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易丟分選擇題”技能惡補系列課程

第二講:“文言文文意理解題”技能惡補

一、“出題規律”探究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彭汝礪勇於進諫,敢於直言。他任監察御史期間,首陳十事,言他人不敢言;宦官王中正受寵,神宗竟讓其統兵,彭汝礪知道後,以史極諫,朝野歎服。

B. 彭汝礪公正無私,不計前嫌。他在御史臺時雖然與蔡確觀點不同,但是在蔡確被人羅織罪名時極力出手相救,以致被他人誣爲蔡確同黨而落職徐州。

C. 彭汝礪立場堅定,堅持己見。他對新舊之政有着自己的見解,認爲新舊之政沒有彼此之分,只要對就可以,是朝廷難得的態度超脫、不偏不倚之臣。

D. 彭汝礪依法行事,不畏強權,執政大臣奉旨準備處死犯人,他根據刑律堅持從寬處理,以致牽累下屬受罰,他因此四次彈劾上司,爲下屬討回公道。

“出題規律”總結:

1、前概括+後解析;2、多個人物及事件;3、設題與原文寫作順序有關

二、“選項內容”的妙用

“選項內容”的妙用效果:

1達到“文題最優結合”;

2瞬間讀懂“文段要點”;

3理解“其它題目語境”;

4收穫“最短作答時間與最準題目答案”!

一選項一原文詳解

【原文】

彭汝礪字器資,饒州鄱陽人。治平二年,舉進士第一。王安石見其《詩義》,補國子直講,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既而惡之。

   神宗用汝礪爲監察御史裏行。首陳十事:一正己,二任人,三守令,四理財,五養民,六振救,七興事,八變法,九青苗,十鹽事。指擿利害,多人所難言者。及王中正與李憲主西師汝礪言不當以兵付中人因及漢唐禍亂之事神宗不懌語折之汝礪拱立不動伺間復言神宗爲改容在廷者皆歎服

A. 彭汝礪勇於進諫,敢於直言。他任監察御史期間,首陳十事,言他人不敢言;宦官王中正受寵,神宗竟讓其統兵,彭汝礪知道後,以史極諫,朝野歎服。

【原文】

元祐二年,召爲起居舍人。時相問新舊之政,對曰:“政無彼此,一於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見其可。”逾年,遷中書舍人,賜金紫。會知漢陽軍吳處厚得蔡確安州詩上之,傅會解釋,以爲怨謗。諫官交章請治之,又造爲危言,欲置之法。汝礪曰:“此羅織之漸也。”數以白執政,不能救,遂上疏論列,不聽。諫官指汝礪爲朋黨,及確貶新州,又須汝礪草詞,遂落職知徐州。

B. 彭汝礪公正無私,不計前嫌。他在御史臺時雖然與蔡確觀點不同,但是在蔡確被人羅織罪名時極力出手相救,以致被他人誣爲蔡確同黨而落職徐州。

【原文】

  初,汝礪在臺時,論呂嘉問事,與確異趣,徙外十年,確爲有力。後治嘉問它獄,以不阿執政,坐奪二官。至是,又爲確得罪,人以此益賢之。

     加集賢殿修撰,入權兵、刑二部侍郎。有獄當貸,執政以特旨殺之,汝礪持不下。執政怒,罰其屬。汝礪言:“制書有不便,許奏論,法也。屬又何罪?”遂自劾請去,章四上。詔免屬罰,徙汝礪禮部,真拜吏部侍郎。

     哲宗躬聽斷,修熙寧、元豐政事,人皆爭獻所聞,汝礪獨無建白。或問之,答曰:“在前日則無敢言,於今則人人能言之矣。”

