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芪補哪裏的氣。中醫學認爲,黃芪味甘,生者性微涼,蜜炙者性微溫,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解毒生肌的作用。

我們常常聽到許多人說到一個詞:“氣不足”,這所謂的氣不足到底是指什麼?

實際上,氣不足就是氣虛,是指由於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證候,可以見於各個臟器。

一方面,是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另一方面就是五臟六腑的功能減退,出現肺氣虛、心氣虛、脾氣虛、腎氣虛諸證。

衆所周知,黃芪是“補氣諸藥之最”、“善補一身之氣”。不過,很多人還是弄清楚,它主要是補哪裏的氣,又該如何喫?今天就給大家好好說一說。

黃芪補哪裏的氣

黃芪入藥最早始於《神農本草經》,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被人們譽爲“補氣聖藥”。

中醫學認爲,黃芪味甘,生者性微涼,蜜炙者性微溫,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解毒生肌的作用。

明代《本草正》記載:“黃芪味甘,氣平。氣味俱輕,升多降少,陽中微陰。生者微涼,可治癰疽;蜜炙性溫,能補虛損。因其味輕,故專於氣分而達表,所以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

此外,黃芪還具有補肺氣的作用。《醫學啓源》記載黃芪:“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實皮毛,瀉肺中火”,表明黃芪能夠治療虛弱、自汗,補充肺氣、瀉肺火。

另外,黃芪還能治脾之“標病”。在脾土中氣未被堵塞時,出現肌肉痠軟、四肢無力等脾氣虛弱問題時,可以選用黃芪進行調理。

作爲補氣要藥,許多人日常生活中常用黃芪進行補氣,但應該如何喫,補氣效果纔好呢?

服用黃芪,注意事項要牢記

黃芪在服用量也很有講究。

黃芪屬於溫補中藥,但畢竟是一味藥材,普通人選用黃芪補氣,應該循序漸進,逐步加量。不管是日常用黃芪養生,還是治病調理,用量上則需要嚴格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

除了用量上要注意,選擇正確的黃芪也很關鍵。

《醫學衷參西錄》上說:“至黃芪必用生者,因生用則用補中有宣通之力。若炙之則一於溫補,固於瘡家不宜也”。

一般來說,優選生黃芪產品,若是陰虛者,需要搭配養陰藥物服用;若是溼熱患者,則需要先清楚溼熱和邪氣,再使用黃芪;對於熱毒熾盛的患者,則可以先服用清熱解毒藥物後,再服用黃芪。

如果只是療養所用,可以用黃芪製作藥膳,比如:黃芪烏雞湯、北芪鯉魚等。如果是用於治病,可以使用黃芪做成的中成藥,使用更方便。

及時發現身體虛空,及時調養很有必要,但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才能事半功倍。

參考資料:

[1]無.黃芪燉雞湯[J].科學養生,2013(9):F0002-F0002.

[2]黃存垣.略論補氣要藥——黃芪[J].老友,2017(6):56-57.

[3]孫清廉.補中益氣說黃芪[J].長壽,2017(2):45-45.

感謝河北省中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郭立芳科學審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