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社會生活的記載與表達,而民法典更被譽爲 ' 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寫照,更是一個民族思想意識、精神文化的集中體現。
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 ' 兩個一百年 ' 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中國民法典呼之欲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正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進行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作草案說明時介紹:“回顧人類文明史,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誌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徵和標誌。”

爲民立法

7 編加附則、84 章、1260 個條文,民法典編纂過程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積極回應社會熱點訴求,滿足新時代人民法治需求,全方位保護人民民事權利,' 要讓立法的每一個環節都凝聚着社會生活規則的最大共識,也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法治建設而更加深入人心 '。
順應時代發展,緊扣民生關切,編纂的過程,也充分體現了爲民的立法初心,彰顯依法治國的進程。

呼應民意

婚姻關係、財產繼承、隱私權、人格權……民法典(草案)以這樣一個個具體而微的視角和關切,出現在神州大地、億萬百姓的眼裏、嘴邊——這,恰恰是一部法律被需要、被期待、被給予厚望的最好佐證。

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和侵權責任編……每一編都覆蓋到了人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每一編都與時俱進,閃耀着時代中的亮色。

尊重科學

爲順應時代、回應關切,民法典立法過程的科學性、完善性、系統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編纂過程,先後 10 次公開徵求意見,累計收到 42.5 萬人提出的 102 萬條意見和建議。

與時俱進

編纂一部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
改革開放 40 多年來,我國陸續制定了多部民事單行法律,民法制度逐步完善。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制定於不同時期的民法規範進行系統整合、修改、編纂,適應時代發展,符合中國國情,反映人民意願,對於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深遠意義。

素材解讀

民法典時代,印證着一個 ' 人民至上 ' 的時代。以 ' 人 ' 爲基礎,以 ' 民 ' 爲中心的民法典,將構成現代社會治理和法治文明的基石,將爲實現 ' 兩個一百年 ' 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