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衆所周知,大宋王朝重文輕武,是文人的天堂。很多著名文人同時也是高官巨吏,一水的人生贏家(唐朝詩人哭暈在廁所)。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其中自帶萬頃光芒的一位——范仲淹。

    在中國,《岳陽樓記》家喻戶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堪稱古代知識分子的人格典範。光是德行和文學出衆也就罷了,偏偏此人還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慶曆新政”威名赫赫,抗擊西夏居功至偉,《左傳》裏所說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很多人只做到其中一項就已經名垂千古,而范仲淹把三個選項都包圓了!

    簡直豪橫到了極點。面對這種人,我們腦海裏往往會浮現出一行字:別人家的孩子。你還別說,范仲淹之所以如此優秀,還真和“別人家的孩子”有很大關係。

    衆所周知,在撫養孩子這件事情上,中國爸爸向來是甩手掌櫃,中國媽媽“喪偶式帶娃”。范仲淹他爸尤其“過分”,孩子才兩歲,他就甩手西去,駕鶴不歸。

    本來,範爸爸留下的家產也足夠范仲淹茁壯成長,無奈範媽媽的身份只是小妾,範爸爸前腳進棺材她後腳就被正房掃地出門了。沒辦法,範媽媽只好帶着小范同學離開蘇州,千里迢迢改嫁到山東長山一戶朱姓人家,身份仍是小妾。范仲淹也在此後多年時間裏,使用“朱說”這個新名字。

    作爲一個“接盤俠”,朱爸爸對范仲淹竟然做到了視如己出,只能說是上天垂憐了。不出意外,在朱爸爸的庇護下,范仲淹應該會度過懵懂而幸福的一生。可當他年歲稍長,偶然發生的一件小事卻徹底改變了他人生的走向。

    生性節儉的范仲淹,發現他幾個兄弟花起錢來大手大腳,就一再出言勸止。沒想到哥幾個不但置若罔聞,還衝范仲淹翻起了白眼:我們用的是朱家的錢,關你屁事?

    范仲淹驚疑之下一打聽,這才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份——別人家的孩子。怪不得從前總感覺有哪裏不對勁……

    大丈夫生居天地之間,豈能仰人鼻息,看人眉眼!一氣之下,只帶着一張琴、一把劍,離家出走了。範媽媽聽說後趕緊派人來追,范仲淹卻去意已決:十年之內我必考取進士,到時再來接孃親享福!

    范仲淹來到北宋四大書院之一——應天書院(在今河南商丘)學習,此時的他沒有退路。早年在某寺廟讀書時,范仲淹就留下過“劃粥斷齏(jī)”(就着醃菜喫凝結後切成塊狀的粥)的苦讀故事,這一次,他學習起來更是沒日沒夜,太晚了犯困就用涼水突臉,而伙食方面仍然以粥爲主。

    這樣的作息和飲食習慣,對身體自然傷害極大。同學中一個官二代看不下去,通過當官的老爸給范仲淹準備了一份豐盛的飯菜,卻被范仲淹斷然拒絕:今天喫了這麼好喫的飯菜,以後我還怎麼繼續愉快地喝粥?

    自律和專注,是讀書學習的不二法門。漢代董仲舒讀書,曾經三年目不窺園,范仲淹的專注程度也不遑多讓。有一次當朝皇帝宋真宗到應天府辦事,全城百姓萬人空巷去圍觀,應天書院的學子也未能免俗,只有范仲淹端坐不動。

    旁人很好奇:人一輩子也沒幾次機會看到活的皇帝,你心裏就一點不癢癢?

    范仲淹淡然一笑:皇帝我遲早要見的,將來在金鑾殿上近距離觀察,可能會看得更清楚些。

    宋真宗

    經過五年苦讀,范仲淹學業大成,並在27歲那年一舉登第,考中進士。殿試時,他終於見到了那個君臨天下的男人。雖然他刻意壓制着自己的面部表現,可內心深處早已澎湃萬千。似乎有個聲音在暗暗地喧響:

    幸會了陛下,你的江山,就交給我來照顧吧。

    02

    年少時的范仲淹曾經發下宏願,此生此世,要麼當宰相,要麼做良醫。個人的榮辱升沉並不要緊,他感興趣的,從來就是料理天下,經緯萬民。

    雖然仕途要從最基層做起,但一個真正有才華的人,就像錐處囊中,總要脫穎而出的。范仲淹對自己信心滿滿,他現在唯一等待的就是一位慧眼識珠的貴人了。不得不說,這個過程還是有點漫長的。

