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謂禮文書共有十七卷,四萬多字,主要由告身、敕黃、印紙三部分組成,其中,“告身”是官員最主要的身份憑證。徐謂禮一生,共擔任過十三個差遣,其中將作監主簿、太府寺丞、提舉福建市舶兼知泉州,這三任差遣的委任文書,用“告身”(南宋任命中央機構、路級轉運使、地方節度使州官員差遣,例用“告身”)。


第二單元,叫“官場實錄”,主要介紹徐謂禮文書的內容,根據文書解讀南宋的官僚制度、官員任命、官員管理、政務運作的各種細節。這是展廳的核心。

廣義的“文書”,指公文、契約、個人信札等公私文字圖籍;狹義所指,爲政務公文、法律條令、官員委任等文書,主要是往來於各級政府機構之間的公務文書。

徐謂禮文書共有十七卷,四萬多字,主要由告身、敕黃、印紙三部分組成,其中,“告身”是官員最主要的身份憑證。在具體介紹文書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兩組基礎概念:階官和差遣;選人和京官。

宋代官制,一個官員的職官,由階官和差遣兩部分組成:階官,也就是寄祿官,代表官員俸祿和品級,類似於今天的行政級別,比如副科、正科、副處、正處;差遣,是官員的實際職務,比如副局長、局長、副縣長、縣長。舉例來說,“通直郎、知建康府溧陽縣徐謂禮”——“通直郎”是階官,正八品;“知溧陽縣”是實際差遣,即溧陽縣的長官,知縣。

告身,主要就是階官的“任命狀”,即朝廷授予官員寄祿官的身份證書(南宋任命中央機構、路級轉運使、地方節度使州等重要官員的差遣,也用“告身”,而不用“敕黃”)。

《徐謂禮告身》就是各種委任狀的匯抄,把他從十九歲進入官場以來的歷次“轉官”憑證,依原格式,抄錄一遍,按年代先後編排起來。

選人和京官,也有必要說明。宋代文臣階官,分“選人”和“京官”兩種。選人,自“將仕郎”以上至“承直郎”共有七階;京朝官,自“承務郎”以上至“宣德郎”爲京官,自“通直郎”以上至“開府儀同三司”爲朝官,合稱京朝官。自選人升至京官,稱爲“改官”,只有京官纔有任職中高級官員的機會,“選人”只能浮沉於官場的基層。

改官,需要達到任官年限,更需要多位中高級官員的推薦。一般來說,從選人改爲京朝官,需要十年左右,大思想家葉適《水心別集》中曾說:“京官者,朝廷之所重,使天下士大夫,更六七考,用舉主五六人而後得之。”如果缺少人脈,即便進士出身,也有可能終身無法改官,一生“老於選海”。從選人到京官,這一步非常艱難,打個比方,選人相當於“正處級”以下,京官相當於“副廳級”以上,廳級幹部以上纔算高級幹部。但這很難,絕大多數的幹部一輩子都到不了,對吧?

徐謂禮的生父徐邦憲,生前官至工部侍郎、兼知臨安府、顯謨閣待制,卒贈中大夫,爲從四品的官階。按照制度,可以蔭補子弟爲京官。葉適認爲“京官”爲國之名器,反對輕授於人,而今居然只要“使其爲太中大夫、待制者,即以京官任子弟”。作爲名門之後的“官二代”,徐謂禮於嘉定十四年(1221)、十九歲時蔭補爲“承務郎”,即京官之最低一階,這是寒門子弟所不能夢見的。

此後三十多年的宦海浮沉,徐謂禮從第三十階“承務郎”,升遷至第十八階的“朝散大夫”。我們真爲他而高興,年紀輕輕,就以京官起步,起點很高;同時,我們也爲徐謂禮文書而遺憾,他的告身直接從京官開始,而宋代選人的系統文書,至今未見。

1.告身

宋代的告身,有實物傳世,後頭要講的《司馬伋告身》就是原件;當然,也有抄件、副本。顏真卿把自己的一個任官抄一遍,叫《自書告身》,這是書法愛好者共知的。告身,象徵身份,子孫世代永寶,證明自己是官戶人家,享有相應的權利。徐謂禮文書的原件,應該收藏在家族裏,當然中央吏部的架閣庫(檔案庫),可能也有一份存檔。隨葬的文書,叫作“錄白”,古代沒有複印機,只能把文書按原樣抄錄一編,做成副本。副本由官府指定的書鋪抄錄,經官方覈對、加印,在法律上是合法、有效的。當然,徐謂禮用來隨葬的副本,只爲了在陰間證明身份,不必加印蓋戳。

