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但凡有点斤两的人,没有不做皇帝梦的,除非太窝囊太没用,那么老老实实安于现状,一辈子也就这么过了。
然而一旦有点能力,都不安分,都幻想着能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
清朝末年,中国时局危急,清政府无力管辖,中国早就是一盘散沙,在此风云交汇之际,人才辈出,他们或者割据一方,拥兵自重,或者独揽朝政、指点江山,目的都只有一个——皇帝的宝座。
在这些人中,我们唯一忽视的就是曾国藩,然而他确实是当时最有资格称帝的,但他却如此低调,以至于我们根本没将他与皇帝位置扯上关系。
曾国藩给我们的感觉是谨小慎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怂,太怂了。

然而曾国藩在对付太平军时不但不怂,还很犀利,像杀人狂魔一样,虽然那些百姓没直接死在曾国藩手里,而是死在他部下手里,然而那也是他纵容包庇的。
一八六四年,南京城陷落,湘军展示的恶魔嘴脸比太平军有过之而无不及,湘军本来说是要守护南京城的百姓,可他们付出的只有带着血的刀刃。
比赤裸裸的恶更可怕的是,被善性包裹的恶意,当人性的贪欲脱下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外衣,那种嗜血的疯狂令人瞠目结舌。
那一次屠城南京遭到巨大伤害,全国人口减少一个亿,有五千万百姓死在湘军屠杀下,三千万死于饥荒和瘟疫,这一场闹剧后,换取了曾国藩更高的威望,为他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在这一场屠杀过后,人们叫他“曾剃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曾国藩却变得谨慎小心,他不但一心研习儒家为人处世之道,还著书立说宣传自己观点,“温柔敦厚”就他的代名词,这样一个人,他断然没有称帝的魄力和勇气。
不过,曾国藩的脑子是清醒的,他知道在当时的中国贸然称帝没什么好下场,他知道今天曾国荃能忠心耿耿、声情并茂、涕泪横流地劝他称帝,明天就能像赵光义之于赵匡胤一样杀掉他,还会露出残忍的微笑。
曾国藩十分冷静地说:“共患难时大家是朋友,共富贵时就成了仇敌。”
曾国荃说:“大哥你是两江总督,你是怕左宗棠吗?没事有老弟罩着你,你就放心去做吧!”

除了曾国荃,曾国藩手下的三十多个部将也很着急,一天晚上,湘军最得力的骨干,三十多个部将来了个“黄袍加身”,几乎是逼着曾国藩上任,曾国藩直接拒绝了,他表示有生之年不会称帝,部将很失望。
后来湖北巡抚也递纸条给他,说:“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国藩看后,默默撕掉纸条。
不仅自己人着急,敌人也着急,李秀成被俘虏后,他还说让曾国藩称帝,恢复汉人江山,他愿意拥戴他,然而曾国藩拒绝了。
一代英雄豪杰石达开也劝他称帝,他也拒绝了。
曾国藩是往死里作,他手里明明有本钱,有五十万军队,也有其他支持他的兄弟,当年赵匡胤称帝,条件未必比他好多少。

对于老谋深算的曾国藩而言,他不是不想称帝,而是想等时机成熟。
从来都没有成熟的时机,刘邦时机成熟吗?朱元璋时机成熟吗?其实成大事的人,只要差不多就挽着袖子干了,就像李自成,被人们说成脑残,但李自成是有魄力的,他开始只想当山大王,结果不知怎么的就打进京城,他还有点懵。
我们之前看的曾国藩为何不称帝的原因,笔者以为可以不看了,所谓称帝的条件其实没那么死板,真正有能力问鼎天下的人,他必然是一个有胆魄的人,看准了就干,先干了再说。当然这也有可能死得很脆,但如果没死,就能为自己的人生打开新的篇章。
富贵险中求,权势也是。

至于曾国藩那套“忠义”的贞节牌坊,撤了吧,谁不知道谁呢?没有一个心怀忠厚的人,能够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他能坐到那个位置,一定也有不为人知的恶。
正因为曾国藩的不决断,他死后被人一通狠骂,有人将他定性为“汉奸”,想想真是得不偿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