    范仲淹知道母親這一輩子的不容易,剛參加工作,就把母親接到身邊菽(shū)水承歡。只可惜母親福薄,沒等到兒子事業衝上雲霄便撒手西去。在爲母親守孝期間,年屆不惑的范仲淹終於等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晏殊。

    十四歲就以神童身份得到真宗皇帝激賞,成爲朝廷命官,年紀輕輕就當上了樞密副使(相當於軍委副主席),後來更是榮登宰相之位——晏殊的履歷只能用逆天來形容。

    公元1027年,晏殊遇到人生一個小小的挫折,從樞密副使的位子上掉下來,出守應天府。作爲婉約詞派的巨擘,晏殊向來對文化教育事業很是關注,恰好應天書院缺少一位主管,晏殊就向范仲淹遞出了橄欖枝。

    晏殊爲什麼突然找上了素不相識的范仲淹?大概是范仲淹的才華和人品通過某種渠道傳到了晏殊那裏。當“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遇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千年後追想起來,都覺得那一定是無比美好的場景。

    有趣的是,范仲淹比晏殊大兩歲,但他終生都對晏殊執門生禮,因爲他事業的根基都是晏殊給的(沒辦法,晏殊出道太早了)。在晏殊的推薦下,他做了母校應天書院的主管,後來還獲得了前途無量的祕閣校理之職。

    不過讓晏殊沒有想到的是,范仲淹竟然是個特別擅長製造“驚喜”的人,他剛被晏殊推上祕閣校理的職位,反手就給晏殊惹了個驚天大麻煩。

    電視劇《清平樂》中的晏殊

    03

    當初真宗駕崩,仁宗年幼,劉太后垂簾,代爲執政。結果君臨天下的感覺實在太過美妙,劉太后無法自拔,不但拖着不讓仁宗親政,還擺起了天大的架子,過生日時竟然讓仁宗擠在百官當中向她祝壽。

    兒子向母親祝壽當然再正常不過,但讓皇帝和百官同列,君威何在?這顯然不合規矩!范仲淹拍案而起,一篇義正辭嚴的奏章被呈到了禁中。

    沒等太后那邊做出回應,晏殊先嚇尿了。要知道在宋代官場,推薦別人做官可是要負連帶責任的。

    晏殊趕緊把范仲淹叫過去臭罵了一頓:這都是老子當年玩剩下的東西,往後不許再這樣沽名釣譽了!

    讓晏殊意外的是,范仲淹不但沒有幡然改悔,還洋洋灑灑地寫了封信過來“強詞奪理”:在下信聖人之書,師古人之行,上誠於君,下誠於民……總結起來就是:何錯之有?

    范仲淹面紅耳赤地據理力爭,大概讓晏殊想起了年少時血氣方剛的自己(咦,從這個比自己還大兩歲的哥哥身上看到了年少時的自己?好像有哪裏不對……)。歷史記載,晏殊不但沒有繼續追究范仲淹的過錯,反而自感慚愧向范仲淹道了歉。

    這下范仲淹更加理直氣壯了,一不做二不休,太后違禮是小事,太后遲遲不讓仁宗親政,這纔是最大的問題啊!於是他再度揮舞如椽大筆,又上了一道奏疏:請太后退居二線,把治國的權力交還給陛下!

    所有人都驚呆了。如果說前面那道奏章只是捋了太后的虎鬚,這次簡直就是直接摸上了太后的老虎屁股!自從劉太后垂簾聽政以來,還沒遇到過這樣的事!如果當時有媒體,那天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就應該是:震驚!有人竟向太后提出這樣的要求……

    雖然文武百官當中,不少人暗地裏敬范仲淹是條漢子,但顯然不會有人站出來支持他一個字。

    奏摺遞上去之後,太后並沒有直接發動大規模殺傷性打擊報復,但范仲淹很快就感覺到自己似乎闖入了無物之陣,在京城完全待不下去了。

    就這樣,已經41歲的范仲淹自請外放爲河中府(今山西永濟)通判,遠離了大宋帝國的權力中心,看起來前途一片黯淡。

    04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要求太后還政雖然惹怒了太后,卻讓另一個人對范仲淹讚賞有加。這個人自然就是仁宗皇帝。

