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鈦媒體報道,2018年,恆瑞醫藥實現營收174.18億元,其中,90%收入來自仿製藥,創新藥收入只佔公司營收的10%左右。公司未披露2019年仿製藥產品收入,米內網在2018年的統計數據或可窺一二。

日前,恆瑞醫藥因行賄醜聞被送上熱搜。

儘管公司已將這口“鍋”甩給員工,但長期存在“帶金”銷售的負面消息,短時間內將難消弭。

這家位居全球50強的醫藥巨頭賺錢能力驚人。2019年,實現淨利潤53.28億元,相當於每天淨賺近1500萬元。

不過,公司以仿製藥爲主的產品結構,已爲今後埋下隱憂。

在2018年開始的醫藥行業“4+7帶量採購”政策背景下,國內仿製藥高利潤時代基本結束,未來競爭要靠自主創新能力。

9成收入靠仿製藥

2019年,恆瑞醫藥(600276.SH)花費豪奢:開會和推廣支出75.26億元、差旅費支出9.09億元。二者合計佔當期銷售費用的98.94%,是公司營業收入的36.22%。

靠大把撒錢,公司在去年實現營業收入232.89億元,同比增長33.70%。

斑馬消費梳理發現,從50億元營收規模到百億元營收,從百億元營收突破200億元規模,公司分別花了3年。上述6年,公司營收增速平均在20%以上。

短期內躋身國內一線藥企行列,最大的貢獻來自仿製藥。

據鈦媒體報道,2018年,恆瑞醫藥實現營收174.18億元,其中,90%收入來自仿製藥,創新藥收入只佔公司營收的10%左右。

公司產品結構主要有抗腫瘤、麻醉和造影劑等三大板塊。

2019年,公司抗腫瘤、麻醉產品及造影劑板塊分別收入105.76億元、55.07億元和32.30億元,毛利率分別爲93.96%、90.21%和72.94%。

公司未披露2019年仿製藥產品收入,米內網在2018年的統計數據或可窺一二。

當年,公司抗腫瘤藥產品中,多西他賽、伊立替康、奧沙利鉑、替吉奧、來曲唑、卡培他濱等6個仿製藥,貢獻收入60億元以上;在麻醉藥產品板塊,七氟烷、右美託咪定、順阿曲庫銨、布托啡諾4個仿製藥品種的收入佔麻醉產品板塊收入的95.4%。

另外,在獲得生產批件數量上,仿製藥和創新藥差距較大。

2018年和2019年,公司獲得仿製藥製劑生產批件分別爲7個和11個,同一時期,創新藥製劑生產批件均爲2個。

自2000年上市至今,公司創新藥上市銷售僅6個,分別是艾瑞昔布、阿帕替尼、硫培非格實亭、吡咯替尼、注射用卡瑞利珠單抗和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馬唑侖。其中,後二者在2019年獲批上市。

化學藥企短期內難改變仿製藥主導的收入格局,是中國製藥行業的“通病”,恆瑞醫藥也一樣。

今年剛卸任公司董事長的孫飄揚曾對外表示,仿製藥可讓企業生存下來,走仿製藥、創新藥相結合方式,或更適合公司的發展。

相比其他化學藥企,恆瑞醫藥大多選擇攻破難度大、競爭力較強的首仿藥,2018年上市的磺達肝癸鈉,以及之後上市的注射用替莫唑胺,一上市就佔據進口替代核心產品市場地位。

銷售費用是研發投入的兩倍多

斑馬消費統計顯示,2017至2019年,恆瑞醫藥投入研發資金分別爲17.59億元、26.70億元和38.9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8.56%、51.79%和45.90%。同期,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從12.71%升至16.73%。

研發投入增速位居行業前列,從其所佔營收比重來看,恆瑞醫藥仍低於一些製藥企業。

2019年,微芯生物、貝達藥業、翰宇藥業研發投入佔比分別爲45.02%、43.41%和42.51%;研發投入比重在20%以上的還有博瑞醫藥(24.82%)、康弘藥業(24.18%)和普利製藥(21.51%)。

隨着2019年藥品集採全面擴圍,第二批藥品國家集採結果相繼落地,仿製藥行業面臨快速分化、產品結構優化以及淘汰落後產能的狀況,讓以仿製藥產品爲主的藥企,經營風險日趨加劇。

此前,齊魯製藥、華東醫藥已對外宣佈,要將重點工作着手在高端仿製藥和創新藥方面。

恆瑞醫藥在研發上越來越捨得花錢,資金真的都投向創新藥研發領域嗎?

公司未在年報中披露,從取得創新藥臨牀批件來看,近兩年速度驚人,2018年至2019年,分別取得創新藥臨牀批件16個、29個。

創新藥研發週期長、成本高、難度大,是一項高風險投資,一般藥企很難承受。

恆瑞醫藥早有嘗試,其首款創新藥“艾瑞昔布”,臨牀前研究開始於1999年,2003年獲得臨牀批件,2011年才獲批上市。另外,公司創新藥帶來質疑也不少,2017年獲批上市的“阿帕替尼”,上市即遭專業人士質疑是僞創新藥。

至今,公司仍以銷售爲驅動力,2017年-2019年,其銷售費用分別爲51.89億元、64.64億元和85.25億元,分別是各期研發投入的2.95倍、2.42倍和2.19倍。同期,銷售人員數量是公司研發人員數量的3.90倍、3.90倍和4.27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