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次,學習技能,讓孩子心中有愛。千萬不要讓孩子只管學習就好了,人的學習應該是全方位的,只學習的孩子,久而久之,會認爲你的付出是應該的,不懂得體諒父母,這樣的孩子也容易缺乏責任感。

生育是種本能,

養育確是需要學習的技能和藝術。

曾經看到一句這樣的話,我覺得很有道理啊!

你覺得呢?

我們要如何做父母?

當今社會,要做好父母,大家是要學習的!

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學習當父母的感悟。

首先,要科學的愛孩子。

不同年齡層次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要分年齡來學習。列如市面上很多育兒書籍都按照年齡分類,如三歲叛逆期都是按照不同年齡特點撰寫的書籍。

學習材料分年齡特點,是爲了實際應用中符合孩子的的年齡特性。

各個階段的重點都不一樣

學前階段,孩子的主要任務是玩,但是我們不能讓孩子盲目的玩,我們要在玩中培養孩子的能力。

小學階段要培養專注力,剛上小學的孩子的專注力只有15分鐘,爲了適應以後學校生活,我們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培養專注力的書籍市面上很多。

中學階段青春期,孩子們自我,會開始有逆反心理,這個階段家長要除了養成孩子好的學習習慣,更要花心思學習青春期的心理知識,幫助孩子度過這個時期,儘快以良好狀態投入到越發緊張的學習中來。

無論哪個階段的孩子,不論孩子有多少缺點,父母一定要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不要只看着孩子的缺點,過度關注,放大孩子的缺點。我們要去強化的是優點,弱化缺點。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故事:陶行知曾經是一所學校的校長。一看到兩個學生打架,他立即制止了。其中一個學生拿起一塊磚頭,讓學生在辦公室等他。當他回到辦公室時,他看到學生在等他,就對他說:“你很準時,等我。爲此,校長獎勵你一個塊糖剛纔你打架的時候我阻止了你。你及時停了下來。我再給你一塊糖果。”“大家都知道你打架是因爲你想幫助其他學生,這意味着你有正義感,我會獎勵你一個塊糖”這時,學生說,“我錯了,我不應該打架。”“我再給你一塊糖果,因爲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校長說。

怎麼樣?通過對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你有學習到對教育孩子的方法的啓發嗎?

其次,學習技能,讓孩子心中有愛。

除了學習以上與孩子的科學相處的方法教育孩子。

如何讓孩子懂愛,會愛,心中有愛呢?

1從小讓孩子懂得感恩,學會說謝謝。

讓孩子懂得體會父母的付出,懂得對這份愛的回報。會說感謝的孩子,內心都很陽光。

2.讓孩子從小學會勞動。

讓孩子從小做力所能及的事。千萬不要讓孩子只管學習就好了,人的學習應該是全方位的,只學習的孩子,久而久之,會認爲你的付出是應該的,不懂得體諒父母,這樣的孩子也容易缺乏責任感。

3.創造機會讓孩子表達愛。

不要剝奪孩子表達愛的機會,在孩子想跟你親近的時候,父母總愛“爲孩子好”嚴詞厲色推開孩子,你是不是有時也這樣呢?“媽媽正在忙,等下再說”“別偷懶,快去學習”,“喫好飯再說”。這無疑拉開了父母和孩子的距離。所以多創造和孩子的溫情時刻,打造家庭的和諧氛圍,對孩子成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良好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不論性格和智力都會表現優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