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福利:回覆【3】領取大佬禮包

王興、張一鳴、黃崢、張小龍、雷軍

全網有關他們最好的25篇文章

Don't predict. Prepare.

如果你是創業者,推薦你學習《創業覆盤實戰營》, 14天實戰,掌握加速融資的四大模型,帶走一份定製化的創業&融資計劃。

我們開放了少量「:gift:早鳥價」名額, 你可以在文末點擊領取

來源 | 孟巖(ID:DreamyTalks)

作者 | 孟巖

在過去的 136 周裏,大部分時候,直到週末,我仍然不知道那週會寫什麼。

我把自己看成一個「系統」,這個系統每週會遇到各種各樣外界信息的「刺激」,產生一些值得寫下來的思考。

拿這周來說,「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投資差別」、「投資一般的創業,創業一般的投資」、「如何在投資中改正自己的錯誤?」,這些話題都曾經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但昨天晚上,當我讀到《創新公司》中有關隨機性的一段文字時,我知道了我這周要寫的話題 —— 「不預測,只應對」。

最近我還有一個感悟:用「文字」來交流比我想象的要困難的多。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我曾經寫過:

艾德勒認爲作者和讀者的關係就像是棒球中「投手」和「接球手」的關係。作者很像一位投手,好的作者知道如何「控球」,他們知道如何與「接球手」溝通,可以精確的把球送到「接球手」手中。而一個毫無「控球」能力的「暴投」作家,他投出的球很難被讀者「接住」。

拿今天的話題來說。「不預測,只應對」,只有 6 個字,但是當我們討論這 6 個字時,其實壓縮了大量基於個人的認知、經驗和情感在其中,當讀者讀到這 6 個字的時候,他需要用自己的認知來解壓縮。

一方面,需要他擁有相應的知識結構和經驗,一方面,也需要作者能站在讀者的角度,充滿「同理心」地圍繞這些文字做好論述。

我來試試看。

01

規律 & 隨機性

爲什麼「不預測」?因爲我們「預測」的成功率很低。雖然大部分時候,我們自認爲能擁有很高的成功率。

預測行爲的本身,是從過去發生的事件中尋找到規律,然後根據當前的信息做出對未來的猜測。爲什麼「預測」的成功率很低?我認爲有兩個原因:

  • 過去的「隨機性」讓我們很難去歸納複雜系統的運作規律

  • 未來的「隨機性」以及「不完備」的信息讓我們很難去運用這些規律

我們觀察到已發生事件的結果,其實是「因果規律」和「隨機性」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我們的大腦回路天生並不習慣於捕捉「隨機事件」,並且由於容量限制和快速反應的需要,我們習慣於從過去發生的事件中尋找規律。

即使我們承認「隨機事件」的存在,但因爲它看不見、摸不着,對我們的影響並沒有那些可見、可度量、可歸類的事物影響大。而規律往往和隨機事件混在一起出現,如何區分運氣和規律,很重要、但也很困難。

如果我們歸納出的規律是錯誤的,我們又如何指望根據這些規律來做出對未來的預測呢?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我們要注意從經驗中汲取智慧,但僅此而已。要不我們就會像坐上熱爐罩的貓,它以後不僅不會坐在熱爐罩上了,連冷爐罩上也絕不會再坐了。」

讀到這裏,你不妨閉上眼睛想一下你曾經歸納的規律。反正我嚇了一跳,可能大部分時候,當我們自認爲找到規律的時候,我們就是那隻貓。

02

「不完備」的信息

對未來做出預測的時候,我們還需要「信息」。

在任何時間點,信息都是海量的,但人類接收信息的方式並不「客觀」。

在《創新公司》這本書中,艾德引用了一位神經科學家的話:

我們自認爲「看見」的東西只有 40% 左右是真正通過視覺進入大腦的。其他 60% 都來自回憶或我們從往事中總結出來的規律。

40% 這個數字準確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看到、聽到的,自以爲客觀的信息,其實都是經過我們的大腦加工過的,它並不一定是這個世界真實的樣子。

總結出來的規律並不靠譜,用於預測的信息也不客觀,再加上未來的「隨機事件」... 在這三個因素共同作用下,預測的正確性又能有多高呢?

再進一步,複雜系統的預測涉及到多個環節。即使高估一下,我們在每一個環節預測的成功率可以達到 60%,一個包含三個環節的複雜系統的最終預測成功率是多少呢?

60% X 60% X 60% = 21%

03

投資中的例子

在《 用多久的時間纔可以評價一個人的投資能力? 》中,我曾經寫到:

如果我們對 「過去的收益」進行歸因分析,這裏面既有「穩妥的知識體系」 和 「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部分,是「運氣」。

上週,一個朋友讓我評價兩個投資策略,其中一個年化收益是 5%,另一個是 10%+,他問我是不是 10%+ 的這個策略更好。

「看得見的」的收益率下,他沒能看到的「隨機事件」是,這兩個策略的起始時間點不同。一個始於牛市末尾,另一個始於熊市末尾(2018 年底)。投資能力之外,這纔是目前這兩個數字不同的根本原因。

另外,我們經常根據自己的「預測」來投資:

當你滿倉一隻股票,你是在預測,你預測你挑中的股票能夠跑贏其它股票和大盤;

當你空倉了,你也是在預測,你預測大盤將會下跌;

當你動用了槓桿,你是在預測,你預測股票上漲的幅度超過你付出的利息;

當你準備高拋低吸做個小波段,你還是在預測,你預測股票會在你賣出後下跌,然後你再在低位買回來 ...