徐謂禮文書,到底由誰抄錄?說不清楚。杭州師範大學的方愛龍老師,將文書與由徐謂禮撰書的其妻林氏墓誌,進行筆跡比對,認爲文書出於徐謂禮本人之手。但是,不能據爲定論。古人有避諱的規定和習俗,比如帝王的名諱,必須迴避,宋代銅鏡改稱“照子”,據說是爲了避宋太祖趙匡胤祖父趙敬的“嫌諱”,同音字都要回避,本字“敬”就更不用說了。然而,這種常用漢字,躲無可躲,只好採用

“缺末筆”的方式迴避,就是不寫“敬”字的最後一個筆畫;徐謂禮生父徐邦憲,字文子,文書中果然有幾處對“文”字進行缺末筆的處理,只寫點、橫、撇三筆,而省去最後一捺。這是徐家的“私諱”,孝子遇到父親的名字,理應避諱,不會直接書寫,如果父親名叫“徐明”,朝廷讓他到明州當官,那他就有正當理由拒絕赴任。所以,南宋皇帝的名字,故意選用一些冷僻字,趙頊、趙昚什麼的,正常人根本用不到的字眼,這大概也算“仁政”吧,比較人性化,不至於太擾民。但在徐謂禮文書中,避諱並不嚴格,同樣的“文”字,偶爾避諱,更多的並不迴避。若爲徐謂禮本人書寫,應該不會如此漫不經心。

這是題外話。總之,文書的書寫者是誰,至今是個謎。

接下來,我們根據南宋《司馬伋告身》原件,來詳細解讀告身的基本格式和官員任命、審批的流程。

司馬伋,北宋大儒、《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的孫子,南渡後,家住在紹興。在展板中,描紅的部分,叫“制詞”,這是告身的主體部分,是由中書舍人或翰林學士撰寫的“四六”文體,即六朝以來流行的駢體文,內容是乾道二年(1166)朝廷任命司馬伋爲“淮西總領”差遣的理由,說這是個怎樣重要的崗位,司馬伋如何德才兼備,又是司馬光的名門之後,必定勝任這份工作,諸如此類。現在的文學史上老說,四六駢文,虛張聲勢,華而不實,其實這種文體,音節鏗鏘,念起來特別有儀式感,有腔調。寫這種文章的詞臣、翰林學士,都是文章高手。自從歐陽修等人高舉“新古文運動”的旗幟,士大夫的日常寫作,基本上回到了司馬遷《史記》的傳統,但六朝以來的駢文,依然保留在官文書的制詞裏。

制詞的結尾處,有“奉敕如右”字樣:“敕”是上行文書,唐宋時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是尚書省下的吏部、禮部、兵部、戶部、工部、刑部。中書省,負責起草官員任命的文書,門下省負責審覈、封駁,最後報給皇帝批准,並以皇帝的名義頒發,即爲“奉敕如右”。古人從右至左,豎向書寫;今天的橫排文字,自上而下書寫,“如右”就是今日的“如上”“如前”。

“奉敕如右”的下面,又有“牒到奉行”四字。“牒”是下行文書,就是把經過上級批准的任命文書,傳遞給下級。各部門走完簽署的程序,交給尚書省執行。

中書省負責起草,門下省負責審覈,經皇帝批准後,由尚書省負責執行,彼此聯繫,互相牽制,這就是官員任命的基本程序。儘管南宋後期,中書省和門下省合二爲一,但在文書格式上,依然保持着各自獨立的形式。在徐謂禮生活的時代,宋寧宗、宋理宗皇帝相對弱勢,屢屢出現爲韓侂冑、史彌遠等權臣操縱的情形,經常繞過三省的正常程序,利用皇帝直接以“內批”“內降”的名義,相當以“領導批示”的形式任免官員,甚至屢屢涉及特別重大的人事。但這畢竟是制度外的做法,在當時也廣受爭議,無須細說,我們主要還是根據文書,解讀制度框架內的政治生活。

