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然,杏仁的功能不止這些,據《中藥大辭典》記載,杏仁味苦、性溫、有毒,歸肺、大腸經,具有祛痰止咳、平喘、潤腸的作用,適用於外感咳嗽、喘滿、喉痹、腸燥便祕等證,一般用法爲內服,用量4.5~9克,也可入丸散劑。也就是說,在仲景時代,就已經用杏仁這味藥在詮釋肺與大腸相表裏的理論基礎。


01

在中醫理論裏有一些奇妙的思維,雖然看上去會有點讓人摸不着頭腦,但實踐起來,卻又是讓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比如中醫在臟腑經絡理論中有一個互爲表裏的概念,如果不懂中醫的人肯定不會相信這是真的,但是在實踐中往往能夠找到令人“難以置信”的證據。

在中醫臟腑互爲表裏的理論中,心與小腸互爲表裏,肺與大腸互爲表裏,肝與膽部位表裏,腎與膀胱互爲表裏,脾與胃互爲表裏。五臟中,肝與膽、脾與胃、腎與膀胱互爲表裏,很多人都覺得可以理解,但心與小腸和肺與大腸,這個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又是如何互爲表裏的呢?

中醫認爲,心與小腸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的關係,因爲心血可以滋養小腸,小腸吸收水谷精微可以化生心血。從病理上來看,心有火熱會下移至小腸,出現尿少、尿赤、尿痛等症狀;如果是小腸有火熱邪氣,也可循經上傳於心,從而出現心煩、舌赤、口舌生瘡等證。而這種情況,宋代著名醫學家錢乙發明的導赤散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02

那麼,肺與大腸呢?乾隆御醫黃元御指出“肺與大腸,表裏同氣。肺氣化精,滋灌大腸,則腸滑便易”,也就是說,肺氣宣發,精微津液輸布正常,大腸得以濡養,則腸滑而傳導有力。肺主皮毛,若表邪不解,傳入於裏,可形成氣分實證,出現腹滿燥實等胃腸裏實證,攻裏多從通腸腑着手。又比如裏熱內實的喘證,臨牀中病人多日不大便,裏實壅盛,導致膈肌上抬,也會壓迫肺臟,引起喘證,這時候通下里實,喘證自然得到緩解。

對於肺與大腸相表裏,其實有一味中藥堪稱是完美解釋。而這味中藥就是醫聖張仲景愛用的杏仁。杏仁的運用,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杏仁“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在張仲景時代,杏仁主要的作用有四點:一是宣肺平喘;二是祛溼行水;三是潤燥養血;四是理氣開鬱、通達腸氣。也就是說,在仲景時代,就已經用杏仁這味藥在詮釋肺與大腸相表裏的理論基礎。

杏仁是薔薇科植物杏、山杏的種仁,一般在夏季果實成熟時採摘,除去果肉及核殼,取其種仁,晾乾後即可入藥。當然,杏子很多地方都有,但如果要論及道地藥材,杏仁還是華北和東北地區的爲最佳。


03

現代所用杏仁,主要作用主要就是兩個部分, 一個是止咳化痰,可用於咳嗽氣喘等證,不過常與麻黃、甘草配伍,也可以與貝母、前胡等中藥配伍;另一個則是潤腸通便,可用於腸燥便祕,常與麻子仁、瓜蔞子等中藥配伍。杏仁的這兩個主要功能,正好最佳詮釋了肺與大腸相表裏的機制。

當然,杏仁的功能不止這些,據《中藥大辭典》記載,杏仁味苦、性溫、有毒,歸肺、大腸經,具有祛痰止咳、平喘、潤腸的作用,適用於外感咳嗽、喘滿、喉痹、腸燥便祕等證,一般用法爲內服,用量4.5~9克,也可入丸散劑;外用適量,搗爛外敷。在使用杏仁的時候,陰虛咳嗽及大便溏泄者一般不要服用。

對於杏仁的運用,配伍也很重要,杏仁能夠降氣止咳,尤其對咳嗽氣逆、喘促等證,無論風寒、風熱均可運用,如果是風寒咳喘,可以與麻黃、甘草配伍運用;如果是風熱咳嗽,可以與桑葉、浙貝母等中藥配伍。

04

一般來說,我們大部分使用的杏仁是苦杏仁,但還有一種甜杏仁,它們在功效上還是有一些差別的。苦杏仁味苦,性能偏於泄,對於喘咳實證比較好,而甜杏仁味甘,性能偏於滋潤,尤其適用於肺虛久咳。另外,苦杏仁有一定的毒性,而甜杏仁無毒。

說到這裏有人也許會奇怪,苦杏仁有毒性爲什麼還要用?一般來說,苦杏仁不單獨使用、不過量使用、不生食,基本不會中毒,久煎、炮製、配伍合理,均可避免毒性傷害身體。但奇妙的是,苦杏仁中毒,可以用杏樹皮和/或杏樹根煎湯服用來解救。

從這些信息來看,不難發現中醫的確很神奇。 一味杏仁就有這麼多學問,倘若不懂其中真諦的人,一定會很奇怪,杏仁咋就這麼多“戲”?其實不是杏仁多“戲”,而是大自然的神奇,而恰好中醫善於運用大自然的神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