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皇后與張皇后先後香消玉殞後,嘉靖皇帝又冊立了第三位皇后方氏。陳皇后死後, 那位奉茶的張妃便取而代之,成爲嘉靖皇帝的第二任皇后。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啓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最是無情帝王家,無情最是嘉靖帝。

朱厚熜[cōng],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號嘉靖,廟號世宗。嘉靖皇帝雖然算不上賢明君主,更談不上雄才大略,卻是公認的權謀之術殿堂級玩家,與此同時,嘉靖皇帝還因喜怒無常、心狠手辣著稱於世。

稱孤道寡的古代帝王,最親近的人無非就是前朝的大臣和後宮的妃嬪,但對於嘉靖皇帝來說,即便是最依仗的首輔和最尊貴的皇后,只要稍有不順他意之處,也照樣待之如芻狗,棄之如敝履。

兩任首輔慘死街頭:

明朝中後期的內閣首輔,位極人臣,權比宰相。嘉靖皇帝在位45年,最重要的兩位首輔便是夏言和嚴嵩,他們都盛極一時,都曾經是大明王朝最顯耀、最權貴的國之重臣,但最終,卻也都慘死於街頭,而這一切,都是由嘉靖皇帝親自操縱的。

夏言,字公謹,號桂洲,江西廣信府貴溪(今江西貴溪)人。嘉靖十八年(公元1549年),夏言入主內閣,內閣建制由此完備起來。夏言當政期間,政治上整頓吏治、打擊宦官,軍事上鞏固邊防、招撫叛軍,經濟上清查莊田、勸課農桑,文化上奏議典禮、發展教育。總之,夏言是個非常有能力的實幹型人才,當時的軍國重事都由夏言親自裁決,嘉靖則修道煉丹,做他的太平天子 。但是,隨着嚴嵩的日漸得寵,夏言的好日子便也走到了頭。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夏言因爲支持陝西總督曾銑出兵收復河套遭到嚴嵩誣陷。爲了搶奪權柄,嚴嵩借曾銑的過失彈劾夏言,說曾銑戰敗不報、貪污軍餉,並託蘇綱行賄夏言來隱瞞罪行。嘉靖皇帝大怒,不聽夏言辯白,亦不顧羣臣勸解,下令將夏言處以極刑。十月二日(11月1日),夏言被棄市斬首,時年67歲。

嚴嵩鬥倒了夏言,接替成爲內閣首輔,專擅國政近十五年之久,深得嘉靖皇帝寵信,但他的結局比夏言更慘。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嚴嵩因激怒嘉靖皇帝被勒令致仕,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兒子嚴世蕃獲罪被斬,嚴嵩受牽連遭罷職抄家,已經85歲的他只能寄食於墓地,形同乞丐,兩年後在貧病交加中悽慘死去,時年87歲。

三位皇后接連慘死:

古代帝王雖然有後宮佳麗三千,但作爲六宮之主、天下之母的皇后,卻享有獨一無二的崇高地位。縱觀歷朝歷代,即便是最不得寵的皇后,也能享有無上尊榮和皇帝敬重,就算犯下大錯,頂多也就是被廢后。但是,嘉靖皇帝生命中的三位皇后,竟然無一例外,全部慘死他手。

陳皇后:

爲了杜絕外戚干政,明朝的皇后大多來自民間,嘉靖皇帝的髮妻陳氏便是一位典型的選美皇后,她風華絕代,豔冠羣芳,從而在選秀中脫穎而出,14歲母儀天下,從此寵冠後宮。

嘉靖七年,陳皇后終於得償所願,懷上龍嗣。可就在她身懷六甲,即將臨盆之時,竟然遭遇了厄運。一日,嘉靖皇帝與陳皇后同坐,張妃和文妃在旁奉茶,嘉靖皇帝“循視其手”,陳皇后醋意大發,摔杯起立,怒視嘉靖,痛斥張氏。嘉靖皇帝因此勃然大怒,失去理智,當即暴打陳皇后,甚至不顧腹中胎兒狠命踢她的肚子。結果,陳皇后血崩而死,一屍兩命,年僅20歲。

張皇后:

陳皇后死後, 那位奉茶的張妃便取而代之,成爲嘉靖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張皇后曾親眼目睹了前任陳皇后的慘死,所以侍奉嘉靖皇帝自然是謹小慎微 ,生怕重蹈陳皇后覆轍。但是,偏偏天不遂人願,她最終還是因爲言語不當激怒了嘉靖皇帝,被鞭笞半死後罷黜後位,於嘉靖十五年慘死於冷宮之中,時年未到而立。

方皇后:

陳皇后與張皇后先後香消玉殞後,嘉靖皇帝又冊立了第三位皇后方氏。方皇后的死更加曲折離奇,史料中有不同記載,《明史》說她是病死的,但更廣爲流傳的說法則來自《勝朝彤史拾遺記》、《十三朝遺史》等早期史料,即燒死說。

嘉靖二十一年,大明皇宮內爆發了著名的壬寅宮變,16個宮女齊上陣,企圖趁着嘉靖皇帝熟睡將其勒死。中途,有一位膽小的宮女臨時變卦,跑去告知了方皇后,方皇后及時帶人趕到,救了嘉靖皇帝一命。

因爲當夜陪寢的是最受寵的端妃曹氏(也稱曹妃),方皇后便狀告曹氏是弒君惡行的幫兇,驚魂未定的嘉靖皇帝聞言大怒,下令處死了曹氏。但後來嘉靖皇帝回過神來,認定是方皇后心懷嫉妒,惡意陷害曹氏,便打定主意要爲愛妃報仇。但是,方皇后畢竟對自己有救命之恩,公然爲曹氏翻案又無異於打自己的臉,畢竟當初是他下令處死曹氏的。所以,嘉靖皇帝決定換一種方式除掉方皇后。

嘉靖二十六年,方皇后寢宮無故失火,嘉靖皇帝不許宮人施救,眼睜睜看着她被活活燒死。

看了以上故事,各位讀者是否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兩任首輔,三位皇后,前者是嘉靖皇帝的左膀右臂,後者是嘉靖皇帝的至親妻子,卻一個死得比一個慘。以上五個故事有個共同點,那就是每個人的死,都是源於一句“嘉靖大怒”。誠然,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常年服用丹藥,導致他脾氣暴躁,喜怒無常,這也是他屢屢大開殺戒的一個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明史》、《勝朝彤史拾遺記》、《十三朝遺史》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