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沒有攻滅巴蜀之前,秦國想要對楚國造成打擊,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正面戰場和楚國作戰,且不說楚國是山東六國的合縱長,光是楚國強大的國力也能讓秦國佔不到什麼便宜。秦惠文王選擇攻取巴蜀之地的決策,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大家好,我們的校園社團那些事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事實也的確如此,秦國依靠着巴蜀之地的便利,一次又一次地對楚國造成打擊。秦惠文王七年,司馬錯以巴蜀之地爲根據地,通過長江順流來到楚國,取楚國商於之地爲黔中郡(《華陽國志·蜀志》);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司馬錯再次伐楚,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史記·秦本紀》);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爲黔中郡(《史記·秦本紀》)。
另外,隨着秦國的崛起,山東六國都不約而同的展開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以圖遏制秦國的發展。因此,此時的秦國看似風光,實際上面臨的處境卻十分兇險。
就在秦國陷入進退兩難之際,一個好機會悄然到來。
當時,苴國和蜀國相互攻打,分別到秦國告急,這對於秦國來說是一個天賜的良機。因爲入蜀的道路太過艱難,沒有當地人引路,想要消滅蜀國是十分困難的事。恰巧在此時,韓國也來進犯。
張儀和司馬錯就此事進行了激烈的探討,最後秦惠文王選擇了攻打巴蜀。而後來的無數事實也證明了,秦惠文王的這個選擇有多麼的正確。
秦滅巴蜀之前的尷尬境地
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爲了達到強兵富國的目的,紛紛開始變法,其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爲徹底,效果也最爲驚人。因此,到了秦國秦惠文王這一代,秦國已經成爲了當時十分強大的國家。然而,此時的秦國看似強大,但是卻陷入了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
一、秦國的疆域狹小
戰國時期,要看一個國家是否強大,通常是看這個國家的領土面積有多少。一個國家的領土面積越大,這個國家能夠產出的人口也就越多,能夠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也就越多,能夠抽調的兵源也就越多。
而戰國時期的戰爭,除了雙方硬實力的差距外,比拼的無非就是一個糧食供應,和一個士兵人數。長平之戰中,廉頗明明打不過秦軍爲何還要死死防守,就是因爲趙國是本土作戰,糧食供應壓力小,而秦國的戰線綿長,糧食的供應壓力很大。廉頗想要通過比拼糧食供應拖垮秦國。
而秦國在攻滅巴蜀前的疆域,實際上是十分狹小的。因此,秦惠文王時期的秦國看似強大,但是如果不能想辦法開拓疆域,那麼秦國遲早還是會淪落成一個二流小國。
二、合縱聯盟聲勢浩大,秦國處境十分危險
(義渠)乃起兵襲秦,大敗秦人李伯之下。——《史記·張儀列傳》
這一次合縱伐秦運動,表面上看是以秦國的獲勝而告終,實際上秦國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因爲就在秦國擊退五國伐秦聯軍的同時,秦國就被大後方的義渠偷襲,大敗而歸。
除此之外,山東六國在經歷過這一次的失敗以後,並沒有就此放棄,反而是越挫越勇,先後組織了第二次合縱伐秦和第三次合縱伐秦運動。而這兩次合縱伐秦運動,秦國都是以失敗告終的。
由此可見,經歷過商鞅變法的秦國固然強大,但是秦國的敵人也隨之增多。秦國想要依靠一國之力,抵抗山東六國的侵害,唯一的辦法就是開疆擴土,富國強兵。而那個最好的選擇,就是巴蜀之地。
三、秦軍功爵制急需秦國開拓戰場
秦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爲商鞅的變法。而商鞅的變法之所以強大, 則是因爲軍功爵制。
在周王室權威尚存的時候,貴族是貴族,平民是平民,兩者之間涇渭分明,不可逾越。但是商鞅的軍功爵制則是完全摒棄了這種做法。
能得爵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商君書·境內》
軍功爵制規定,只要士兵在戰場上斬首一人,就可以賞爵一級,賞田一頃,宅地九畝,還一律賜庶子一名,並擔任軍隊或行政部門的官員。而這些獎勵,不分貴族和平民,任何人都可以獲取,只要你獲得軍功。
軍功爵制豐厚的獎勵,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作戰積極性,爲秦國的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有仗可打的基礎上。
秦國軍功爵制的本質,就是通過不斷地殺戮,不斷地佔領敵人的土地,使得秦國的士兵永遠處於亢奮的狀態,從而提高秦軍的作戰能力。但是如今的秦國後方有義渠虎視,東出之路又被六國阻斷,僅憑秦國如今的力量根本無力開疆擴土。
一旦無法通過戰爭獲得爵位,秦國的士兵的作戰熱情就會迅速消退,甚至消退地十分嚴重。秦朝二世而亡,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國滅六國以後,無仗可打,秦軍的作戰熱情消退嚴重。
此時的秦國也面臨着這個問題。好在,巴蜀之地的內亂給了秦國一劑興奮劑。
秦滅巴蜀,使得秦國有了強大的資本
秦滅巴蜀,對於秦國的意義是重大的,其主要體現在:
一、巴蜀之地富饒,爲秦國的統一天下提供了戰備基礎
戰爭之中糧食損耗之大,可見一斑。這也是爲什麼長平之戰中廉頗明明打不過秦軍,卻還是想通過秦軍戰線過長的問題耗死秦國的原因。
與此同時,巴蜀之地還有着豐富的水資源。雖說巴蜀之地在此之前經常鬧水災,這算是個缺點,但是在李冰建造都江堰以後,這就完全成爲了一個優點。
二、秦滅巴蜀,在地理位置上對楚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態勢
戰國中期,如果說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和秦國比肩,那麼無疑是楚國。蘇秦在遊說楚王之時曾經提到:
楚,天下之彊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地方五千餘裏,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夫以楚之彊與王之賢,天下莫能當也。——《史記·蘇秦列傳》
蘇秦的這番話,固然有着誇大的行爲,但是這也足以說明了楚國的強大。事實上,就算秦國在日後吞併了巴蜀,消滅了義渠,楚國仍然是當時疆域最大的國家。因此,蘇秦的言論,幾乎就是事實。“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就是襯托楚國強大最好的證明。
在沒有攻滅巴蜀之前,秦國想要對楚國造成打擊,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正面戰場和楚國作戰,且不說楚國是山東六國的合縱長,光是楚國強大的國力也能讓秦國佔不到什麼便宜。
但是秦攻滅巴蜀以後就不同了,秦國能夠直接通過巴蜀順着長江順流而下,繞到楚國的大後方,給予楚國沉重的打擊。正如張儀說服楚王之時說的那樣:
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餘裏。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裏,裏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關。扞關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史記·張儀列傳》
由此可以看出,秦國攻佔了巴蜀以後,通過巴蜀對楚國的地理優勢,頻頻出擊,在壯大自身的同時,也在削弱着楚國的國力。
結束語
秦惠文王選擇攻取巴蜀之地的決策,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重要一步。秦國擁有了巴蜀以後,不僅令秦國的疆域擴大了很多,還獲得了巴蜀大糧倉。
不僅如此,通過巴蜀之地的地理優勢,秦國在嚴重打擊了楚國的同時,也在無形之中瓦解着山東六國的合縱聯盟。這些都對秦國日後的統一戰爭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