    幸運的是,已入垂暮之年的劉太后不可能仙壽永昌,而仁宗皇帝卻正富於春秋。

    三年後,劉太后壽終正寢,范仲淹的好日子,來了。

    范仲淹被仁宗召回朝廷,成爲了一名光榮的諫官,本職工作就是給朝廷提意見。結果他提的一個意見,讓仁宗陷入了迷思。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

    劉太后去世之後,仁宗對“太后黨”搞了一波政治清算,包括晏殊在內的一大批高官被免了職。一朝天子一朝臣,仁宗需要建設自己的班子。

    可在此過程中,一些投機分子看見有利可圖,就大肆攻擊已故的劉太后。仁宗一開始很高興:太好了都是忠臣!準備給這些人升職加薪。

    范仲淹卻一語中的:你當這些人是真的對陛下忠心耿耿,對太后義憤填膺嗎?太后在世時,他們怎麼不吭一聲?太后或許有諸多不是,但仍然大大地有功於社稷,可不能一棒子打死啊!

    在這種時候說太后好話,無疑要冒巨大風險。幸運的是,仁宗竟然沒有龍顏大怒,而是大度地接納了范仲淹的建議,下詔禁止大臣再妄議太后垂簾舊事。

    如果仁宗心裏有桿秤,此時應該也已經明白,這個叫范仲淹的傢伙,一言一行都是着眼於家國天下,要求劉太后還政和維護劉太后,看起來自相矛盾,其實是認的同一個理。仁宗對范仲淹的好感度再次增加了。范仲淹能夠一路做到參知政事並主持慶曆新政,和仁宗對他的這種認同是分不開的。

    很多人年輕時熱血剛直,碰過不少釘子,年歲稍大就學會了和光同塵,明哲保身。說白了,是把家國天下放在了個人名位之後。而范仲淹不然。他好像永遠年輕,永遠一片丹心,在時弊面前,在奸臣惡政面前,他就像一隻討人嫌的烏鴉: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靈烏賦》)。

    後來仁宗要廢郭皇后,宰相呂夷簡、宦官頭子閻文應禍亂朝綱,凡此種種,范仲淹都大馬金刀地站出來發聲,即便屢遭貶斥,依然不改初心。

    05

    說到范仲淹平生功業,抗擊西夏自然首屈一指。其實在這件事情上,因爲太有主見,范仲淹是遭受過諸多非議的。

    當時的大宋王朝,正處在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青年時代,面對西夏在邊疆的挑釁,上上下下一片喊打之聲,都想要速戰速決,揚我國威(和靖康之變後的南宋形成鮮明對比)。

    可范仲淹經過冷靜分析後指出:大軍出動,關係到千百萬人的性命,不可不慎重。西夏軍戰鬥力強過宋軍,積極防禦纔是制勝之道。具體說來就是堅守不出,防止正面硬剛。必要時,甚至可以像對待契丹一樣,每年給西夏送去一堆“歲幣”,用金錢換和平。

    作爲西北邊帥之一,卻拋出如此認慫的主張,顯然會爲時論所鄙,微博底下一片罵聲。公元1041年春,宋軍終於還是拔劍張弩,準備和西夏決一死戰。

    開戰前,主帥夏竦派人過來苦口婆心遊說了二十天,又請求朝廷差專員監督范仲淹出兵,最後范仲淹仍然選擇了按兵不動。

    在衆人鄙視的目光中,范仲淹等來了宋軍大敗虧輸的消息。

    一萬多人陣亡,大批州縣遭到燒殺搶掠。沒有出兵的范仲淹還收到了西夏國主李元昊寄來的信件,其語氣之傲慢狂悖,若讓仁宗皇帝看到,無疑是奇恥大辱。范仲淹只好自作主張,將信件付之一炬,只挑選其中語調平緩的部分上奏朝廷。

    經此一役,范仲淹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終於得以在西北邊境推而廣之。這說出來雖然不夠揚我國威,療效卻極爲顯著。經過范仲淹和好友韓琦的共同努力,西北邊境一掃頹勢,逐漸變得固若金湯。西夏軍雖然亡我之心不死,卻沒能再討到多少便宜。

    西北人民感恩戴德,創作出如下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最終,國小民窮的西夏扛不住連年征戰造成的巨大消耗,經濟陷於崩潰,只能與大宋議和。范仲淹不戰而屈人之兵,被仁宗提拔爲參知政事。