C. 彭汝礪立場堅定,堅持己見。他對新舊之政有着自己的見解,認爲新舊之政沒有彼此之分,只要對就可以,是朝廷難得的態度超脫、不偏不倚之臣。

【原文】

 加集賢殿修撰,入權兵、刑二部侍郎。有獄當貸,執政以特旨殺之,汝礪持不下。執政怒,罰其屬。汝礪言:“制書有不便,許奏論,法也。屬又何罪?”遂自劾請去,章四上。詔免屬罰,徙汝礪禮部,真拜吏部侍郎。

     哲宗躬聽斷,修熙寧、元豐政事,人皆爭獻所聞,汝礪獨無建白。或問之,答曰:“在前日則無敢言,於今則人人能言之矣。”

進權吏部尚書。言者謂嘗附會劉摯,以寶文閣直學士知成都府。未行,章數上,又降待制、知江州。至郡數月而病卒。年五十四。

                                          (選自《宋史·彭汝礪傳》,有刪改)

D. 彭汝礪依法行事,不畏強權,執政大臣奉旨準備處死犯人,他根據刑律堅持從寬處理,以致牽累下屬受罰,他因此四次彈劾上司,爲下屬討回公道。

答案:D

解析:D項,根據文本信息,彭汝礪沒有彈劾上司,而是自己彈劾自己,

請求離職。

三、秒找“易錯點”技巧

1具體字詞解釋錯誤

【原文】二年正月,欽宗詣金帥營,以傅輔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屬貽書請之。及廢立檄至,傅大慟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苟立異姓,吾當死之。”金人來索太上,帝后、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謀匿之民間,別求狀類宦者二人殺之,並斬十數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宦者欲竊太子出,都人爭鬥殺之,誤傷太子。

【選項】孫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擄走欽宗後又索求太子,他密謀藏匿太子,殺二宦官將首級送至金營,欺騙金人說,這就是誤傷太子之人。

2皇上態度表述錯誤

【原文】及遷洛陽,人情戀本,多有異議。帝問烈曰:“卿意云何?”烈曰:“陛下聖略深遠,非愚管所測。若隱心而言,樂遷之與戀舊,唯中半耳。”帝曰:“卿既不唱異,即是同,深感不言之益。宜且還舊都,以鎮代邑。”敕鎮代,留臺庶政,一相參委。

【選項】於烈直言政事,深受倚重。孝文帝詢問他對遷都洛陽一事的意見時,他沒有提出反對意見,並且表達了贊同遷都的觀點,深得孝文帝歡心。

3省略句主語判斷錯誤

【原文】吏捕蝗,因緣搔民。旦言:“蝗,民之仇,宜聽自捕,輸之官。”後着爲令。丁內外艱,服除,監饒州永平鑄錢監。知祁縣,天大旱,人乏食,羣盜剽敓,富家巨室至以兵自備。旦召富者開以禍福,於是爭出粟,減直以糶,猶不失其贏,飢者獲濟,盜患亦弭。

【選項】司馬旦關心百姓疾苦。官吏撲打蝗蟲,乘機擾民,司馬旦建議讓百姓自己撲殺,然後送到官府來。因爲這個建議,後來讓司馬旦做了鄭縣的縣令。

4主人公觀點表述極端

【原文】時於朝堂別置三司以決庶獄,辯爭者輒擊登聞鼓,諝上疏曰:‘夫諫鼓謗木之設,所以達幽枉,延直言。今輕猾之人,援桴鳴鼓,始動天聽,竟因纖微。若然者,安用吏理乎!上然之,悉歸有司。

【選項】裴諝敢於直言,建言得到採納。對設置登聞鼓,他認爲用處不大,還會被狡猾之徒利用,使官吏作用不能發揮,皇上接受了他的建議。

5事件結果概括失當

【原文】時突厥默啜盡衆西擊突騎施娑葛,仁願請乘虛奪取漠南之地,於河北築三受降城,首尾相應,以絕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師唐休璟以爲兩漢已來皆北守黃河今於寇境築城恐勞人費功終爲賊虜所有建議以爲不便。仁願固請不已,中宗竟從之。