“牒到奉行”之後,圖版中描成藍色的部分,可以看到許多官員,官位由大到小,依次對司馬伋的任命進行簽署。

乾道二年沒有任命宰相,所以,帶頭的中書令、侍中一欄空缺;從時任參知政事魏杞開始,簽署了一個“杞”字,始有正式簽押,“參知政事”即副相;緊跟其後的“芾”字,是時任權參知政事蔣芾;後頭的簽名人“巖肖”,即陳巖肖,身份是給事中,也就是門下省負責審覈的官員;給事中後的“曮”,即中書舍人陳曮,就是文書起草人,也即前面提到過的擬定製詞的文章高手——他們的身份很高,簽名就夠了,無須連名帶姓。

大家簽名後,再把正式任命,交付尚書省的吏部,由吏部負責執行。後面的內容,是吏部官員的簽署,可以看到吏部尚書空缺,由“權吏部尚書周執羔”簽署,他是當時吏部的代理長官。

圖版中的黃色部分,是吏部走完前頭的程序,所擬定“告身”的定稿,也就是吏部交給官告院製作“委任狀”的正式文本。

官告院,是製作告身的具體辦事機構。圖版綠色區塊中有“符到奉行”字樣,這是吏部下發官告院時的居高臨下的命令口吻,官告院根據上述內容製作告身。後頭就是官告院具體經辦人員的簽名,他們的官階很低,簽署必須連名帶姓,例如“主事楊安澤”,以便於日後追究責任。

以上是一道完整的告身,體現宋代文書生成、官員任命和政務運作的整個過程。徐謂禮告身,凡十一道,儘管內容有異,但體例類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根據這種解讀模式,逐一品讀。

2.敕黃

與告身不同,敕黃,是差遣的委任狀。徐謂禮一生,共擔任過十三個差遣,其中將作監主簿、太府寺丞、提舉福建市舶兼知泉州,這三任差遣的委任文書,用“告身”(南宋任命中央機構、路級轉運使、地方節度使州官員差遣,例用“告身”);其餘的十個地方官任命,均用“敕黃”,由尚書省簽發,共十通,其中九通是具體的差遣,一通是提舉宮觀的“祠祿官”任命,完整記錄了徐謂禮的任官履歷。敕黃共一卷,由多紙粘接而成一長長的卷子。

我們來看兩道具體的敕黃文書,解讀南宋地方差遣的任命程序。

這是端平元年(1234),尚書省簽發授予徐謂禮“知溧陽縣”差遣的牒文,即今江蘇省溧陽市的長官,替代前任知縣徐耜。牒文末尾的押字,“陳”是陳貴誼,時任參知政事;“喬”指喬行簡,東陽喬宅人,同爲參知政事。“右丞相”是鄭清之,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權臣史彌遠的同鄉,兩人關係密切。喬行簡、鄭清之的後頭,各寫有一個“假”字,推測文書籤發之日,二人在告假中,或許正在度假呢。

祠祿官的任命,同樣頒發“敕黃”文書。宋代文官政治,以對士大夫寬厚、優容而著稱。北宋神宗朝,王安石變法遭到很多大臣反對,“祠祿”就是用來安置不同政見者的做法,讓他們提舉宮觀,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台州崇道觀之類。他們自然無須到道觀上班,更不用去做道士,無非給一個領俸祿的名義。這是宋代特有的做法,真可以看出宋代文官政治的寬厚仁慈。如果在明代,臣僚不聽話,是要廷杖的,當衆打屁股,羞辱你。

這是淳祐二年(1242),奉議郎(正八品)徐謂禮主動向朝廷呈遞申請祠祿的札子,獲朝廷批准後,授予“主管台州崇道觀”的任命,並由尚書省簽發牒文。該文書採取“套牒”格式,尚書省在下發的牒文前頭,全文引用徐謂禮的申請報告原文(札子)。末尾,照例也要相應官員的簽署才能生效,“別”是別之傑,時任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範”是範鍾,蘭溪人,時任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末尾的“右丞相”,就是大名鼎鼎的史嵩之,鄞縣史彌遠的侄子。

當然,徐謂禮不用到台州的道觀上班,在家待着就是了,正如文書所謂“任便居住”。

徐謂禮的告身和敕黃,勾勒出他一生仕宦的“行跡圖”。徐謂禮最後的任命是“提舉福建市舶兼知泉州”,泉州是當時世界性的貿易大港,可惜,他未正式上任就去世了。我們看到他的足跡並不遠,只在今浙江、江蘇、江西三個地方輾轉。

