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資深攝影達人、教員曹國強給攝影俱樂部的學員反覆交代。讓學員學會了解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纔是有文化的大學。

尋找不平凡的“自己”

■樓立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陳卓

學員在繪製板報。

學員在進行攝影創作。

學員參加健身達人秀比賽。

手機上某視頻App的圖標,已經很久沒點過了。這曾是學員王晨緋“宅”在家裏這段時間的最大變化。

返校收拾行李時,看到他行李箱裏的幾部哲學經典書籍,母親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其實,早在一個月前,王晨緋就已下決心和快餐閱讀說再見了。

那些天恰逢“世界讀書日”,空軍工程大學開展的“讀經典、學哲學”線上活動,給自認爲閱讀面甚廣的王晨緋澆了一盆“冷水”——沒讀過哲學經典書籍,對不起,連參與的資格都沒有!

“淺閱讀讓人失去深刻思考的能力,深閱讀才能真正增長智慧。”王晨緋重新審視過往,開始研讀哲學書籍,向着年度“悅讀之星”發起了衝鋒。

“讀經典、學哲學”線上活動,是空軍工程大學組織的若干羣衆性文化活動中的一項,這些活動中有“大餐”:歌手大賽、軍營健美達人秀;有“看家菜”:書畫攝影展、板報大賽;也經常有時令“鮮蔬”:話劇演出、合唱表演……

文化是抵達心靈最近的路。這些活動有的已經落幕,經歷過的官兵卻一直在拔節成長;有的活動則剛剛開始,吸引着已經復課的學員參與其中,再啓征程……

真正地參與,纔有真實的成長

第三次闖入歌手大賽決賽的林一鳴,已經是大家眼裏的“老面孔”。雖然還是沒有獲獎,但是大家都被他的執着所感動。

校園歌手大賽,一個學院一個賽區,初賽、複賽、決賽環環相扣。這次,林一鳴終於殺進八強。

嘴巴再張圓一點,上體保持軍姿,右手貼在腹部,時刻感受自己有沒有用腹部發聲……就連走在路上,林一鳴想起教員胡劼對自己的提醒,都會挺一挺上身。

想到自己入學時話都不敢說,如今卻敢站在臺上一展歌喉。追光燈打在身上那一刻,林一鳴感覺像做夢一樣。每當想到這裏,他都會默默地感謝胡教員。

“要不要歇會兒?”“不行啊,時間已經不夠了!”學員李詩宇兩眼通紅,捏着粉筆,拒絕同學的好意勸說,繼續創作。板報比賽中,她對粉塵的過敏讓許多人捏了一把汗。

爲讓板報比賽比出思想、比出美感、比出公平,這次比賽出爐了新賽制:比賽用具全部統一提供使用,而且只能用粉筆!李詩宇開始焦慮起來,是退是進?進,她對粉塵過敏;退,苦心設計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首日封”版式,將無疾而終。

一咬牙,拼了!爲了在4個小時的規定時間內畫得更快,她沒有休息一分鐘,一邊流淚一邊堅持作畫。最終,李詩宇帶領團隊斬獲二等獎。獲獎後,她很少給人講曾經的辛苦和不適,更喜歡把珍藏的設計手稿拿出來,分享她眼中的紅色故事。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分配至軍事科學院工作已經三個多月了, 博士研究生王維佳仍保持着一個在大學養成的習慣:晨光熹微,早早來到實驗室,面對窗外大聲朗讀一首唐詩宋詞。這一習慣,是在參加了大學書畫攝影展之後纔有的。因爲書法,他愛上了詩詞。

連續三屆參賽,一年一個臺階,從三等獎一直到一等獎。但最難爲他的,還是大學書畫攝影展提倡的自創詩詞,這名“趕鴨子”上架的工科博士,把歷代軍旅詩詞都找出來研究,看着看着,咂摸出味道,居然能結合軍旅感悟寫上一兩首。

從此,詩詞成爲他生活的一部分,也涵養着他的靜氣。

演好了自己,更點亮了青春

“空工力量”健身健美達人秀,報名學員絡繹不絕,站上舞臺的卻不多。別看軍校“壯漢”多,但比賽門檻也高。屈腿硬拉計數,槓鈴有100公斤。翻輪胎計時,要翻滾一個比人還高的輪胎。肌肉展示環節,雙肱二頭肌、後展雙肱二頭肌、後展雙背闊肌等等都要亮相。原來這麼多門道!許多學員看到差距,打起退堂鼓。

魏志邦是個例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一年前訓練中不幸受傷,做完手術後,不能跑也不能跳,就連走路也不敢邁大步。

半年後,經醫生允許,他重拾健身夢,擔心舊傷復發,只能從小重量練起,慢慢加、慢慢練,常常疼到哭。即使這樣,他還是堅持了下來。有人問他爲何這樣拼?他微微一笑:我喜歡拼搏的人生。

合唱比賽開賽了!100人的合唱隊,唱什麼歌都氣勢磅礴。可學員張鵬翔起初勁頭卻不足。參加伊始,他覺得練習歌曲太“沒意思”,每天隊列唱、開飯唱、點名唱,他早就“唱煩了”。