【選項】張仁願作戰勇敢,禦敵有方。突厥入侵,張仁願臨危受命,大敗敵軍。並奏請乘機奪取漠南,修築城堡,後因唐休璟的反對而作罷。

6人物形象概括與解析矛盾

【原文】數日,孝忠捷至,珪屢破金人,遂與先及李全趨安豐。時金人環百餘砦,攻具甫畢,珪等解其圍,李全挾僕散萬忠以歸。金人不敢窺淮東者六七年。涉又遣李全以萬人取海州。王琳以寧海州歸,青州守張林以濱、棣、淄州降,自是恩、博十餘州相繼請降。涉傳檄中原:“以地來歸及反戈自效者,朝廷裂地封爵無所吝。”仍厲諸將,圖未下州郡。

【選項】賈涉把握全局,推動抗金形勢發展。他派遣李全等將領四處出擊,恩、博等十餘州相繼請降,還勉勵將領們鞏固自己的地盤,以更好抗擊敵人。

7多個人物產生對象錯亂

【原文】高祖受禪,加上開府,轉雲州刺史。歲餘,徵爲左武衛將軍,及晉王廣之鎮幷州也,朝廷妙選正人有文武才幹者爲之僚佐,上以徹前代舊臣,數持軍旅,詔徹總晉王府軍事,進爵齊安郡公。時蜀王秀亦鎮益州,上謂侍臣曰:“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廣達者乎?”其見重如此。

【選項】李徹爲人正直,受到賞識。朝廷選拔正直的人任晉王的僚佐,晉王因李徹是前代舊臣,曾掌管軍旅之事,就讓他總管晉王府的軍事。

8非主人公被殺害情節判斷失當

【原文】賊散走,希範走荔波洞,杞遣使誘之,趕來降。杞謂將佐曰:“賊以窮蹙降我,威不足制則恩不能懷,故數叛,不如盡殺之。”乃擊牛馬,爲曼陀羅酒,大會環州,伏兵發,誅七十餘人。後三日,又得希範,醢之以遺諸蠻,因老病而釋者,才百餘人。御史梅摯劾杞殺降失信,詔戒諭之,爲兩浙轉運使。

【選項】杜杞足智多謀,戰功赫赫。他先後鎮壓多地叛亂,善於與西夏周旋。圍剿區希範、蒙趕時,先勸降,後進攻,最終迫使區希範、蒙趕投降並將其殺害。

四、“魔鬼式”訓練

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司馬旦果敢強幹。任鄭縣主簿時,快速審理了原來十年都難以處理的案件,使受冤枉的人得到公正對待;依法懲處了橫行鄉里卻無人敢問的井元慶。

B.司馬旦關心百姓疾苦。官吏撲打蝗蟲,乘機擾民,司馬旦建議讓百姓自己撲殺,然後送到官府來。因爲這個建議,後來讓司馬旦做了鄭縣的縣令。

C.司馬旦和司馬光兄弟友愛。兄弟分隔兩地但時常互相探望;司馬光想推辭朝廷召任的門下侍郎一職,司馬旦引用大義勸他任職。

D.司馬旦淡泊清心,樂於助人。英宗即位,司馬旦沒有按例派遣未獲官職的孫子輩入朝祝賀以獲得官位;曾有一位因罪免官家貧無法生活的官員,司馬旦每月分出薪俸接濟他。

【原文】吏捕蝗,因緣搔民。旦言:“蝗,民之仇,宜聽自捕,輸之官。”後着爲令。丁內外艱,服除,監饒州永平鑄錢監。知祁縣,天大旱,人乏食,羣盜剽敓,富家巨室至以兵自備。旦召富者開以禍福,於是爭出粟,減直以糶,猶不失其贏,飢者獲濟,盜患亦弭。