    雖然西北邊塞讓范仲淹建功立業走向人生巔峯,但他內心對戰爭這個不祥之物顯然持排斥態度。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很多詩人、書生都對邊塞和戰爭充滿雄奇浪漫的想象。可作爲邊帥,范仲淹卻留下一首《漁家傲·秋思》,既不燃,也不正能量,讀了之後只會讓人皺眉深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06

    公元1044年,慶州(今甘肅慶陽)知州滕宗諒爲政敵所誣,以濫用公款的罪名貶官嶽州(今湖南嶽陽)。此人生性豪縱不羈,爲官多年沒少得罪人,有此一貶並不意外。

    到了嶽州,雖然心境頹唐,政事卻並不耽誤。僅僅一年多,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嶽州城緊靠洞庭湖,湖邊有一座千古名樓岳陽樓,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相傳是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在內,唐代諸多詩人都曾登樓賦詩,說不盡的風流清雅。

    因年久失修,此時的岳陽樓已經不復當年雄姿。滕宗諒雖有心修繕,無奈殷鑑不遠,他可再也不敢亂花公款了。

    既然如此,錢從哪來呢?

    眉頭皺成麻花的滕宗諒注意到一件事:當時民間的金融往來十分興盛,由此產生的一些壞賬爛賬,往往年深日久,無法收回。他靈機一動,大張旗鼓地發佈了一個告示:凡有此類債權者,可以捐獻給官府,由官府代爲催討。

    這個方法可以說相當“鬼才”了。對債權人來說,這筆賬反正收不回來,捐給官府修樓,博個善名,何樂不爲?所以告示發佈沒多久,民間捐“錢”就直逼一萬緡(mín)(一千枚銅錢叫一緡或一貫)。

    而那些欠錢不還的老賴,一看債權人變成了官府,顯然只能乖乖還錢。

    就這樣,本已破敗不堪的岳陽樓面目一新。現在,就只差一篇大手筆的雄文來好好說道說道這件事了。

    滕宗諒想到了和自己同一年考中進士的好朋友,此時正在鄧州(在今河南)做知州。事不宜遲,他趕緊去信請好友出馬,而對方也慨然應允。考慮到好友從未到過嶽州(也有學者認爲他到過嶽州),滕宗諒不僅在信中好好介紹了一番洞庭湖和岳陽樓的江山勝景,還隨信附上一幅《洞庭秋晚圖》。

    十五個月過後,文章寄了過來,僅有360字,卻字字珠璣。這就是中國學生都能背誦並默寫全文的《岳陽樓記》。滕宗諒,就是文章一開頭所說的那個“滕子京”(怪不得看《慶餘年》時候總覺得範閒的好朋友滕梓荊這個名字有點耳熟)。

    岳陽樓

    07

    自古文人士大夫以天下爲己任,留下了許多正能量爆棚的名句。不過人品和文品不能混爲一談,說一套做一套的大有人在。比如: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這兩首《憫農詩》在中國家喻戶曉,但其作者李紳卻並不如詩歌所展現的那般愛民如子,反倒留下了許多擅作威福屢行苛政的記錄。爲了活命,他治下的老百姓不得不紛紛外逃,而他卻滿不在乎。

    倡導“先憂後樂”精神的范仲淹,在這方面表現如何呢?有個故事很有名。

    中國歷史上很多改革都把整頓吏治、建設高素質的幹部隊伍作爲重要工作來抓,范仲淹領導的慶曆新政也不例外。

    在淘汰不稱職官員時,范仲淹簡直就是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他常常大筆一揮,一個叱吒風雲的地方大員就被輕鬆除名了。

    而從傳統眼光來看,這人似乎也不算什麼貪官污吏,只是纔不配位而已。

    范仲淹的搭檔富弼有時都看不下去:大哥你這樣是不是太嚴厲了?你知道這人丟官之後,他全家會哭成啥樣嗎?

    范仲淹的回答擲地作金石聲:一家人哭,總好過全省的百姓都哭吧?

