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對死敵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真實的三國,諸葛亮和司馬懿對比,顯然有兩大不同。

其一:諸葛亮奉行“成名要趁早”。耕種時期,諸葛亮就懂得如何宣傳自己。比如,自比管仲樂毅,自然就會引起一些人的譏笑,並當成笑話一樣四處去講。可另一些深知諸葛亮才華的人,又堅信這點,便替諸葛亮辯白,於是形成熱點。

而司馬懿卻在早期是悶聲不響的。跟諸葛亮一比,幾乎沒啥名氣。大概是由於司馬家族兄弟多,共有八個。而老大司馬朗早就成名並出仕,老二司馬懿,就只能承擔長兄的責任,負責一些家族之事導致吧。


其二:諸葛亮晚年雖大權在握,卻依然是爲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司馬懿晚年卻依靠“高平陵事件”,搶班奪權搞走了曹魏大權,從而奠定了司馬氏一統三國的根基。兩人一個是忠臣,一個是奸臣了。

從這兩點不同來言,顯然諸葛亮是奮鬥一生,最終三分天下。司馬懿卻終其一生,最終來了個“一統江山”。所以這活脫脫的是一對死敵!


二:空城計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跟司馬懿有過多次較量,其中最驚險的有兩次。

在諸葛亮整頓完蜀漢內部之後,便開始了六出祁山。雖一開始諸葛亮勢如破竹,但哪料卻被司馬懿給瞬間翻盤了。司馬懿抓住了諸葛亮錯用馬謖導致街亭之敗的機會,10萬大軍,把缺兵少將的諸葛亮堵在城內,於是“空城計”發生了。

對於“空城計”有兩種觀點。


其一:諸葛亮獲勝說,諸葛亮抓住了司馬懿多疑的性格,逆向操作,利用自己一生謹慎這個名聲,反其道行之,大開四門,佈置疑兵,自己在城頭彈琴,給司馬懿來了一次經典的心理戰。司馬懿最瞭解諸葛亮的謹慎性格,一瞅這陣仗就被唬住了,由此嚇得退兵。

其二:司馬懿幫諸葛亮獲勝說,這種觀點認爲,司馬懿雖多疑但不傻!就不會派一支小部隊進行試探性攻擊嗎?

司馬懿之所以退兵,是因意識到了自己處境的微妙,曹魏根本就不信任自己,尤其是曹真對自己的各種打壓,倘若真消滅了諸葛亮,自己也就失去了價值,會被“鳥盡弓藏”,連性命都要丟。故而乾脆將計就計,成全諸葛亮,來了個“養寇自重”。


這兩種觀點各有道理,但從現在情況看,第二點得到了比較普遍的認可。即,司馬懿實則是在玩“養寇自重”的把戲。因而在空城計時幫諸葛亮獲勝。

除此之外,還需注意的是後面的“火燒上方谷”,其實也是第二種觀點的證據,因爲諸葛亮“火燒上方谷”中,也存在着反常。

三:火燒上方谷

“火燒上方谷”,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最後一戰。爲了調司馬懿入甕,諸葛亮佈置木牛流馬運糧,導致了司馬懿認爲,上方谷是蜀漢的糧倉。

就這樣,終於把司馬懿給騙入谷內,跟着就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齊突出,草房內乾柴都着,刮刮雜雜,火勢沖天”。這一下,司馬懿沒招了,只得馬抱住司馬師和司馬昭就大哭說:“我父子三人皆死於此處矣!”


哪料就在此刻,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剿滅了上方谷內的大火,司馬懿父子趁機逃出,在魏兵接應下逃回大寨。從此哪怕諸葛亮送女人衣服,司馬懿都不出戰,最終拖死了諸葛亮。

火燒上方谷的反常主要集中在兩點。

其一:諸葛亮能掐會算,咋就沒算到要下雨?從《三國演義》中看,顯然這屬於意外,連諸葛亮都說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等於是老天爺幫司馬懿!

但這顯然有點說不過去。因爲就算是沒算到這場雨,那麼諸葛亮還有辦法,立刻幹掉司馬懿,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反常!


其二:上方谷大雨一下,爲何諸葛亮不立刻下令,居高臨下來個萬箭齊發?若這樣,司馬懿能逃出的幾率就非常渺茫了。可諸葛亮只說了那句話後,便再無動作了。

有人曾解釋說:弓箭夠不着,殺傷力不夠。可看原著“山上火箭射下”。且居高臨下射箭,殺傷力只能更恐怖,這就猶如高空墜物般厲害,如何能殺傷力不夠?

還有人解釋說,諸葛亮被天意嚇着了,認識到了燒不死司馬懿是天意,所謂“不可逆天”,這點倒符合《三國演義》的內容框架。


於是,正因有了“不可逆天”的這個解釋,便又出現了第三種解釋:諸葛亮是在報恩。因爲空城計時他明白是司馬懿幫着自己獲勝。如今既然突降大雨,燒不死了,那就讓司馬懿去吧。

空城計,是諸葛亮一出岐山時遇到的最大危險,司馬懿放過了他。

火燒上方谷,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出祁山時,司馬懿遇到的最大危險,諸葛亮放過了司馬懿。

從《三國演義》設置的這兩故事的解構來看,一頭一尾,兩人彼此成全,雖是一對死敵,卻又英雄相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