B.司馬旦關心百姓疾苦。官吏撲打蝗蟲,乘機擾民,司馬旦建議讓百姓自己撲殺,然後送到官府來。因爲這個建議,後來讓司馬旦做了鄭縣的縣令。

【原文】司馬旦字伯康。清直敏強,雖小事必審思,度不中不釋。以父任,爲祕書省校書郎,歷鄭縣主簿。鄭有婦藺訟奪人田者,家多金錢,市黨買吏,合爲奸謾,十年不決。旦取案一閱,情僞立見,黜吏十數輩,冤者以直。又井元慶豪欺鄉里,莫敢誰何,旦擒致於法。時旦年尚少,上下易之,自是驚服。

A. 司馬旦果敢強幹。任鄭縣主簿時,快速審理了原來十年都難以處理的案件,使受冤枉

的人得到公正對待;依法懲處了橫行鄉里卻無人敢問的井元慶。

【原文】旦澹薄無慾,奉養苟完,人不見其貴。與弟光尤友愛終始,人無間言。光居洛,旦居夏縣,皆有園沼勝概。光歲一往省旦,旦亦間至洛視光。凡光平時所與論天下事,旦有助焉。及光被門下侍郎召,固辭不拜。旦引大義語之曰:“生平誦堯、舜之道,思致其君,今時可而違,非進退之正也。”光幡然就位。方是時,天下懼光之終不出,及聞此,皆欣然稱旦曰:“長者之言也。”

C.司馬旦和司馬光兄弟友愛。兄弟分隔兩地但時常互相探望;司馬光想推辭朝廷召任的門下侍郎一職,司馬旦引用大義勸他任職。

【原文】英宗即位,例以親屬入賀得官,時旦在梁山,諸孫未仕者皆不遣,惟遣其從兄子稟。旦與人交以信義,喜周其急。嘗有以罪免官貧不能存者,月分俸濟之,其人無以報,願以女爲妾。旦驚謝之,亟出妻奩中物使嫁之。旦生於丙午,與文彥博、程公珣、席汝言爲同年會,賦詩繪像,世以爲盛事,比唐九老。

(選自《宋史·司馬旦傳》,有刪節)

D.司馬旦淡泊清心,樂於助人。英宗即位,司馬旦沒有按例派遣未獲官職的孫子輩入朝祝賀以獲得官位;曾有一位因罪免官家貧無法生活的官員,司馬旦每月分出薪俸接濟他。

答案:B

解析:並不是讓司馬旦做了鄭縣縣令,而是後來把他的建議定爲法令。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蕭子良孝順有加。母親裴後因與武帝不和睦被送還,年幼的蕭子良心中不悅,廢書不讀,這觸動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後。

B.蕭子良重義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極高的德行,他死後,蕭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蕭子良還在西邸建了一座古齋,收集了許多古人的器具衣服佈置在裏邊。

C.蕭子良禮遇賢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爲他們擺出瓜果和飲料,宣揚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貴的作品,子良也讓人撰錄。

D.蕭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傳位於子良,在遺詔中讓子良輔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對政治事務不感興趣。

【原文】竟陵文宣王子良,字雲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聰敏。武帝爲贛縣時,與裴後不諧,遣人船送後還都,已登路,子良時年小,在庭前不悅。帝謂曰:“汝何不讀書?”子良曰:“娘今何處?何用讀書?”帝異之,即召後還縣。

A.蕭子良孝順有加。母親裴後因與武帝不和睦被送還,年幼的蕭子良心中不悅,廢書不讀,這觸動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後。

【原文】武帝不豫,詔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醫藥。子良日夜在殿內,太孫間日入參。居幾月,武帝暴漸,內外皇懼,百僚皆已變服,物議疑立子良。武帝俄頃而蘇,問太孫所在,因召東宮器甲皆入,遺詔使子良輔政,蕭鸞知尚書事。

D.蕭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傳位於子良,在遺詔中讓子良輔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對政治事務不感興趣。

