府采取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这种方式使得百姓各司其职,在各自属地进行生产劳作,有利于避免人口大量流动带来的社会不稳定现象。

铁路的修建会加快人口和货物的流动,打破现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一旦修建成贯通全国的铁路网,那么全国各地的货物和人口便会进行快速流动,势必会对现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而一旦因为人口和货物流动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处于内忧外患的满清政府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曾国藩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修建铁路这件事情上也表示了强烈反对,曾国藩认为修建铁路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比如铁路网络的修建,会导致诸如依赖传统运输方式的车夫和船员失业,而这些大量失业人员就会形成新的社会问题,更会成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满清政府出于传统经济结构和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采取的是不支持铁路的修建。

二、满清政府的固步自封,导致不支持铁路修建

“吴淞铁路”是1876年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铁路,是一条从上海闸北向北通到吴淞口的窄轨轻便铁路,全长14.5公里,在中国乃至世界铁路上都颇有名气,因为它是出现在中国的第一条营运铁路。

这条铁路修建后的第二年清政府拿出28.5万两银子从英国资本手中赎回吴淞铁路,并拆毁铁轨、铲平路基、推倒车站,并把铁轨全部扔到海里。

这条十几公里的铁路修建后,当地的官员和百姓都觉得不仅影响了地区的宁静而且扰乱了百姓们的政策生活,双方都认为铁路毫无意义。

无论是百姓还是朝廷都习惯于现有的交通方式,对于铁路这种新生事物并没有发现其优越性,反而是问题多多。满清政府对于新生事物抱着不接受不认可的态度,还是停留在以往的传统思想当中,固步自封。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会支持铁路的修建。

总结

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世界已经发生巨大改变,外界各国都开始快速发展的时候,满清政府仍旧停留在传统的荣耀当中,不能自拔。李鸿章对于当时的时局提出“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观点,但是并没有引起满清政府的重视。

随着近代文明的发展,晚清政府并没有抓住这一次革新的机会,在这场大潮的冲击下,固步自封和自以为是的做派最终使得他们被历史所淘汰。

反观邻国日本,在1868年开启了明治维新,在日本政府强力主导下开启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内便完成了工业化。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更是战胜了满清政府,自此取代满清成为了亚洲第一强国。

纵观两国的维新变法,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国家变法都处于同一时间段内,但是日本却成功了,满清政府却失败了。这其中的重要因素首在于政府,我们通过修建铁路这个案例便可看出满清政府对于革新的态度并不坚定,革新的认识并不彻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