    在爭名逐利的官場,大部分人只在意個人的榮華富貴,只有極少數人真正關心老百姓的權利福祉。

    前者可以叫做官員,而後者纔是真正的政治家。

    范仲淹一生曾在許多地方州縣爲官,所到之處無不政績斐然。

    古代天災頻繁,最讓地方官頭疼的工作便是救災了。在這方面,范仲淹絕對是與民同心,天縱奇才。

    早前在京城做諫官時,江淮地區蝗旱交織釀成大災荒,餓殍遍野。范仲淹就曾主動請纓,到地方救災,還專程把當地災民藉以充飢的野草送到朝廷,做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展覽。許多後宮嬪妃和皇親國戚看了展覽之後都深感羞慚,鋪張浪費的風氣很是收斂了一陣。

    公元1050年,又一場大災荒席捲了兩浙地區,老百姓流離失所,道路上屍骨枕藉。當時范仲淹62歲,在杭州做知州。當常規的賑災手段都已經用盡,范仲淹的腦子裏又蹦出了不少奇思異想,總結起來就是:盤活多餘資金,拉動內需。

    太平年月的杭州城,盛行舟船競渡活動(類似於賽龍舟)。一遇災情,自然偃旗息鼓。

    范仲淹卻下令:災情歸災情,該娛樂還得娛樂,今年的競渡不能停!

    於是杭州城出現了神奇的一幕:到處都還哀鴻遍野,西湖上卻開始日日笙歌,熱鬧非凡。在他的號召下,當地權貴土豪不顧災情酷烈,瘋狂砸錢競渡飲宴,引起居民空巷圍觀。

    西湖

    有人批評范仲淹:你怎麼能在喪禮上搞聯歡!你看不見那些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災民嗎?

    范仲淹卻一笑置之,我行我素。雖然在災民大批病餓而死時有人還在狂歡,的確好像有虧於道義,但也正是這些狂歡和消費,創造出數以萬計的工作機會,朝奄奄一息的饑民手裏遞出了許多救命的饅頭。

    順着這個思路,范仲淹不僅以官府的名義大興土木,還慫恿各大寺廟如法炮製,種種住宅、倉庫、僧舍、佛堂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

    災荒年月,最無情便是糧價飛漲,窮人無米下鍋。眼看江浙地區一斗米賣到了120貫錢,各地官府都屢發公文,抑制漲價。范仲淹卻別出心裁,宣佈杭州鬥米的價格可以賣180貫。

    公文張榜發出後,范仲淹的僚屬們都瘋了:大人您這是杭州版“人類清除計劃”嗎……

    他們不知道的是,同樣的佈告范仲淹已經派人沿江張貼,曉諭四方。在利潤的驅使下,大批商人聞風而至,日夜兼程朝杭州運糧。

    沒多久,杭州糧食從短缺轉爲過剩,價格自然一落千丈。這個方法鬼斧神工,後來范仲淹同時代的一位大名人在廬州(今安徽合肥)爲官,遇到災荒,就依樣畫葫蘆,抑制住了當地的糧價。這個人就是包青天包拯。

    正如當年面對西夏挑釁時龜縮不戰,范仲淹在杭州災情中的種種“迷惑行爲”,也招致了許多非議,甚至是朝廷紀律部門的彈劾。

    只有當大潮退去,人們才驚訝地發現,在本輪災情中,兩浙地區百姓流離,騷亂頻發,只有范仲淹治下的杭州平安無事,受害最輕。

    08

    公元1052年春,范仲淹因工作調動途經徐州,沒想到因病滯留,一病不起,享年64歲。

    按照常理,這樣一位風雲人物,理應享有一個無比風光乃至奢靡的葬禮。可實際情況卻是,下葬時死者連一件像樣的新衣服都沒有,喪葬費全靠朋友集資。

    不是說好北宋公務員工資待遇千古第一,是其他朝代多少倍嗎?怎麼一個當過副宰相的領導就窮成了這樣?

    這事還真不賴國家。國家發錢雖然大刀闊斧,可架不住范仲淹花錢鬼斧神工呀。

    《宋史》記載,范仲淹一輩子生活十分節(摳)儉(門),全家衣食勉強算是溫飽。如果家裏不來客人,別指望餐桌上出現兩道以上的肉菜。次子範純仁(後來官至宰相)結婚時,新娘子愛美,用了點好料子做帷幔,范仲淹聽說後大爲光火,差點沒衝進屋把帷幔給燒了。到了晚年,每天精打細算更是到了多花幾個銅板都能睡不安穩覺的地步。

    好了問題來了:范仲淹家裏是有幾千口人還怎麼着?這麼勤儉節約,離世時居然也沒存下來錢?