【原文】子良敦義愛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賜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給其薪蘇。郡閣下有虞翻舊牀,罷任還,乃致以歸。後於西邸起古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B.蕭子良重義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極高的德行,他死後,蕭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蕭子良還在西邸建了一座古齋,收集了許多古人的器具衣服佈置在裏邊。

【原文】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爲護軍將軍,兼司徒。四年,進號車騎將軍。子良少有清向,禮纔好士,傾意賓客,天下才學皆遊集焉。善立勝事,夏月客至,爲設瓜飲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貴辭翰,皆發教撰錄。

C.蕭子良禮遇賢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爲他們擺出瓜果和飲料,宣揚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貴的作品,子良也讓人撰錄。

答案:D

解析:根據原文第四段,武帝生前無意傳位於子良,只是外界有傳言。

課後“最新模擬題”實戰

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勝非多次上疏,直言勸諫。代理應天府時,請求康王到南京圖大計;建炎改元時,勝非上

疏請求施仁義,以避免四夷交侵的禍患,得到趙構稱讚。

B. 勝非忠於朝廷,維護大局。當正彥等人殺害王淵,並帶兵到行宮門外時,勝非斥問他們;

當苗傅、正彥提出改號等要求,勝非建議太后部分採納,以防生變。

C. 勝非仕途不順,屢遭排斥。御史中丞張守指責他不能預防致使盜賊猖獗,應該被罷免,但

勝非沒有上報;因馬進攻陷江州,勝非降爲中大夫。

D. 勝非爲人正直、不畏權貴。總制使錢蓋升職時,勝非指責他棄師誤國,致使錢蓋被罷職;秦檜執政時,因爲與秦檜有過節,他不仕閒居八年。

【原文】

 朱勝非,字藏一,蔡州人。崇寧二年,上舍登第。靖康元年,權應天府。逾年,詣濟州謂康王言,南京爲藝祖興王之地,請幸之以圖大計。王即位南京。建炎改元,試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時方草創,勝非上疏言“仁義者,天下之大柄,中國持之,則外夷服而諸夏尊。苟失其柄,則不免四夷交侵之患。國家與契丹結好,百有餘年,一旦乘其亂弱,遠交金人爲夾攻計,是中國失其柄,而外侮所由招也。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於仁義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則可以攘卻四夷紹復大業矣”上嘉之。總制使錢蓋進職,勝非言蓋爲陝西制置使棄師誤國,封還貼黃,蓋遂罷。諫官衛膚敏坐論元祐太后兄子徙官,勝非言以外戚故去諫臣,非所以示天下。三年,上自鎮江南幸,留勝非經理。未幾,命爲控扼使,已而拜宣奉大夫、尚書右僕射兼御營使。故事,命相進三官,勝非特遷五官。會王淵籤書樞密院事兼御營司都統制,內侍複用事恣橫,諸將不悅。

於是苗傅、劉正彥與其徒王鈞甫、王世修謀,誣淵結宦官謀反。正彥手斬淵,分捕中官,皆殺之,擁兵至行宮門外。勝非趨樓上,詰專殺之由。上親御樓撫諭,傅、正彥語頗不遜,勝非乃從皇太后出諭旨。傅等請高宗避位,於是太后垂簾,高宗退居顯忠寺,號睿聖宮。傅、正彥乞改年號及移蹕建康,勝非以白太后,因議恐盡廢其請,則倉卒變生,乃改元明受。四月朔,勝非率百官詣睿聖宮,親掖上乘馬還宮。苗傅請以王世修爲參議,勝非曰“世修已爲從官,豈可復從軍”? 上既復辟,勝非曰:'臣昔遇變,義當即死,偷生至此,欲圖今日之事耳。'乃乞罷政。上問誰可代者,勝非曰“呂頤浩、張浚”。問孰優,曰“頤浩練事而暴,浚喜事而疏”。上曰“浚太年少”。勝非曰“臣向被召,軍旅錢穀悉付浚,此舉浚實主之”。御史中丞張守論勝非不能預防,致賊猖獗,宜罷。不報。授觀文殿大學士,尋除江西安撫大使兼知江州。紹興元年,馬進陷江州,侍御史沈與求論九江之陷,由勝非赴鎮太緩。降授中大夫,分司南京。五年,應詔言戰守四事,起知湖州,引疾歸。檜得政,勝非與秦檜有隙,廢居八年,卒,諡忠靖。                