可當指揮員把一首《從天而降》改編爲防空反導學院的特色歌曲之後,一下子擊中了他的心。身上流淌着地空導彈兵的血液,他渴望唱響地導兵特有的精氣神。從此,張鵬翔不“溜號”了,反而積極出謀劃策,其中合唱人員用身體擺成導彈發射造型這一動作,就是他提出來的。他覺得,這纔是地導兵應有的“範兒”。

“我們都是地導兵啊!真正男子漢!”合唱比賽氣氛如怒濤般洶湧澎湃,這首歌一舉斬獲冠軍。

操場上,講起軍事體育一臉嚴肅,400米障礙身輕如燕。可到了舞臺上,軍政系教員司琦就像換了個人一樣,她的高音歌曲如天籟之音,她也成了學員心中的“空工大歌神”。

歌火了,課更火。課間休息,學員們將她團團圍住。她總擋不住學員要求她“唱一首”的熱情,只好開始“現場直播”。

會不會光想聽歌不好好聽課?司琦隱約有些擔心。欣慰的是,聽完歌后,學員們訓練更積極了。“只要能激發訓練動力,我願意一直唱下去。” 司琦說。

不同的經歷,帶來非凡的感悟

無論風景多好,構圖多美,如果沒有故事,那都不是大學攝影展要的“菜”。

這個“門道”,學員孫朔終於悟出來了。“攝影展明確要求,必須反映強校實踐中的身邊人身邊事,攝影技巧倒在其次。”大學資深攝影達人、教員曹國強給攝影俱樂部的學員反覆交代。

好照片很多,有故事的照片並不多。攝影展上,一幅名爲《拉練途中》的作品,引來不少參觀者駐足欣賞。

去革命聖地延安徒步拉練,是該校學員的“必修課”。一天,烈日炎炎,隊伍已行進35公里,水壺喝乾,嗓子冒煙。路過一個村莊時,幾位老鄉拿着西瓜,站在道路一旁,往學員們手裏遞。感動之餘,孫朔拿起手中相機,記錄下這一幕。

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洗禮,但這次拉練,卻讓孫朔真實看到了什麼是魚水情深。他說:“這張拉練照片能獲獎,就是因爲它記錄了百姓擁軍的生動瞬間。”

主題晚會方案,經過五次推演,最後塵埃落定。第一條原則就是:講自己的故事,唱自己的歌,讓更多的人走上舞臺。楊曉闊作爲大學首批轉改文職的現役教員,初次準備演講稿,感覺這比寫論文難多了。

熬了好幾夜,也沒寫出像樣的稿子。他向在機關工作的同學求助,可同學說:“我寫得再好,也表達不了你心裏的感受。”

那些天,楊曉闊的心一直都是懸着的。準備階段,他在妻子面前反覆演練,即使上臺前,他仍在後臺反覆轉圈緩解壓力。舞臺和講臺明顯不一樣,準備好的詞忘了許多,情急之下,他只能臨場發揮。

“導師說:曉闊,你要想想當初爲什麼來大學?看到熟悉的環境、可愛的學員,我明白了,教書育人獻身國防不正是我從軍的初心嗎?”“從軍裝上卸下肩章領花、軍種符號時,真像剝掉自己的一層皮……”每一次掌聲,楊曉闊都在心裏默數,他發現,掌聲最熱烈處,反倒是他真誠說出心裏話的時候。

《換羽新飛》,是楊曉闊演講的題目。作爲楊曉闊的學員,郭俊傑開始重新凝視教員,重新珍視初心的可貴,重新掂量使命的意義。

“您的話也說到了我的心坎裏,脫下的是軍裝,脫不掉的是情懷”“換裝不換心,您依然神采奕奕地站在講臺上,這就是最好的擔當”……

看着同事和學員們發來的滾燙微信,一陣陣激動如波浪般湧上楊曉闊的心頭。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陳 卓

文化之於大學,如精神、品格之於人類。

大學常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是通過浸潤、感染、薰陶,達到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這種變化、這種成長,是精神的滋養,品格的淬鍊。往深裏說,是一種靈魂的濯洗;從現象看,則是青年人言行舉止的轉變。

軍校充滿陽剛之氣,越是心有猛虎,越應細嗅薔薇。文化可滋養心靈,文化能涵育德行。因與話劇深情對視,開始愛上經典著作;因沉浸翰墨書香,開始癡迷軍旅詩詞;因創排多姿舞蹈,更加向真向善向美……寓教於美,寓教於藝,文化與育人碰撞出美德的火花,點亮智慧的火苗,校園處處自然化爲成長的課堂。

當然,文化育人應當有更多的青春氣息,若不能與青年人同頻共振,不符合青年人的審美和趣味,就失去了文化本身應有的魅力。每一項看似簡單的活動,幕後都須精心醞釀,將時代主題與大學精神相結合,摒棄空洞膚淺與枯燥複雜,找準青年人的“關注點”“興奮點”和“成長點”,那麼小活動就能迸發出大能量。

曾有學者把大學比作百花園,那麼,文化育人就如同春風和雨露。育人看不見摸不着,但育人形式卻可以具體而生動。大學文化盛宴, 形式上做到有形、有聲、有味、有情,效果上才能入眼、入腦、入心、入實踐。

最是文化能育人。寫好軍校文化育人“大文章”是立德樹人必不可缺的環節。讓學員學會了解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纔是有文化的大學。走出這樣大學的青年,必然卓然不爲流俗所移,必是飽含家國情懷,必定走得更遠更從容。

(圖片由作者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