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爲幾股勢力之中最強大的一個,如果朱元璋無法戰勝陳友諒的話,那麼肯定是當不了皇帝的,只要能夠打敗了陳友諒,然後把他的部隊全部收編,那麼天底下就沒有人能夠跟朱元璋有一戰之力了。所以各股勢力都紛紛給朱元璋施加壓力,讓朱元璋父輩受敵,一時之間真的是難受至極,就在這種境地,朱元璋居然反敗爲勝戰勝了陳友諒,這一下也成爲了歷史上烈士戰勝優勢的經典戰役,讓很多人都感到特別的驚訝,曾經投靠陳友諒的人都特別後悔當初沒有支持朱元璋。

我們都知道元朝末年的時候,各地農民紛紛起義,想要推翻已經腐朽不堪的元朝,其中朱元璋這一支勢力就最終得到了天下當上了皇帝,其實在元朝末年的時候,各股市裏還是非常多的。而且其他的勢力也不比朱元璋的勢力小,只能夠說朱元璋這個人比較幸運,纔得到了天下,當時朱元璋的地理位置,讓朱元璋父輩受敵能夠得到天下,真的是特別的幸運,甚至朱元璋在後來也曾經說過自己得到天下純粹又是仰仗着各位兄弟,而且還有自己的運氣。那個時候的朱元璋實力還特別的微弱,而其他的勢力都已經發展壯大了,在各種勢力之中能夠生存下來已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而朱元璋最後能夠得到天下,最重要的一場戰爭就是跟陳友諒的爭鬥,陳友諒作爲幾股勢力之中最強大的一個,算得上是朱元璋稱帝的最大攔路石了。


作爲幾股勢力之中最強大的一個,如果朱元璋無法戰勝陳友諒的話,那麼肯定是當不了皇帝的,只要能夠打敗了陳友諒,然後把他的部隊全部收編,那麼天底下就沒有人能夠跟朱元璋有一戰之力了。剛剛陳友諒跟朱元璋開戰的時候,陳友諒可以說是佔盡了上風,而且朱元璋那個時候特別的被動,當時雙方的陣地都緊臨長江,但是陳友諒卻擁有非常多的戰船,而朱元璋這邊的戰船就顯得少而又少了,所以說當時陳友諒可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一度讓朱元璋特別的緊張,甚至那個時候朱元璋還有避而不答的想法,想要讓自己的羽翼再豐滿一些,然後跟陳友諒決一死戰。


並且那個時候個股勢力都是站在陳友諒這一邊的,因爲明眼人都能夠看得出來,陳友諒比朱元璋實在是強大太多了,跟着朱元璋肯定沒有好果子喫,倒不如幫陳友諒一把,到時候說不定還能夠封自己一個王爺。所以各股勢力都紛紛給朱元璋施加壓力,讓朱元璋父輩受敵,一時之間真的是難受至極,就在這種境地,朱元璋居然反敗爲勝戰勝了陳友諒,這一下也成爲了歷史上烈士戰勝優勢的經典戰役,讓很多人都感到特別的驚訝,曾經投靠陳友諒的人都特別後悔當初沒有支持朱元璋。


其實說起陳友諒這個人跟朱元璋還是有非常多相似之處的,首先兩個人都是農民出身,都想要帶領老百姓推翻元朝的統治,建立一個真正屬於人民的朝代,而且最初的時候兩人都參加了紅巾軍。在這一段軍旅生涯之中,兩個人都拉起了自己的隊伍,而且朱元璋和陳友諒兩人後來都有了屬於自己的根據地,在自己的根據地之中不斷擴大隊伍,最終成爲了當時的兩股最大勢力。不過最後的戰鬥還是以朱元璋的勝利告終,其實這並不是陳友諒的人馬不夠,而是陳友諒在領導能力上面還是差了朱元璋一籌。


朱元璋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善於用人,朱元璋手下有各種能人異士,而且朱元璋也知道他們各個的優點,各個的缺點,所以非常知道該把這些人擺在哪些位置上,能夠發揮他們最大的長處,而陳友諒在面對朱元璋用戰船來擴大自己的優勢,不知道逐個擊破在攻擊沿途戰略要地的時候,如果被朱元璋的人攔住的話,那麼陳友諒只會選擇撤退,不會選擇硬打那些戰略要地。雖然這種遊擊作戰方式給朱元璋帶來了非常大的困擾,但是在宏觀上面卻沒有什麼大的作爲,朱元璋也就是看中了這一點,知道了陳友諒的致命缺點,於是在鄱陽湖的時候就用既把陳友諒的艦隊全殲了。

如果當時陳友諒能夠強硬一點,遇到朱元璋人馬阻礙的時候,能夠把那些硬骨頭給啃下來,佔據一些戰略要地的話,那麼朱元璋的日子可能就沒有那麼好過了,也許最後的勝利者很可能是陳友諒,但是由於陳友諒實在太過於小心了,所以也給了朱元璋機會,這樣就把大好江山拱手送給朱元璋了。不得不說陳友諒在跟朱元璋對陣的時候,不是輸在了人馬方面,而是輸在了自己身上,其實陳友諒有非常多的機會能夠打敗朱元璋,只不過是他自己錯失了這些機會,不得不說一切之中都有天註定,看來陳友諒註定是沒有當皇帝的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