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聽完小男孩的意見,陶行知立即將演講稿中的“不是人”改爲了“木頭人”,最後又試着讀了一遍,他發現意思果然要比原來的更加明晰和確切。對於此次演講,陶行知非常重視,因爲演講的對象是老人和兒童,他們受教育的程度有限,陶行知打算針對這些人的特點,寫出一篇歌謠似的民衆演講稿,這樣既通俗易懂,又有利於傳播。

陶行知是著名的教育家與思想家,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做過卓越的貢獻。陶行知雖然滿腹經綸,但他一向謙卑低調,甚至能俯下身子,聽取孩子的建議。

1933年,42歲的陶行知從南京來到南通進行演講。對於此次演講,陶行知非常重視,因爲演講的對象是老人和兒童,他們受教育的程度有限,陶行知打算針對這些人的特點,寫出一篇歌謠似的民衆演講稿,這樣既通俗易懂,又有利於傳播。經過一天時間的準備,陶行知的演講稿順利完成。

那天,前來聽陶行知演講的人擠滿了操場,大家都能爲聽到這位知名教育家的演講而興奮。陶行知的演講非常成功,博得了大家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演講剛剛結束,便有一名10歲左右的小男孩找到陶行知,一本正經地對陶行知說:“陶伯伯,剛纔聽了您的演講有一件事想跟您溝通一下可以嗎?”陶行知爽快地回答:“當然可以,有什麼事直接說。”

那個小男孩開口道:“剛纔,我聽到您的演講稿裏有這樣一句:‘讀了書,不教人,什麼人?不是人。’覺得最後三個字最好重新修改一下。”看到小男孩對自己的演講稿“挑刺”,陶行知立即來了興趣,俯下身子,饒有興趣地對小男孩說:“小朋友,那你說說看,怎麼改才適合呢?”

小男孩回答道:“最好把‘不是人’改爲‘木頭人’。因爲‘不是人’三個字不具體,桌子不是人,椅子也不是人。再說‘不是人’也有罵人的意思,所以用在這裏不恰當。”小男孩一口氣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聽完小男孩的意見,陶行知立即將演講稿中的“不是人”改爲了“木頭人”,最後又試着讀了一遍,他發現意思果然要比原來的更加明晰和確切。陶行知最後真誠地對小男孩說:“你的建議很好,就按照你的意思來修改,伯伯非常感謝你精彩的提議!”(汪興福 摘自《福建老年報》)

【來源:中國經濟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