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軍,指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結束以後,由紅四方面軍(含紅30軍、紅9軍、紅5軍)主力6千人、刀棍隊7千人左右、非戰鬥人員9千人(佔當時紅軍總數40%以上),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並得到了共產國際與斯大林的同意,西渡黃河作戰(主要目的是執行所謂“寧夏戰役”計劃,即控制陝甘寧同河西走廊連接蘇聯的陸上生命線,打通蘇聯軍援的西北通道,並策應河東紅軍和友軍的戰略行動),史稱“西路軍”,領導機關稱“西路軍軍政委員會”。

在河西走廊一帶,西路軍孤軍深入,英勇殺敵4個多月,經過乾柴窪、古浪、永昌、高臺、倪家營子、三道流溝等數場血戰,殲敵2萬餘人。

由於不熟悉當地情況,對敵人力量估計不足,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窮兇極惡的草寇,敵衆我寡,兵力懸殊,又沒有後援,遭到盤踞西北軍閥勢力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馬步青、馬步鑾、馬元海等“馬家軍”騎兵18萬之巨的殘酷鎮壓攻擊。

最後於1937年3月彈盡糧絕,慘遭失敗,伏屍盈雪,幾乎全軍覆沒,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悲壯的篇章。將士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氣壯山河,可歌可泣。

在倪家營子鄉的汪家墩村,至今還保存着一個巨大的土墩。這是汪家墩村名字的由來,也是當年西路軍將士和“馬家軍”激戰的堡壘。雖然經歷了七十多年的風雨侵襲,但墩外牆上的彈孔依然清晰可見。

汪家墩碉堡它從外形上看像是一座土碉堡,但是在解放之前它是我們河西走廊有錢人家的一種民宅,它是當地汪姓村民爲抵禦強盜而修建的。且易守難攻,因此被紅軍作爲前沿陣地,有30軍88師3營教導員周純麟帶九連防守,經過一晝夜的激戰以後,消滅了敵人有五六百人之多。

雖然有巨大的土墩防禦,並且“馬家軍”最終也沒能在這裏得手,但扼守在這裏的九連一百多官兵,最後也只剩下了九個人。這場惡戰在汪家墩村人的心裏是一段永遠也忘不掉的記憶。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爲無法厚葬西路軍將士而揹負着沉重心事的倪家營子人,終於等到了告慰英烈們的機會。在財政支出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當地羣衆就自發來到當年的各個戰場,爲烈士們清理遺骨。

最終倪家營子鄉爲清理出的一千多具西路軍將士的遺骨,在汪家墩村建造了一個安息之地。

西路軍21800餘名將士中,力戰犧牲的超過了一半,被俘的有6000餘人。除了被馬家軍殘忍殺害的外,日後國共合作期間被陸續營救,加上流落民間通過各種途徑返回陝北的共約6000餘人。西路軍苦戰4個多月,以巨大的犧牲支援了河東紅軍的行動,功不可沒。

然而因爲政治上的原因,西路軍的歷史在很長時期內被說成是執行了張國燾的逃跑主義路線,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很多老戰士都是帶着遺恨離開人世的。

那麼,馬家軍最後的結局是如何呢?

1949年,第一野戰軍以傷亡8700餘人的代價,殲滅敵人2.7萬餘人,消滅了馬步芳集團的主力,彭德懷又乘勝追擊,直逼青海西寧城下,馬家軍苦心經營幾十年的西寧城內官兵頓時作鳥獸散,西寧城霎時間成爲一座空城。

馬步芳先其進入新疆的騎5軍,也在9月下旬參與了陶峙嶽、包爾漢的起義。軍長馬呈祥因不願參加起義,被“禮送”出境。至此,馬步芳家族擁有的武裝力量全部瓦解。

9月9日,楊得志第19兵團兵分三路,揮師寧夏,馬鴻逵父子逃走後,寧夏兵團鬥志全無,士兵成批逃亡,軍官們向我軍發出求和電報,馬鴻逵苦心孤詣經營數十年的老巢土崩瓦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