下次當你再有這樣念頭的時候,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真的擁有預測的能力嗎?」

04

不預測,只應對

那該怎麼辦?

再來回顧一下,我們面臨的情況是:總結出來的規律並不靠譜,用於預測的信息也不客觀,而且未來充滿不可預期的「隨機事件」。

分別來解決:

  • 運用盡量少的規律。並且這些規律最好是普世的、第一性的、經過長時間考驗的;

  • 去除 Ego,儘可能客觀地去收集和看待信息,排除人爲干擾;

  • 有足夠的容錯性,對各種隨機事件的發生做好準備。

從最基本的一些普世規律和常識出發,打造一套自己的「投資系統」,並且對未來各種「隨機事件」做好充分的準備,不會死。用系統去根據市場的信息做出「應對」,不斷迭代升級。循環往復。

這就是「不預測,只應對」這 6 個字背後,我想表達的全部意思。

巴菲特認爲「買股票就是買公司」,達利歐的聖盃是找到「10 ~ 15個良好的、互不相關的投資回報流」,塔勒布則希望從未來的「極端隨機事件」中獲利。

這幾位投資大師都不會頻繁地做出短期預測,再根據這些預測去交易。相反,他們終其一生都在打造自己的投資系統,儘管這些系統各不相同,但在上面三點是完全一致的。

05

「不預測」的企業文化

再來說說引發我思考的這本書 —— 《創新公司》。

這本書的作者是皮克斯的創始人艾德·卡特姆,他用這本書講述了皮克斯企業文化的由來。我只讀了 60%,就已經把這本書列入我的「每年必讀」書單了。

在這本書中,幾乎每頁文字都能看到艾德·卡特姆對「無常」的敬畏。在拍出史詩級的《玩具總動員》之後,艾德把所有的興趣轉移到企業文化上,他始終思考的兩個問題是:

  • 皮克斯如何避免像那些硅谷明星公司那樣失敗?

  • 皮克斯如何能不丟失自己的創意,不斷產出優秀的動畫長片?

他寫道:

我們必須要對那些曾助過我們一臂之力的隨機事件有所覺察,不要妄自認爲所有的成功都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取得的,只有承認幸運之神的眷顧,才能讓我們做出更加符合實際的評估和決策。

而他的思考和實踐也符合我們上面總結出的三點:承認無常、擁抱無常。只總結很少的、普世的、第一性的規律作爲企業的底層原則,而更看中打造一個「開放、透明、協作」的企業文化,讓每個人敢發出自己的聲音,同時 100% 的把自己投入到工作中,享受不確定性,不斷「探索」出一開始並不能看到的美好風景。

這就是我說的「不預測」的企業文化。我覺得國內的「字節跳動」也是這樣的公司。

在內部,我們用「飛書」作爲溝通工具。飛書的 Why 曾經作爲 Slogan 出現在軟件的啓動頁上 —— 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 。

我覺得這是字節跳動和張一鳴真的相信並且做到的事情。雖然我不喜歡頭條系的一些產品(比如頭條、抖音、內涵段子 etc),但是真的很佩服他們打造公司文化的決心和能力。

我不喜歡這些產品是認爲這些產品可能過於利用了人性中不好的一面,但不可否認的是,字節跳動能不斷「湧現」出這些產品,並不是張一鳴或者字節跳動的管理層看到了這些機會,而是他們打造了一個 “Make things happen” 的文化和環境,吸引頂尖人才加入,賦予這些人足夠的信息、權利以及工具。

這個「不預測」的企業文化也是一個「系統」,在漫漫的時間中,在各種外界信息的「刺激」下,概率保證了最後的產出。

06

無限遊戲

芒格說:「如果我知道我會死在哪裏,那我就永遠不會去那個地方。」

段永平的雪球簽名檔是:「人們關注我們往往是因爲我們做了的那些事情, 其實我們之所以成爲我們,很大程度上還因爲我們不做的那些事情。」

我認爲他們也在說這個系統。

在人生的「 無限遊戲 」中,我們也可以把自己變成系統,在各種外界信息和隨機事件的「刺激」下,由內而外,均衡、自然、專注地做出我們的應對。

這個系統由一些普世的原則和常識構成,「原則和常識」是做決策的基礎,而「不爲清單」保證了在漫長人生的各種隨機事件中,不會對我們造成致命的傷害。同時,我們通過工作、讀書、交流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讓這個系統變的好,從而做出更好的選擇。

擁有這樣的視角,就可以用今天看到的投資人馮柳的採訪(見閱讀原文)中的一句話作爲結尾:「把自己交給命運,把自己託付給信仰和信念」。

Hey 創業者, 

你有多久沒做過高質量的創業覆盤了?

“創業覆盤實戰營”火熱報名中~

主理人: 周子敬

(以太創服CEO,一堂校長,張一鳴天使投資人)

14天時間帶你

√ 快速避坑,對標優秀創業者

4場覆盤,掌握創業底層模型

案例學習,吸收創業融資經驗

加入14天改變計劃,和200+創業者一起

覆盤學習+拆解業務+反思方法+加速融資

優秀學員直推子敬投資團隊~~

覆盤實戰營17期, 還有   少量   入學名額

 點擊 閱讀原文 立刻報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