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蔘歸脾丸處方來源於《濟生方》中的歸脾湯,適用於思慮過度、心脾兩虛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疲食少、面色萎黃以及婦女脾虛氣弱不能統血所致月經趕前、量多、崩漏等症,對治療胃腸道潰瘍出血、血虛頭痛、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症亦有較好的療效。脾運化功能減退,則飲食得不到很好地消化,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地吸收和輸布,就會出現腹脹、便溏或完谷不化、食慾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

想要把脾養好,首先得把自己的證候理清,可對號入座,找到適合自己的養脾方法。1.脾虛第一證:脾氣虛

「脾氣」不足,導致脾胃運化功能減退。

脾運化功能減退,則飲食得不到很好地消化,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地吸收和輸布,就會出現腹脹、便溏或完谷不化、食慾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

脾氣虛可能是因爲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也可能是因爲久病耗傷脾氣。

主要表現是面色萎黃、肌肉消瘦、倦怠無力、少氣懶言、脘腹脹痛,尤其是喫過東西以後,大便溏薄或者腹瀉,舌淡苔白,脈虛弱。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常用四君子湯來治療,這是補氣健脾第一名方!

很簡單,只有四位君子:人蔘(黨蔘)9g、白朮9g、茯苓9g、炙甘草6g。

此方最常用於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脾氣虛者。

2.脾虛第二證:脾陽虛

得不到重視的「脾」相當不爽,繼續在機體搗蛋,進一步發展爲脾陽虛。

脾陽促進脾氣的推動、上升、四散和溫煦作用。

脾陽虛,運化無力,就會出現泄瀉、納少,甚至會下利清谷、浮腫、四肢冰冷、胃脘冷痛、喜歡溫暖和熱食,喫了寒冷的食物就難受。

除了腸胃怕冷,還會有腹瀉、感覺腹部脹滿、渾身乏力、消瘦舌苔白等症狀,

這都是脾胃「虛」和「寒」的表現。

針對脾陽虛,我們中成藥裏對證的,就是理中丸。

一般情況下,單純脾陽虛,我們喫理中丸就可以了,

它就是人蔘(黨蔘)、乾薑、甘草、白朮四味藥。

但理中丸雖然好,有一些人是不適合用的,尤其是陰虛火旺的人不適合,灼傷真陰動火;胃腸溼熱的人羣不適合。

3.脾虛第三證:脾不統血

脾氣健運,氣血生化有源,則氣的固攝血液功能能正常發揮,血液不會逸出脈外而發生出血。

如果脾氣虧虛嚴重,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吸收,氣血生化就會不足,氣不攝血,

就會使血逸出脈外,出現各種出血。

主要表現爲鼻子、牙齒、皮膚出血、尿血、便血、女性月經過多、崩漏等血不循經的症狀。

脾不統血以補氣攝血爲法,服用人蔘歸脾丸有很好的療效,特別對月經過多的女性。

人蔘歸脾丸處方來源於《濟生方》中的歸脾湯,適用於思慮過度、心脾兩虛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疲食少、面色萎黃以及婦女脾虛氣弱不能統血所致月經趕前、量多、崩漏等症,對治療胃腸道潰瘍出血、血虛頭痛、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症亦有較好的療效。

藥物組方:由10味中藥組成,分別是人蔘、炒白朮、茯苓、甘草、炙黃芪、當歸、木香、遠志、龍眼肉、酸棗仁。

方用人蔘、黃芪、甘草爲主藥,補氣健脾;輔以當歸、龍眼肉補心養血,安神益脾,配合主藥以益氣養血;白朮、木香理氣和胃,使補而不滯,佐以茯苓、酸棗仁、遠志養陰血,益心安神。

4.脾虛第四證:脾氣下陷

除了演變成脾不統血外,脾氣虛還可能惡化爲另一個大怪:脾氣下陷。

脾主升清,是指脾氣上升,並將其運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轉輸至心、肺、頭目,

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營養全身。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脾不升清,水谷精微與糟粕濁物就會混雜,會導致完谷不化飧泄的症狀。

脾氣不上升,中氣會下陷,就會出現久瀉脫肛,甚至內臟下垂如腹部墜脹、脫肛、女性子宮脫垂等症。

補中益氣丸,這是一種非常「提氣」的方劑,對中氣不足的患者有幫助。

組成:黃芪(蜜炙)、黨蔘、甘草(蜜炙)、白朮(炒)、當歸、升麻、柴胡、陳皮、生薑、大棗。

方中黃芪甘溫,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爲主藥;輔以黨蔘、炙甘草、白朮益氣健脾,合黃芪以益氣補中;

陳皮理氣和胃,當歸養血和營,用少量升麻、柴胡,助主藥以升提下陷之陽氣。

諸藥合用,則脾胃強健,中氣充足,勞倦得之,寒熱自除,氣陷自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