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就來聊聊他爲後世留下的一道難題。

作爲三國時期有名的“潛龍”,司馬懿煞費苦心,堅忍謀劃數十年,最終爲司馬家族攢下偌大基業,其子司馬炎順利篡奪曹魏江山,建立晉朝。不過在一件事上,他的眼光卻不夠長遠,並因此導致了極爲嚴重的後果,令四百年之後的皇帝們喫盡了苦頭,就連唐太宗李世民這樣的一代雄主都傷透腦筋。

早在漢朝時期,中國東北一帶就出現了一個名爲高句麗的小國。雖然領土不大,但其野心不小,一面接受漢朝統治,一面又四處侵略周邊小國,疆土迅速擴張。野心勃勃的高句麗國王甚至發動了數次叛亂,但王莽、劉秀都派兵予以鎮壓,因此高句麗雖然是個刺頭但終究難成氣候。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朝廷尚且自顧不暇,對周邊藩屬國的控制力更是無從說起。趁着中原動盪、羣雄逐鹿的好機會,高句麗本想乘勢而起,卻不想軍閥公孫淵家族長期盤踞遼東,對高句麗多次大打出手,甚至還攻破其國都丸都城。在公孫家族的強大壓力下,高句麗的美夢破滅,發展速度極其緩慢。

然而到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間,這樣的局面卻發生逆轉。由於公孫家族長期在魏、吳兩國之間搖擺不定,引發了曹叡的強烈不滿。景初二年,曹叡派太尉司馬懿率軍征討公孫淵。公孫家族雖然厲害,也有不少良將,但和魏國比起來還是不夠看的。戰爭結束後,公孫淵父子被殺,其家族勢力被連根拔起。爲永絕後患,司馬懿還下令將公孫淵轄區內15歲以上男丁處斬或充入軍營。司馬懿剷除公孫淵,本意是爲了鞏固魏國統治,卻忽略了因此造成的權力真空,更沒有及時派駐部隊予以管轄。壓在高句麗頭上的勁敵被除去後,再也無人能夠阻止其發展,自此高句麗迅速崛起,成爲遼東地區無可撼動的存在。在此後的南北朝時期,高句麗繼續擴張,到隋朝初年已成爲領土綿延數千裏、獨霸遼東的強大政權。

更要命的是,高句麗不僅兵強馬壯,而且還對中原王朝充滿覬覦之心。與北方遊牧民族不同的是,高句麗同樣以農耕文明爲主,對土地的強烈渴望並不亞於漢人,同時又與搶了就跑的遊牧民族充滿本質區別,令中原政權的統治者們如芒刺在背。

於是從隋朝開始,統一的中央王朝就數次發兵征討高句麗,想要徹底剷除這一隱患。然而以隋朝國力之強,卻奈何不了高句麗。隋文帝楊堅出征一次,隋煬帝楊廣東征三次,最多時發動近百萬重兵,卻都鎩羽而歸。唐朝建國後,李世民依然沿襲了隋朝時的做法——"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必欲除之而後快。

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面對高句麗時,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亡國的巨大威脅下,高句麗爆發出了強大的戰鬥力,令唐軍束手無策。貞觀十九年,在司馬懿平定公孫淵407年後,唐太宗御駕親征,劍指遼東。這是唐朝開國以來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也是太宗即位後極其罕見的一次親征。縱然是太宗親自上陣,最終也沒能完成既定目標。戰鬥初期,唐軍戰勢還算不錯,但隨着戰線拉長、水土不服,傷亡逐漸加重,只得屯兵於安市城下。寒冬臨近時,天氣格外嚴寒,唐軍糧草又格外緊缺,太宗李世民嘆息不久,只得下令班師回朝。爲一雪前恥,李世民後期又數次下令征討高句麗,但都未能取得明顯勝利,直到高宗即位後才徹底平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