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雯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今天老师让同学们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雯雯是这样写的:“我的妈妈长得很漂亮,可是她一点儿也不让人喜欢。我的妈妈最喜欢大喊大叫,她总是向我喊着,快点吃饭,快点穿鞋,快点写作业,你怎么这么慢。

我每天起床,从来都不用开闹钟。我妈妈的喊声就是我的闹钟。妈妈小声说起床,我就还可以睡一会儿。妈妈开始大声喊叫,我就抻抻懒腰。妈妈开始崩溃怒吼,我就知道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

妈妈每每天都说,快要被我气死了。唉!妈妈要是死了,是不是就没有人这么凶我了?”

不知道孩子的妈妈看了这篇作文,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很多妈妈是不是有同感,当孩子做事情磨磨蹭蹭的时候,我们情绪失控的按钮就被打开了。可是我们发现陷入了魔咒,越催促,孩子就越慢。

心理学家指出:很多时候,孩子的磨蹭都是家长催促出来的,别再催了!

孩子做事总是磨磨蹭蹭,而且越催就越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父母内心越焦虑,孩子就越“慢吞吞”。

有很多人是急脾气的爸爸妈妈,他们发出指令以后,希望孩子能够迅速回应。可是孩子的思考、动作能力并不能达到那么高的要求,家长就认为孩子是故意慢吞吞的。你越是着急,孩子就显得越慢。也许不是孩子真的慢,是爸爸妈妈太焦虑。

而且娃看到父母的焦虑和强化自己磨蹭,他们就会潜意识地给自己下定义,自己就是个磨蹭的人,所以你越催孩子,孩子行动越慢了。

2、家长的催促监督,破坏了孩子的自我管理。

我们打比方,如果妈妈早上不催孩子起床,孩子会不会天天就赖床迟到,自己也毫不在乎呢?我想这种可能性是不大的。天天迟到,面对老师和同学,孩子的自尊心也会让他自己早点起床的。

有许多父母,就是名副其实的“贴身保姆”,打理着孩子的一切事物。我们的时刻提醒和督促,恰恰就让孩子自我管理的功能退化了。

孩子一旦无法形成有效的自我管理,就会对父母的催促越来越依赖,甚至到最后催促都不管用了。

3、父母催促,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如果你打算带孩子出去玩,是不是他比你还心急,让你快点穿衣服、穿鞋。爸爸妈妈拿出好吃的,孩子也满心雀跃,迫不及待。如果家长让孩子做的事情,他很感兴趣,孩子的速度也是挺快的。

本来也许孩子挺感兴趣的事,父母越催,孩子反而不想行动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催促”让人很反感。

孩子觉得我本来就可以做到的,你为什么这么不信任我。所以,你越催促,孩子就越慢。

孩子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家长总是催也不管用。为了让孩子更机灵点、行动迅速点,给大家提出几个建议,爸爸妈妈们可以参考一下。

①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孩子吃饭很慢,爸爸妈妈怕孩子吃不饱,就总是喂给他吃。孩子穿衣服慢,我们怕耽误时间,就赶紧给他穿好。所以,你的孩子就总是很慢,没有一点进步。

我们不给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他依赖

性强,自己做事情就永远也快不了。家长不要把孩子保护得太好,怕地板硬,不敢让孩子爬。怕其他孩子不干净,或者伤害自己的孩子,不敢让他接触别人。

孩子保护得太好,接受的刺激就越少,很不利于他的发展学习。让孩子动起来,让孩子到小伙伴当中去。生活小事让孩子自理,多让孩子自己动手。孩子自理能力强了,感觉系统协调,自然速度就快了。

②父母做孩子的榜样,多正面鼓励孩子。

孩子模仿最多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自己就要以身作则,一个好的模仿对象,是孩子进步的榜样。父母做事情不要拖拖拉拉,今日事今日毕,孩子会把家长的样子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另外,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我们都应该及时鼓励孩子。爸爸妈妈正面的赞美,会让孩子信心倍增。他们有了信心,才能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和进步。

③父母对孩子多关心、交流。

孩子的动作慢,也不一定就是故意的。爸爸妈妈不要上来就是劈头盖脸的批评。我们家长应该正面评估孩子的能力,用最大的耐心去帮助他们。快也好,慢也罢,我们应该尽量调整自己的行为,多和孩子沟通交流。沟通好了,才能更多地解决问题。

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家长要有耐心、充满信心,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