    答案可以入選感動大宋十大人物:范仲淹如此儉約自奉,其實是爲了慈善四方。關於這一點,有個故事十分有名。

    范仲淹做越州(今浙江紹興)知州時,派次子範純仁回蘇州老家搬運糧食五百斛(十升爲一斗,五斗爲一斛)。結果範純仁途經丹陽(今江蘇鎮江),遇到了著名文人石延年。

    此人現今已籍籍無名,但在當時也是大才子一枚。他曾以“月如無恨月長圓”來對李賀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千多年來,給“天若有情天亦老”寫對句的人雖多,至今無出其右。

    石延年家裏剛剛辦完一場喪事,原本打算回到北方,但銀行卡餘額卻全線告急,導致他負擔不起路費被困在了當地。

    範純仁當時只有十幾歲,二話不說就把五百斛糧食全送給了石延年(有種熊孩子在網上氪金打賞的感覺)。

    回家之後這孩子跟個沒事人似的,站在父親身旁一聲不吭。范仲淹隨口問他:此次回老家可曾碰到什麼故人?

    範純仁答:遇到石延年叔叔,因告貸無門滯留丹陽。

    范仲淹臉上浮起了責怪的神情:你這孩子可真是的,你就不會把咱家的糧食送給他嗎?

    範純仁趕緊申辯:報告父親大人,已經送了。

    於是父子倆相視一笑,就是這麼默契。

    范仲淹次子範純仁,後來官至宰相

    對石延年的大手筆資助只是范家慈善事業的九牛一毛,用《宋史》中的話來講,叫做“推其奉以食四方遊士”,哪怕素不相識,逢人之急范仲淹也會慷慨解囊。

    范仲淹一生最大的慈善事業,是在家鄉蘇州購置千畝良田,設立義莊。相當於一個以農田產出爲物質保障的基金會,賙濟對象是蘇州的範姓宗族。雖然范家早年對待范仲淹母子並不友善,但並不影響范仲淹回饋故鄉。

    由於制度設計十分完備,范仲淹義莊竟然綿延八百餘年,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位期間,仍坐擁田產五千餘畝,不得不說是世界慈善史上一大奇蹟。

    09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江上漁者》)

    范仲淹不以詩歌聞名,但這首《江上漁者》婦孺皆知。簡簡單單二十個字,字裏行間都是深切的悲憫。

    從“先憂後樂”到“將軍白髮征夫淚”,再到“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在漫長的中國歷史當中,范仲淹能成爲千古不二的聖人、完人,最根本的原因無疑便是他身上這種超越了一己悲歡得失的悲憫精神。

    正是這種悲憫,讓杜甫怒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讓白居易感嘆“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讓韓愈即使被貶八千里也要爲災民發聲。

    很多著名文人、風雲高官,只過了幾十年上百年,其後人往往便湮沒無聞甚至血脈阻斷。而范仲淹似乎蒙受着某種神祕的恩澤,不僅兒子當上了宰相,千年過去仍舊子孫昌盛,瓜瓞(dié)綿綿,英才輩出。

    明洪武年間,還發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

    蘇州人範文從在朝中做御史,因直言敢諫觸怒明太祖朱元璋,被判死刑。後來朱元璋審覈死刑犯名單,看到範文從的姓名籍貫,心中不由一動,把範文從叫過來提問:你不會是范仲淹的後人吧?

    是的,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子孫。

    範文從的回答讓朱元璋有點恍然大悟:怪不得這貨明知道老子殺人如麻,還敢來批逆鱗!來人,筆墨伺候!

    左右趕緊呈上一幅錦帛,朱元璋大筆一揮,寫下了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朱元璋不僅向範文從贈送了這幅不太高明的書法,還附帶了一份特別的禮物:免除五次死罪。除非刻意作死,五次免死夠用好幾輩子了。

    朱元璋

    這個故事的有趣之處在於,是范仲淹不畏強禦仗義執言的精神讓範文從自蹈死地,同時也正是范仲淹的流風遺澤讓範文從置之死地而後生。

    有後人如此,範氏家風真正是源遠流長了。

    對范仲淹的各種褒獎,歷史上可謂衆聲喧譁。金代詩人元好問的評價是:求之千百年間蓋不一二見,非但爲一代宗臣而已。明代詩人高啓則說:

    有宋名臣誰第一?公爲國家真輔翼。

    豐功茂烈何煌煌?信與日月爭輝赫。

    不過,若論襟懷之深廣、境界之高華,沒有什麼比得過下面這幾句: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