3.印紙

文書中,以“印紙”數量最大。印紙,是綜合性的官員檔案。官員上任之初,上級部門頒發一份印紙相隨,相當於今天的“幹部人事檔案”。將官員在任期內的作爲和表現,逐一記錄在內,叫作“批書”,作爲日後考覈、升遷的依據。印紙,此前只見於宋代的文獻記載,徐謂禮“印紙”,首次得見實物,作爲研究南宋政務實際運作的絕佳材料,真是獨一無二的瑰寶。

印紙,類型衆多,有待闕、轉官、保狀、到任、交割、解任、考課(也就是考覈)、服闕等各種內容,合計八十則,共十三卷。無論在待崗或上崗狀態,官員的所有重要行爲,均要納入印紙的記錄和監控範圍。

我們依然具體解讀幾個實例,看看不同類型的印紙,分別有哪些特點。

(1)“考課”印紙。考課,就是考覈,在職官員接受上級部門的政績、功過考覈,既有“清正、治行、勤謹、廉能”等通用的考覈指標,也有針對不同差遣的具體考覈指標,比如催繳賦稅錢糧、地方治安等。以考覈等第,決定官員的獎懲升黜。

宋代規定一年爲一考,這是平江府(今蘇州)對其所屬吳縣丞徐謂禮的年度考課文書。徐謂禮於紹定三年(1230)正月十二日到吳縣丞任,至紹定四年(1231)正月十一日剛好任滿一年,接受年度考覈。吳縣將徐謂禮的申狀(個人述職報告),以及衆人的證明擔保,一併送呈平江府,由平江府長官審覈,並批書印紙(記錄在檔案內)。

文書的第一部分,就是徐謂禮的申狀;第二部分,爲考覈內容,名目繁多,包括有無請假、出差,薦舉他人有無違規、有無拖欠錢糧定額,等等;末尾列名的,是負責批書的書記員,還有平江府官員,依由低到高的官銜,依次簽押。

(2)“轉官”印紙。前頭說過,從選人到京官,是關鍵性的飛躍,叫“改官”,京官內部的官階升遷,叫“轉官”。轉官,可分三種:磨勘轉官;赦恩轉官,遇皇家恩典而升遷;推賞轉官,因爲功績而升遷。後兩種與任官年限無關,最常規的是磨勘轉官,也就是按照年限,考覈合格,予以轉官。從印紙看,徐謂禮晚年,在淳祐五年(1245)至淳祐七年(1247)三年之內,連升三級,是其官運亨通之時,未詳何故。

這份文書是徐謂禮磨勘轉官、由臨安府發給的印紙。前面部分,說他由正九品的承事郎,經過三年磨勘,升遷至從八品的宣義郎;中間部分,是負責記錄文書的官吏簽名,書記員位階不高,故而連名帶姓簽署;末尾部分,是臨安府官員根據官階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簽押,表示對此事的知情和負責,他們只需簽署姓氏就可以了。當時的徐謂禮,雖新授“知吳縣丞”,但前任吳縣丞曾揆仍在任上,尚未“滿闕”。徐謂禮在臨安府“待闕”(等待上崗),故而需要臨安府出具證明。

南宋官員,一個差遣的完整任期,通常經歷待闕、交割、到任、請俸祿、考課、解任的過程,均需記錄在相應的印紙裏;甚至在待闕、奉祠、丁憂的賦閒狀態,也要記錄在案,確保朝廷對官員管理的全覆蓋,不能出現時間上的空白期。

宋代“員多闕少”(官員多,崗位少),官員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科舉正途;二是蔭補,即“任子”;三是納粟,賣官鬻爵。其中,蔭補的“官二代”,數量尤其多,導致“員多闕少”的局面。官員接到任命後,通常因爲前任官員還在崗,需要等待前任離職後方能上任,更有其他官員排在他前頭等待上崗的。所以“待闕”過程,待上一年半載,純屬正常。待闕期間,賦閒在家,但是具備官家的身份,在鄉下受人尊重,有權舉薦他人。待闕期間也有俸祿,只領基本工資,沒有崗位補貼,所以貧困的官員,迫切需要上崗。

