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美美下架模仿老師視頻,教育局:正面引導孩子拍一些正能量作品。視頻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

  因爲神模仿老師一度引發關注的黑龍江鶴崗男孩“鍾美美”,近日大量下架模仿老師的視頻。有傳聞稱,他被“約談”了。

  對此,當地教育局回應稱,學校發現此事後聯繫了孩子並上報給分局,局裏沒有跟孩子本人聯繫過。

  教育局稱,是要從正面引導孩子,拍一些正能量的作品。而關於刪除視頻的問題,教育局則回應稱“是小孩和家長覺得不太好,自行刪除的”,並且強調“教育系統不存在約談”。

  教育局的回應,可謂“終結”了“約談”的傳言。

  “鍾美美”是一面直觀真實世界的鏡子

  不過,無論“約談”傳聞背後有着怎樣的事實,一想到以後再看不到他的“神還原”,不少被“圈粉”的觀衆還是表達了遺憾。

  有人說,孩子的眼睛是可以用來直觀真實世界的鏡子,只要鏡子擦得足夠明亮。讓“鍾美美”爆紅的,不正是他視頻裏的真實嗎?

  ▲鍾美美模仿老師走紅。視頻截圖

  不少人在學生時代,都遭遇過以侮辱性言語壓制學生的老師。正因如此,那些被老師狠狠“損”過的成年人,纔在視頻中找到了共鳴。

  陶行知先生說過:處處都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因爲多了一雙發現世界的眼睛。很多成年人覺得司空見慣的事情,在孩子眼中卻別有一番滋味。

  社會要做的,是包容這份“和而不同”,保護孩子們天馬行空的創作欲,而不是揮舞大棒,對看起來“出格“的創作指手畫腳。

  借用一句《野狼DISCO》的歌詞,真正豐富多彩的世界,應該是每個人都成爲自己小宇宙裏“閃耀的燈球”,而不是非得要求“全場跟我整齊劃一,左邊跟我一起畫個龍,在你右邊劃一道彩虹。”

  保護孩子的創作欲,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疫情期間,不少小朋友喜歡拍些小視頻,上傳到二次元網站或短視頻平臺。視頻裏展示的,正是他們的生活態度和日常觀察——

  除“鍾美美”演繹老師走紅以外,此前還有一位東北小朋友“神模仿”英語老師的視頻廣泛傳播。視頻裏的小朋友藉助東北人特有的幽默範兒,用眼神、表情、語言、肢體動作,把英語老師的氣質”拿捏到位“,說臺詞也絲毫不笑場,模仿能力,在我看來與“鍾美美”不分伯仲。

  而除了模仿老師,此前還有一位名爲“天天”小朋友模仿網紅李佳琦帶貨走紅全網。

  視頻裏,天天不是推銷口紅,而是模仿李佳琦說話的語氣,活學活用“哦買噶”等經典臺詞推銷字典。這段視頻引發全網關注後,在李佳琦轉發天天小朋友的微博下,天天的媽媽回覆道“好棒!至少省了爲娘三支口紅錢。”

  ▲模仿李佳琦的天天小朋友。微博視頻截圖

  現如今,短視頻創作者如過江之鯽,很多都已陷入抄襲的窠臼,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一個爆款視頻出來,衆多公司跟着複製翻拍,只想蹭熱度掙流量,利用粉絲變現。

  “鍾美美”們之所以能夠在千篇一律的創意中脫穎而出,靠的正是孩子的童心與純真,正是自然流露出的“反套路”的創造力。

  保護孩子的創作欲,這種保護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教育應該做的,是成爲孩子學習生活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時至今日,還想着把所有孩子裝進同樣的套子,用一個模子來複刻所有的孩子,這一套早該過時了。

  還記得獲得2018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Alike》,在這部電影裏,成年人的世界,在日復一日的複製粘貼中,變成毫無生氣的灰色,而小孩子的世界則是明亮的黃色。可一味橫加干涉,孩子原本明亮的創造力,最終也會在成年人的所謂“監護”下慢慢失去。

  教育的引導,不該以犧牲孩子的想象力爲代價——樹冠一定要蓬鬆、雲朵一定要彎曲,讓本該豐富多彩的作品,變得千篇一律、失去特色。理想中的兒童創作,是啓發孩子表達真正的自我,真實地描繪眼中看到的世界。

  正如清代文學家龔自珍在散文《病梅館記》所言,“梅以曲爲美,直則無姿;以欹爲美,正則無景;以疏爲美,密則無態。”其意是指,盆栽中的梅樹,彎彎曲曲卻自成生趣,非用大白楊的標準,去“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只能“遏其生氣”。

  對待孩子也是一樣,切忌抱着病梅心態,打着“小樹得砍,孩子得管”的旗號,扼殺了孩子的正當創作力。

  對待孩子的自由創作,只要不違反公序良俗,不妨多點包容,少點教條,讓孩子的創造力得到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剋制一下凡事都要“管一管”的包辦態度。

  文|白晶晶(媒體人)

  編輯:狄宣亞 實習生:彭美琪 校對:趙琳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