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爲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衆所周知,中國是人口大國,印度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人口大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印一直都飽受西方勢力的剝削和壓迫,幾乎在同一起跑線上,而到如今,中國早已成爲世界舞臺上不可或缺的一員,中印兩國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致使印度逐漸落後並被拉開差距的呢?究其原因,或許還要從印度的種姓制度說起。

▲印度首都新德里夜景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人口衆多,領土面積約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是英聯邦成員國之一,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資源。再加上印度大部分地區處於熱帶,土地肥沃、耕地面積廣闊,農業生產比中國多數十倍。按道理來說,擁有這樣得天獨厚的優勢,印度要發展也不過是時間問題,然而印度卻因爲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一直難以實現真正的經濟騰飛。

▲哈拉巴遺址

印度最早的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稱爲“哈拉巴文化”。後來雅利安部族入侵印度帶來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種姓制度也是出現在這個時期。其後幾千年裏,印度不斷受到外來入侵,經歷了十六雄國、孔雀王朝、笈多時代等,種姓制度也隨之不斷得以發展完善,最終形成四個主要階級,即主要四大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每一個等級在印度的社會地位、從事職業和所擁有的話語權都有天壤之別。其中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都是雅利安人,膚色較白,首陀羅則是被征服的印度土著人民,生活在種姓制度的最底層,人數極多,膚色較黑。因此在印度,憑膚色就能大致判斷一個人的種姓高低。

▲主持祭祀活動的婆羅門祭司

據《梨俱吠陀·原人歌》記載,一等種姓婆羅門代表人的嘴,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祭神以及享受奉獻的特權,主教育,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掌握着神權,在印度有着崇高的地位;二等種姓剎帝利代表人的雙臂,主要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三等種姓吠舍代表人的大腿,是普通的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佈施以及供養前面兩個等級的人,以商業爲主;四等種姓首陀羅代表人的腳,由傭人和工匠組成,沒有任何特權,是生活在印度最底層的人民,只能接受剝削和壓迫,從事那些不可或缺卻又上不得檯面的工作。

▲地位卑賤的印度貧民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經廢除了奴隸制度,而且講究“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在中國數千年曆史長河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其中有貴族,有平民,也有奴隸,他們依靠自己的能力實現抱負、改變時代。因此在中國人看來,印度的種姓制度居然一直延續至今,並在提倡人人平等的現代社會堂而皇之地存在,簡直不可思議。然而在印度,種姓制度世代沿襲,早已根深蒂固,任何人都無法跨越和改變。在這種制度下,一個人的種姓是首陀羅,其子孫世世代代都是首陀羅,根本沒有機會改變自己的身份,永遠都只能生活在社會底層,接受剝削壓迫。

▲印度達哈維貧民窟

更令人無法相信的是,印度還有一種被排除在四大種姓之外的人,名爲旃陀羅,被稱爲“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他們比首陀羅社會地位更低賤,最受歧視,甚至被開除人籍、失去人權,就算是被高級種姓隨意殺死也無人問津。他們無論怎麼努力也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永遠也無法擁有正常人的生活。儘管印度獨立以來,已經在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種姓制度統治了印度幾千年,種姓等級觀念已經在印度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無法撼動,人們的潛意識裏依然遵守着種姓的等級劃分。另一方面,在種姓制度之下,高種姓家族世代承襲掌握着絕對的權力和財富,各行各業精英都是高等種姓,低等種姓想要突破階層,猶如蚍蜉撼樹,談何容易?

▲恆河岸邊的印度人

更重要的,人性都是自私的,高等種姓掌握着印度政府部門,長時間享受絕對的權力和財富,他們時刻維護自己的利益,根本不會爲低等種姓放棄自己的利益,這就使得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可悲的是,種姓制度觀念早已在印度人民的心中生根發芽並長成參天大樹,在幾千年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人口占比更大的低等種姓非但不會加以反抗,甚至還會自覺地維護這種不公平制度,這也正是爲何在如今提倡人人平等的社會大環境下,印度的種姓制度還能安然無恙的原因所在。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其他國家的人前往印度,大概會被當作什麼種姓對待呢?

▲英國紳士

這個問題其實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具有着深刻的現實意義,隨着全球化進程日益加深,各國官方及民間的政治、文化、商業等領域交往日益頻繁,面對前往的外國人,印度人也會潛移默化地給他們劃分種姓,劃分依據主要是依據膚色深淺。在這樣的觀念之中,歐美地區的白人自然是第一等級婆羅門,會以最高禮遇禮待;中日韓等東亞地區的黃種人,一般會被劃分爲第二等級剎帝利,待遇也比較高;東南亞及大洋洲地區民衆,則會被劃分爲吠舍,屬於第三等級,以平常心待之即可。由此可見,大部分中國人前往印度,還是能受到較高的禮待。

參考資料:

《列國志:印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