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更加客觀去比較中國和印度兩個國家的方式,則是通過經濟方面的對比,畢竟現在的GDP才能夠更加說明一個國家的實力。在歷史上,中國與印度相同的是,二者都曾經被外國所短暫的佔領過,成爲了(半)殖民地國家。

    伴隨着中國的進一步崛起,有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似乎看到了危機。在通過各種手段不斷打壓中國的同時,他們也希望能夠在亞洲出現另外一個國家與之對抗。於是,有一些專家將方向對準了印度,頻頻地將中國與印度的發展進行比較,甚至有印度專家宣稱:中國要趕超印度,至少要花30年的時間。

    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中國和印度在世界上的地位?該如何理解雙方的同與不同?

    兩國的政治對比

    在歷史上,中國與印度相同的是,二者都曾經被外國所短暫的佔領過,成爲了(半)殖民地國家。印度在1947年獨立,而中國在1949年獨立,兩國的獨立時間基本同步。

    對於中國而言,在辛亥革命後,封建專制制度就已經被推翻,而長期的抗日戰爭和內戰基本消除了封建殘存。新中國的成立則標誌着我國成爲了在馬克思列寧主義領導之下的一個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56個民族平等、互愛。

    

    然而,印度雖然已經成立了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是他的傳統制度並沒有被取消,就例如最爲大家所討論的印度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是曾經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爲基礎的社會體系,這種制度將印度人分成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而這四個等級是世襲的,即:人們一出生就已經被分爲了不同的層次。

    而且這四個等級的判定將會對於百姓的地位、權利、義務和職業等方面進行嚴格的要求和規定。種姓制度還會引起人們日常生活的一些不便,比如說低等種姓的人是不可以喫殺牛等等。

    此外,印度還存有第五種姓,英語名稱是是“untouchable”,即“不可接觸階層”,他們是印度最爲卑賤的人羣,只能世代爲奴,並且不計入印度總人口。

    雖然在印度,種姓制度從法律形式上來看,已經消失很多年了,但是在人們的觀念當中,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種姓制度的餘孽仍然存在着,並且深刻的影響着人們的生活。到目前爲止,種姓制度所的詬病常常引發人們的抗議和討論。

    

    兩國的經濟對比

    而更加客觀去比較中國和印度兩個國家的方式,則是通過經濟方面的對比,畢竟現在的GDP才能夠更加說明一個國家的實力。

    印度總理莫迪在連任之後曾放出豪言稱:“10年之後的印度,經濟總量將達到全球第三。”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樣的話呢?

    其實,印度是目前全球成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之一,也是世界第十大經濟體之一。

    印度的經濟產業主要是農業、手工業以及服務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近些年來,班加羅爾發展成爲了重工業的中心,許多的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羅爾成功建立,使得其就成爲了全球的信息技術中心之一,也被稱爲是“亞洲硅谷”。

    

    從農業上來看,印度是世界排名第二的農業出口國。但是印度的農業生產力卻比較低下。一方面是由於經濟社會的普遍落後和較低的識字率。另一方面是現代農業方法和技術的普及率比較低。此外印度的水資源分配不均和不良的灌溉系統,也導致了印度的農業生產力出現了危機。而印度近年來由於人口增長也陷入了“糧食危機”。

    而在工業方面,印度的小型工業產品在世界排名第16名。主要還是以家庭作坊式的方式來進行小規模生產。印度也是很重要的服務業國家,由於人口衆多,他向着全世界提供了將近23%的僱員,因此外匯儲備佔據GDP的重要部分。

    

    在2011年3月3日,根據日本的財政數據顯示,中國的GDP超過日本4044億美元。從此,中國正式超過日本,成爲了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

    其實早在2010年7月,野村證券的首席亞洲經濟學家蘇帕曼就說過:“日本曾是推動亞洲體育地方的動力。現在潮流正在轉向日本,中國正成爲一種影響着包括日本在內,亞洲其他地方的強大勢力,中國將成爲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的農耕文明歷史悠久,中國從古至今都是農業大國。雖然我國有着很大的內需,但我國的糧食出口出口仍能佔全球市場總量的4.3%,目前排名第三。而在工業方面,中國的工業體系相對完整,基礎設施也相對完備。

    在201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爲142433.7億美元,印度爲29262.4億美元,二者相差近6倍。在貿易絕對總額上,印度遠低於中國。可見,二者在經濟生產能力方面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兩國的教育對比

    我們常說文化也是體現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方式。而如何能夠顯示出文化的發展,方式之一就是通過教育的比較。

    印度的貧困問題仍然是困擾着印度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而貧窮最影響的,就是其文化的發展。一位印度孟買大學的教授曾說:“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目前印度的識字率爲74%,而印度的文盲人數與印度的貧困人口基本相同。

    印度的識字率標準是可以簽署自己的名字和讀新聞標題。按照如此,印度人有五分之一的男性和三分之一的女性不識字。此外,印度的男女文化水平差距很大,特別是在人口較多的北方,這種情況更爲嚴重。女孩子上學會被歧視,因此對於女孩而言更容易輟學。印度對教育方面的投資也是越來越少,將更多的資金用於軍費的補充。

    

    而在我國在2007年的時候,識字率已經達到了90.9%。2012年的時候,文盲率僅存在4.96%。

    在中國,對於莘莘學子的教育經費投入,也是越來越多。到2018年,我國教育經費的總投入總計46135億元。特別是我國一直在堅持落實義務教育,強調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先行者,當教育不斷進步,我國纔會有更多的人才儲備力量,才能更好的發展、建設國家。

    綜上所述,雖然近些年來印度始終在發展,但是就其發展的穩定性和持久性而言,仍然不如中國。所以認爲印度超過中國只需要30年的時間,這個觀點還是比較片面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