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小仓鼠打洞学会另一种情怀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明朝盛世,始于和尚皇帝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虽然出身低微,却深谙治国之道。这他的统领下,明朝前朝的发展相当不错。在二十多个儿子中,朱元璋最为看重的便是长子。甚至在太子早逝之后,还要立其儿子为皇太孙,直接跳过其他儿子,将皇位传给了孙子。
这个幸运当上皇帝的孙辈便是朱允炆,但仅仅在四年之内,他就被自家的叔叔给推翻了。朱元璋为立储费尽心思,到头来,明朝的第二任皇帝也仅仅治理天下四年的时间,并且大部分时间处于战乱之中。
靖难之役爆发之后,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向朝廷宣战,结局便是皇帝惨败。人们也尝试解释其他的可能性,假如马皇后还活着,朱棣还敢不敢以清君侧名义造反?
一代名后,天下臣民皆敬佩
马皇后是何人?她原本只是寄养在郭子兴家中的养女,后续的人生基本跟着朱元璋一同变化。被郭子兴许配给朱元璋之后,她便跟着夫君一起打天下。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登基,夫人马氏也就成了马皇后。
除了统领后宫之外,马皇后还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在战乱时期,她就曾为朱元璋提供很多想法支持了。朱元璋多疑而又脾气暴躁,马皇后则温柔知礼。
在朱元璋多次暴躁冲动时,也是马皇后在身边多加劝阻,才使得朱元璋不至于因冲动而杀了太多人才。也正是因为这样,天下臣民对于皇后都相当服气。
《明史》赞扬马皇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朱元璋对于皇后更是敬爱,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朱元璋还因此伤心得不愿再立后。即便只是一介女流,她在明朝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
倘若马皇后在世,靖难之役或可避免
靖难之役,堪称建文年间的大难。彼时朱元璋刚逝世不久,新帝的地位尚未稳固,朱棣就带兵造反了。这一次大动乱,直接使得明朝第二代只存在了四年,随后便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了。
论辈分,朱棣还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但在皇室利益面前,叔侄关系也就经不起考量了。造反的最直接原因来自于削藩,建文帝为了更加集中自己的权力,便采取措施收回了分封藩王的势力。在自己的利益面临损害时,朱棣便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了。
所谓“清君侧”指的便是为皇帝铲除身边的馋臣,当时甚至是特指晁错。面对造反,新帝无力抵抗,仅四年时间就被打败了。
建文帝的失败包含复杂原因,失败几乎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倘若当时马皇后还在世的话,这场悲剧又是否可以避免呢?
靖难之役爆发时,建文帝最直接的劣势在于无大将可用。因为在朱元璋时期,他杀掉的大臣实在不少,光是胡惟庸事件,受牵连的就有上万人之多。据史料记载,马皇后临终时还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朱元璋显然是没有做到。
倘若马皇后还在世,面对朱元璋的暴怒杀人必然会多加劝阻。这样一来,当建文帝登基时,也就不至于身边一个可用的大将都没有了。朱棣造反的把握,一部分在于深知朝中没有大将。
马皇后在世必然会成为他的顾忌之一,毕竟,马皇后所得的臣民拥护可是不少。
更何况,倘若马皇后还在世的话,朱棣当皇帝也就名不正言不顺了。在大部分明史中,都将朱棣的生母记为马皇后。
而实际上,这或许只是朱棣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找个合理的身份,才故意改了生母。面对健在的马皇后,他可就没有这样顺当的理由了。
朱棣早在造反之心,在朱元璋跳过一众儿子,立孙子朱允炆为储君时,一切就已暗潮汹涌了。一切不满只为伺机而动,建文帝的软弱更是朱棣敢于出兵的原因之一。马皇后在,建文帝便有了内助,藩王的造反之战没那么容易打。
虽未必马皇后在世就一定能阻止靖难之役的爆发,但对于朱棣而言,势必是有着一定的顾忌的。
小结
在朱元璋时代,马皇后的功劳不亚于唐太宗时期的长孙皇后,一代贤后功不可没。倘若她在世,乱臣贼子有谋反之心时,也不得不多顾忌一些。假如建文帝时期还有马皇后扶持,或许就不至于仅四年就换新皇帝了。
参考资料:《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