  (節選自《宋史 朱勝非》)

答案:C

解析:C項“勝非沒有上報”錯,應該是”皇上不答覆”。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鄧攸恪盡孝道,謹承祖蔭。他按照禮制居喪九年,以孝著稱;太守想推舉他爲孝廉,也被他委婉謝絕。

B.鄧攸志向遠大,才華過人。他希望天下沒有訴訟.深得鎮軍厚愛;他被俘後修書一封便打動了石勒。

C.鄧攸廉潔白守,關心民生。他在吳郡任職,自帶錢糧;吳地饑荒,他開倉濟貧,因未請示朝廷而遭彈劾。

D.鄧攸品行高尚,爲人欽敬。誣陷過他的胡人,因他承擔失火過失不加辯駁而感動,主動向石勒請罪。

【原文】

鄧攸,字伯道,平陽襄陵鄧莊人也。七歲喪父,尋喪母及祖母,居喪九年,以孝致稱。清和平簡,貞正寡慾。初,祖父殷有賜官,敕攸受之。後太守勸攸去王官,欲舉爲孝廉,攸曰:“先人所賜,不可改也。”嘗詣鎮軍賈混混以人訟事示攸使決之攸不視曰孔子稱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混奇之以女妻焉攸歷太子洗馬、東海王越參軍。越欽其爲人,轉爲世子文學、吏部郎。越弟騰爲東中郎將,請攸爲長史。出爲河東太守。永嘉末,沒於石勒。然勒宿忌諸官長二千石,聞攸在營,馳召,將殺之。攸至門,門幹乃攸爲郎時幹,識攸,攸求紙筆作辭。幹候勒和悅,致之。勒重其辭,乃勿殺。勒長史張賓先與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稱攸于勒。勒召至幕下,與語,悅之,以爲參軍,給車馬。勒每東西,置攸車營中。勒夜禁火,犯之者死。攸與胡鄰轂,胡夜失火燒車。吏按問,胡乃誣攸。攸度不可與爭,遂對以弟婦散發溫酒爲辭。勒赦之。既而胡人深感,自縛詣勒以明攸,而陰遺攸馬驢,諸胡莫不嘆息宗敬之。

荀組以爲陳郡、汝南太守,愍帝徵爲尚書左丞、長水校尉,皆不果就,元帝以攸爲太子中庶子。時吳郡闕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載米之郡,俸祿無所受,唯飲吳水而已。時郡中大飢,攸表振貸,未報,乃輒開倉救之。臺遣散騎常侍桓彝、虞斐慰勞飢人,觀聽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詔原之。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歡悅,爲中興良守。後稱疾去職。郡常有送迎錢數百萬,攸去郡,不受一錢。百姓數千人留牽攸船,不得進,攸乃小停,夜中發去。百姓詣臺乞留一歲,不聽。拜侍中。歲餘,轉吏部尚書。蔬食弊衣,周急振乏。性謙和,善與人交,賓無貴賤,待之若一,而頗敬媚權貴。攸每有進退,無喜慍之色。久之,遷尚書右僕射。成和元年卒,贈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祠以少牢。

  (選自《晉書·列傳第六十》,有刪改)

答案:C

解析:

曲解文意。“因未請示朝廷而遭彈劾”錯。當時郡中正鬧饑荒,鄧攸上表請求朝廷允許開倉賑貸,朝廷還未答覆,他就擅自開倉救濟饑民。爲此鄧攸遭到彈劾。

文章轉自:PPT原稿,到Q羣中自由取用。

本文系轉載,原作者:告知幫您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