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小常識—第七十五期.mp3 來自聞古知新 00:00 04:54


點擊上方收聽音頻

— 傳統民俗 重陽節 —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天我們要聊到的傳統節日是重陽節,中國文化當中的節日非常多,但重陽節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在上一篇的中秋節當中我們講到了《禮記》有這樣一段記載:“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丞。”

其中冬季曰丞,對應的節日就是重陽節。

九月初九,又稱爲“重九”。在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在《遠遊》當中就有這樣的一段話:“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由此可見,重陽節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已經成爲了民間的風俗。在戰國和南北朝之間,重陽節的主要內容是:祭祖、祈福、賞菊、飲酒,而沒有登高。

“九”這個數字在中國文化當中是“極陽之數”,這種文化的認知是源自於《易經》。又因爲是“月九”、“日九”的“重九”故名“重陽”。在中國文化當中,重陽之日乃是大吉祥之日

關於“重陽”的史料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而重陽節的記載則是見於三國時期的魏文帝曹丕其中的一篇文章,叫《九日與鍾繇書》當中,在這篇文章當中有這樣一段話:“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發現,“重陽”登高的習俗,是在三國時期出現的,而在戰國時期,重陽節裏面是沒有登高這一風俗的。

而到了南北朝時期,重陽節的內容就更加地豐富。根據南朝梁的文學家、史學家吳均所寫的《續齊諧記》當中記載,在重陽節人們登高的同時,還融入了祭祖的文化,並且注入了爲父母的祈福增壽的寓意。至此,重陽節的習俗和我們今天的習俗差不多了。

時至今日,重陽節已經成爲了大家的一個文化認知,甚至說是生活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節日。在喫螃蟹、飲黃酒,登高賞景的同時,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陪伴我們的二老雙親。假若是能登高雖好,但是如若不能登高,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在一起也是甚是和美。因爲,我們之所以有今天這樣美好的生活,多半都是二老雙親所給的福澤。陪伴他們就是最好的祈福,就是最好的增壽,也是最好的孝道,您說呢?

好,今天的《聞古知新》我們就先聊到這兒。

不知不覺《聞古知新》的國學小常識已經進行到了75期,非常感謝大家的關注。由於本人近期的工作有些冗繁,時間較爲緊張,所以《國學小常識》的上篇,我們就先講到這兒。如果日後我騰出時間來,會繼續把下半部再續接上。在此呢,特別向您表示歉意。希望您持續地關注《聞古知新》,並且給我們提出您的寶貴批評建議,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