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晉宋兩朝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有一點其實很像,那就是在被外族攻破都城之後都選擇了南渡長江,然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並得以續命百年。然而晉朝與宋朝不同的是前者南渡後分爲“西晉”、“東晉”,而宋朝南渡後卻分爲“北宋”、“南宋”。

    從兩者的前後變化來看,因爲長江以北悉數淪陷,因而其南北方向上的改變最爲顯著。如此說來,宋朝分爲“北宋”、“南宋”倒沒有什麼大的問題,那麼同樣的情況放在晉朝,爲什麼就不能是“北晉”、“南晉”呢?

    其實筆者在讀史的過程中也不止一次有過這樣的疑問,由於不能每次都自欺欺人地認爲這是“古人的習慣”,所以總要刨根問底地找出兩者的不同。事實上,如果認真比較晉宋兩朝的歷史背景,你會發現後人做出這種區分的合理性。

    公元266年,西晉建立;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從時間上看,兩晉存在於三國之後,南北朝之前,而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中心仍停留在黃河流域,也就是說看似遼闊的江南依舊是蠻荒一片。

圖-俯瞰洛陽

    看到這裏,或許有人會提出疑問,三國時期的東吳不已經對江東進行過近百年的開發嗎?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那麼舉國南渡的東晉對江南的經營應該更上一層樓纔對,何以仍舊蠻荒一片呢?不可否認,經過吳、晉兩代的開發,江南確實較兩漢時期大有進步,但與發展成熟的黃河流域相比仍然沒有任何優勢可言,關於這一點我們從魏蜀吳三國的實力對比上也多少能夠窺知一二。

    如果僅僅從地圖上看的話,蜀吳兩國的面積之和完全能夠與魏國一較高下,但在真實的歷史中卻常常是魏國壓着蜀吳兩國打,原因就在於長江兩岸的發展程度不一樣。

    曹魏的統治中心在黃河流域,那裏農業發達、人口稠密,所以魏國最不擔心兵源問題。反觀吳國在與蜀國的對比中條件還算好的,但終東吳始末人口問題都是困擾吳國發展的一大短板。

    在這種情況下,整個中國的經濟結構呈現東西方向的水平分佈,所以即便此後的晉朝因爲外族進攻而被迫南遷,在世人眼中也只是看重洛陽和建康(今南京)在東西方向上的變動,所謂“西晉”、“東晉”的由來大體如此。而回到宋朝的政治經濟背景之下,情況又有所不同,當然最重要的便是此刻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南遷。

    經過兩漢、三國、兩晉、五胡亂華、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國的折騰,黃河流域的經濟和社會狀況遭到重創。在一次次的戰爭洗禮下,長江以北多次出現十室九空的局面,及至宋朝建立之時,江南的發展程度已經超過了江北。

    常言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其實經濟基礎也決定世人眼界,由於國家的整體形勢呈現明顯的南北縱向變化,“南北”也就隨之取代“東西”成爲人們看待問題的主流。

圖-杭州蕭山機場航拍

    其實兩宋時期,不僅經濟結構在南北方向上出現顯著變化,地緣形勢同樣如此。北宋時期宋、遼對峙,南宋時期宋、金並立,就連起初趙匡胤兄弟二人打天下也是本着“先南後北”的原則執行的。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唯一躲過大難的皇族趙構南渡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在這種情況下世人爲了區分前後兩宋,自然採取“北宋”、“南宋”的稱謂予以命名。

文:閆老師  圖:衛大將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