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團做網約車的邏輯,很清晰,對它來說,一站式生活平臺的定位,做這一塊是順理成章的,美團平臺兩大流量支持,一是美團外賣,二是大衆點評,併購摩拜單車,除了是上市前“數據優化”的需求,也因爲出行確實也是高頻的應用,通過查看信息、外賣和出行這樣高頻需求,覆蓋酒店、機票等低頻業務,賺更高的利潤。美團做打車,也在後面收購了摩拜單車,美團氣勢洶洶,程維也給出了“爾要戰,便戰”的回應,後來滴滴也試水外賣。

21的前同事,資深IT記者楊琳樺老師的“硅發佈”發表了一篇《滴滴美團,必有’戰爭’》的稿子,楊老師分析了Uber商業模式及全盤戰略,解釋了Uber做外賣的業務必然,她說,看懂了Uber,其實也就明白了爲什麼滴滴和美團之間必有戰爭。

2017年美團殺入打車市場,原本私交不錯的程維和王興,也被媒體塑造成了兄弟反目的故事。美團做打車,也在後面收購了摩拜單車,美團氣勢洶洶,程維也給出了“爾要戰,便戰”的回應,後來滴滴也試水外賣。

美團做網約車的邏輯,很清晰,對它來說,一站式生活平臺的定位,做這一塊是順理成章的,美團平臺兩大流量支持,一是美團外賣,二是大衆點評,併購摩拜單車,除了是上市前“數據優化”的需求,也因爲出行確實也是高頻的應用,通過查看信息、外賣和出行這樣高頻需求,覆蓋酒店、機票等低頻業務,賺更高的利潤。

美團做網約車和滴滴做外賣,競爭不對等。滴滴確實有流量,但做外賣,流量之外重要的還是配套的外賣騎手。事實上,美團建立起的競爭壁壘,不是流量,是刀鋒利潤——美團外賣不賺錢或者是微薄的利潤空間,足以阻止競爭者的進入。美團點評,外賣可以虧錢,通過流量補貼給了機票、酒店、到店廣告等高毛利業務,這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本就處於“戰略性虧損”的滴滴,除了流量之外,還需要建立配送隊伍,這是一筆更大的且長期的開支。所以,阿里要推動餓了麼與口碑的合併,推出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後,又進一步推動支付寶的“生活服務平臺”開放。

Uber做外賣,合情合理,但滴滴做外賣,卻是費勁的事。不能用Uber做外賣的模式套用到滴滴上,原因也很簡單,中美差異:中國和美國城市規劃和規模不一樣,中國城市更爲集中,百萬級別人口城市也是全球最多的;更重要的是,中國的人力成本低。

美國是建立在四個輪子的國家,中國其實是建立在兩個輪子上。

美團跟富士康,核心競爭力其實沒有差別,是建立在人力成本低的基礎上的規模效應。當然,美團在規模上還有平臺效應和網絡效應。

當然,四個輪子也未必不是兩個輪子的對手,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滴滴對美團,可以另闢蹊徑,美團外賣有兩個限制——1、服務半徑有限,電動車應該不超過10公里吧?2、服務時間有限定,美團做跑腿以及今年宣稱美團外賣可以賣一切,其實也是爲了突破“外賣”的限制。

看到這裏,滴滴狙擊美團的方式也就呼之欲出了——滴滴跑腿,做同城閃送。美團做網約車,是想着最大化的流量貨幣化率,儘可能讓美團的流量賺錢。對滴滴來說,它對美團,就是從戰略上壓制美團的上升空間,把它按在餐飲外賣,按在外賣的三公里四公里。

今年圍繞城市生活的市場是一片混戰。支付寶首頁開放,升級數字生活服務平臺,哈囉出行也宣佈做了本地生活,美團則加大共享單車的投放,與此同時,還有滴滴,青桔單車融資10億美元,滴滴投了8.5個億…哈囉從共享單車之後推出助力車,也在後來推出共享電動車,助力車是讓哈囉甩開摩拜的核心產品。

從哈囉單車到哈囉出行,對滴滴來說本就是威脅,事實上,高德地圖推出了網約車聚合平臺,對滴滴來說,也是如鯁在喉…當然,對滴滴來說,好的消息是,哈囉、高德地圖對滴滴有一定威脅,但現在它們似乎更願意去爭搶美團所在的本地生活市場。

從流量的穩定性來說,美團依靠的是用戶的使用習慣,大衆點評是“點評”的積累,更穩定的其實是美團外賣和美團單車,落地生根的流量更加實打實。美團加註美團單車,滴滴也必須跟進。

對滴滴來說,青桔,是一道必須建立鞏固的防火牆,既要阻擋哈囉,也要阻擋美團。

競爭是非線性的,美團做網約車,並不代表滴滴就非得做外賣。

我們回頭來看電商的競爭,京東在2014年上市後氣勢洶洶,給了阿里很大的衝擊,在2016年的“超市”品類競爭中,天貓超市做得並不好,因爲京東在一線城市有自建物流的優勢,阿里後來如何壓制京東的?答案是,“新零售”,阿里重新定義了賽道。

回頭來看本地生活服務的市場混戰,滴滴、美團、餓了麼、哈囉、攜程等等混戰,看似四面楚歌的美團,但其實市場越亂,美團越得益。按原有的賽道定義,美團毫無壓力,要擊敗它需要跳出現有模式的窠臼,重新定義市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