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政府军面对起义部队节节败退,只能向宗主国清朝求援。随后不久,日本也趁机派兵入侵朝鲜,攻入平壤后,扶持起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为了这场战争,日本上下蓄谋已久,清朝方面起初只考虑到镇压朝鲜农民起义,并未想过与日本交战,因此面对日本蓄意挑起的战争,清朝只能仓皇应战。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袭击清朝海军舰船,“中日甲午战争”正式打响。

战争爆发后,北洋舰队一边为朝鲜战区运送士兵,一边设法切断日本的海军补给线。然而这支被清政府重金打造的“亚洲第一舰队”,最后居然在“家门口”被日军打败。全国上下对此气愤不已,纷纷声讨北洋误国,官兵只会使烟枪,不会用火枪,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2014年的夏天,一支水下考古队在辽宁省大连市附近的海域,发现一艘铁质沉船。虽然考古队员携带有最新的科技设备,沉船深度也仅有10米,然而依旧无法在海水中看清楚沉船的详细面貌,水下考古工作非常艰难。

无奈之下,考古队只能向国家文物局水下保护中心和辽宁省考古研究所求助。对于大连的水下考古工作,接到求助的部门都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相关专家商讨考古方案,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2018年,多个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携带大量精密设备来到大连沉船处,再次对海底沉船展开水下考古工作。据参与水下考古工作的领队口述,当考古队达到地方后,立即制定了勘探方案,将水下发掘分为两步。

在第一阶段,考古队需要下水确认沉船的大概位置,掌握坐标、深度等数据,并且要了解清楚水下的大概地理环境,再用仪器探测水下洋流。数据采集完成之后,考古队员再结合掌握的史料对沉船的情况做模拟。完成第一阶段后,考古队掌握了沉船的具体位置,推测该沉船即为“经远舰”,同时找到了经远舰标志性的环形防护装甲带——“铁甲堡”。通过船体的形状和倾斜角度,考古队确认经远舰是倒扣沉入海底的。

摸清经远舰的沉没情况后,考古工作的第二阶段正式开始。考古队员携带设备,潜入水下对船体进行细致的清理工作,将沉船的真实面貌展现出来。经过不断的清理,船体上露出“经远”两个大字,虽受海水浸泡腐蚀上百年,但是“经远”两个大字的轮廓依然明显,而这两个字的发现也证实了考古队之前的推测,这艘船确实是甲午海战中沉没的“经远舰”。随着水下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工作人员进入经远舰的内部船舱,发现了大量武器弹药,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毛瑟步枪和速射炮,以及配套的子弹和炮弹,这证明当时北洋舰队的军备采购大致正常,并不存在被挪用的情况。

进入官兵生活的舱室,工作人员发现了很多生活用品,比如麻将、马扎、油灯、木盆等,其中还有一个保存完好的水烟袋。水烟袋是北洋舰队官兵的消遣之物,也是很正常的随身物品,官兵在茫茫大海上,就靠它保持精神。此后,工作人员在船舱内陆续发现了大量的水烟袋,数量超过100个。然而将经远舰搜寻完毕,也没有发现一个大烟枪和一块鸦片,这说明当时北洋水师的官兵纪律严明,即使有人受不了海军生活,最多也就是吸几口水烟袋,鸦片则是完全禁止的。

大连海域的考古研究表明,一些史料中记载北洋舰队官兵普遍抽大烟是错误的,经远舰的一切足以证明官兵的清白,专家也感叹一百余年来都错怪了北洋水师。虽然“中日甲午战争”以失败告终,但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与统治阶级的腐朽落后和上层的政治斗争有关,并非是北洋官兵懦弱怯战。在那场战争中,北洋舰队很多舰船都战斗到最后一刻,管带们都以身殉国,无愧于国家和民族,就连日本官兵对此也十分敬佩。因此,我们对于北洋舰队应该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洗刷其长达百年的冤屈。
参考文献:
《经远舰水下考古发掘报告》《清日战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