等啊等啊,總算上崗,那就要與前任官員進行職事交割,離崗審計,把前任的攤子收拾乾淨,不能因爲前任的過失影響自己的仕途。

一個差遣,正常任職是三年,每年一考課,週年“一考”,第二年“二考”,三年“三考”。三考合格,升官走人。在某個崗位任職超過三年,多出來的任期,算作“零考”,作爲零頭,計入下個任期的考課。離職之前,當然要履行“解任”程序。這些都記錄在印紙裏。

舉個例子。這是徐謂禮在“權知建康府溧陽縣”到任後,當即向溧陽縣所屬的建康府申狀(打報告),建康府依程序對其印紙、官告等憑證進行覈驗。批書人除時任權知建康府蔡某,更有其他負責審覈各種憑證的吏員。在批書中,註明徐謂禮到任的時間是端平元年四月二十六日,這是爲了約束官員按期到任,不得拖延。

到任後,徐謂禮依例與前任知縣徐耜交割職事,包括各種賬目、印信等。

(3)“服闋”印紙。服闋,就是守喪期滿除去喪服。端平三年(1236),徐謂禮母親陳氏去世,他依例解任回鄉守孝,稱“丁憂”。嘉熙三年(1239)一月,丁憂期滿三年,“服闋從吉”,向武義縣所屬的婺州申狀要求“起復”,並記錄在印紙內。

古人所謂“五服”,分爲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的五等親。父母和兒子,是血緣最密切的一等親,需服斬衰禮,回家守制二十七個月,其間不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服滿才能“起復”,重新出山。聽說過南宋史嵩之、明張居正故事的,就知道圍繞大臣的丁憂和起復,曾經引起過怎樣的風波。

(4)“保狀”印紙。印紙中,以“保狀”數量最多。大凡申請朝廷封贈、奏薦蔭補、貢舉解額,都需有官員出面擔保。將保官所保之人事記錄在案,一爲防範詐冒不實,二爲日後追究濫保的連帶責任。“徐謂禮印紙”共有保狀三十三則,涉及七十人之多,有條保狀涉及賈似道。

這是紹定三年(1230)徐謂禮爲趙與戇赴尚書省吏部銓試開具的保狀,並呈遞給上級部門平江府,由平江府審覈後批書籤署。按照制度,趙與戇可能因爲父輩的恩澤,蔭補爲承務郎,但須經吏部銓試合格,才能授予實際的差遣。批書,照例由專門的書記員記錄,即文書中間那行“手分”字樣,後爲平江府各級官員簽署,末行是時任平江知府朱在。徐謂禮爲趙與戇擔保,保證絕無僞冒,如果信息不實,舉薦人將負責任。

徐謂禮保狀,涉及很多人,除在信州任上舉薦下屬各縣官員外,還有大批金華、武義附近的同鄉,有些恐怕還與他沾親帶故,趙與戇可能就是金華地區附近的宗室。官僚士人有自己的圈子,在利益的基礎上,形成各種關係網絡,我給你舉薦,你幫我擔保,彼此提攜,共同進步。爲什麼連進士出身的人都會“老於選海”?主要因爲難以獲得三五個身份較高官員的推薦。寒門子弟,或者不善於經營關係之人,混在官場,處境艱難。有人寧願放棄地方縣丞、學官的正經差遣,跑去帥司當幕僚,唯有如此才能接觸到高層次的人,求得幾份保狀。唉,說來都是淚,因爲寒門子弟,比不得徐謂禮這樣的“名門之後”。

需要指出的是,徐謂禮文書的價值,並不只在於告身、敕黃、印紙的完整性,還在於三者的彼此聯繫,對照研究,可以窺見許多官場的奧祕。例如,嘉定十四年(1221),十九歲的徐謂禮獲蔭“承務郎、主管臨安府糧料院”,綜合告身、敕黃考察,在此後的五年間,他一直在家待闕,但運氣不錯,遇到一次朝廷恩典,一次新皇帝登基,蒙受恩澤,連升兩級,轉官爲“承事郎”。

從印紙上看,徐謂禮還未上過半天班,但對候任官員的考課就已經啓動。對一個待崗期間的毛頭小夥而言,夠得上批書的事件,大概只有轉官和保狀兩項——徐謂禮文書的優點,正在於清晰、完整和系統。

——摘自 鄭嘉勵 《考古者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4月,定價58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