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書中塑造了很多經典人物,其中不乏精彩的“母親”形象。

  有性格迥異的單親媽媽,也有不是母親勝似母親的師傅師母;

  有的媽媽對孩子不管不問,也有的媽媽把孩子寵上天。

  可以看到,不同的母親、不同的教養方式,造就了子女截然不同的人格特質,繼而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值得深思。

  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把父母教養歸納爲兩個維度:一是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態度,二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控制程度,並據此分爲四種教養方式,分別是“專斷型”、“忽視型”、“放縱型”、“權威型”。

  下面,我們將結合金庸作品中的母親形象和生活案例,來分析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影響及現實思考。

  一、專斷型教養方式

  代表人物:滅絕師太

  人生格言:墨鏡高冷一戴,貧尼誰都不愛。

  教育關鍵詞:專制

  徒兒:周芷若——乖女孩的觸底反彈

  滅絕師太。單單是名字,就有種寸草不生之感。

  滅絕師太是周芷若的精神母親,也是典型的專制家長。

  威嚴凌厲、說一不二;下手冷酷、毫不留情。

  紀曉芙是她愛徒,只因偷偷談戀愛、又不願出賣戀人,滅絕師太毫不手軟,一掌把她拍死。

  丁敏君拍馬屁拍到馬腿上,師太一耳光打得她臉頰紅腫。

  對周芷若也是如此,動不動就刷地一劍刺到胸前:“你敢欺師滅祖?”“倘若我功力尚在,一掌便劈死了你。”嚇得周芷若一楞一哆嗦。

  滅絕師太臨死前讓周芷若發下毒誓,周芷若不敢不從,內心卻萬念俱灰、生無可戀。

  在專斷型父母的眼裏,自己就是絕對權威,說一不二。

  他們對孩子要求和期待很高,甚至不近情理,孩子必須絕對服從。否則便會表示憤怒,甚至嚴厲懲罰。

  也許滅絕女士覺得自己也很無奈啊,峨眉公司急需壯大,幾個徒兒卻不思進取,淨和魔教壞小子不清不楚,真是恨鐵不成鋼。

  專斷型教養下的孩子小時候通常很乖,是聽話的好孩子。

  但這種“乖”,是自我被嚴重束縛、個性無法舒展的乖,“乖”的同時,容易伴有焦慮、退縮、不快樂。

  長大後孝順、能幹,但幸福感低,部分孩子青春期嚴重叛逆、成年後只想離父母越遠越好。

  就像周芷若,在師太死後性格鉅變、迅速“黑化”,從一個乖女孩差點成爲女魔頭。是情勢所逼,又何嘗不是被壓抑的那部分能量的反彈呢。

  北大留美碩士王猛,曾寫下15000字長信控訴父母的“掌控”,從小到大自己連穿什麼衣服都沒有選擇權,以至於他長大後長達12年不願回家,甚至拉黑了父母所有聯繫方式。

  鋼琴家朗朗也有個非常嚴厲的父親。

  父親對音樂異常執着,從小就嚴格督促朗朗學琴,後來甚至辭去工作,賭上一家人的生活與未來,帶着年僅8歲的朗朗北漂學琴。他說:

  “你要像活不過明天那樣練琴……你是第一名,永遠會是第一名。”

  有次朗朗參加學校活動耽誤了回家練琴的時間,僅僅是晚了一個半小時,卻被父親誤認爲偷懶。父親瘋狂吼他,認爲他毀了全家的生活,甚至拿着一瓶抗生素逼他喫下,還讓他從11樓跳下去。

  郎朗終於爆發,在痛苦中用拳頭瘋狂捶牆,恨不能把手砸成肉泥。此後整整3個月的時間,碰都不肯碰一下鋼琴,每夜都哭着入睡。

  當然,後來的朗朗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但有多少孩子,卻因爲這種嚴厲專制的教育而厭學、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甚至真的從樓上縱身一跳。

  又有多少孩子,儘管長大後事業有成,但內心深處一直不快樂、沒有安全感,對自己永遠不滿意。

  這不禁讓人深思:

  難道所謂優秀與成功,一定要犧牲成長中的快樂爲代價嗎?

  難道孩子不是活生生的人,只能做服從父母的機器嗎?

  父母都說“是爲孩子好”,可孩子自己“想要的好”,又是什麼呢?

  二、忽視型教養方式

  代表人物:阮星竹

  人生格言:戀愛大過天,孩子放一邊

  教育關鍵詞:忽視

  子女:

  阿朱——溫柔女孩心中有個“黑洞”

  阿紫——叛逆少女喜歡“惡趣味”

  作爲段正淳的“後宮團”成員之一,阮星竹也是一朵奇葩。

  愛上段正淳並未婚先孕,生下大女兒阿朱,送人;又生下小女兒阿紫,還是送人。

  後來阿朱死了,她也很傷心,但是哭了一鼻子之後,轉臉又和情敵們勾心鬥角去了。

  攤上這樣一個花心的爹和不靠譜的媽,阿朱阿紫兩姐妹就像兩朵蒲公英,飄飄蕩蕩,沒有根。

  阿朱還算幸運,後來被收留到江南慕容家,待遇還不錯,處事風格表面看來似乎也精靈活潑,但是一遇到實質性問題,性格底色就顯露無疑。

  比如和喬峯相處,她始終帶着仰視的目光,不敢和他平等相處。

  喬峯誤以爲段正淳是殺父仇人,阿朱左右爲難,不是設法周旋,也不是試圖求證澄清,而是本能地想着自我犧牲,替父親去死。

  因爲從內心深處,她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不相信自己值得幸福。

  而阿紫和她是同一問題的正反面,阿朱是A,阿紫就是-A。

  阿紫冷酷中帶着三分邪氣,喜歡你我就打殘你,打殘了我養你一輩子;不喜歡你我就折磨你,看你被虐我快樂無比。

  很難信任任何人,像個刺蝟逮誰扎誰;但是一旦認定某個人,就會死心塌地、不管不顧。

  最後她把眼睛還給遊坦之,卻抱着死去的蕭大哥對着山谷縱身一跳,慘烈而讓人動容。

  “忽視型”父母,對孩子既缺少愛的情感和積極反應,又缺少行爲方面的要求和控制。對孩子很少陪伴和關心,忽視,甚至冷漠、厭煩。

  他們一般只對孩子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質,而很少提供精神支持,尤其是那些耗費時間和精力的長期目標,如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恰當的社會性行爲等,都很少去完成。

  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具有較強攻擊性,容易出現不良行爲問題,長大後影響親密關係,環境適應力較差。這在重男輕女家庭的女孩、長期被忽視的留守兒童身上,屢見不鮮。

  三、放縱型教養方式

  代表人物:中年黃蓉

  人生格言:孩子就是用來寵的。我女兒不就是卸你一條胳膊嗎,我不但不打110,還會助她逃走。

  教育關鍵詞:溺愛

  孩子:郭芙——“投胎小能手”的煩惱你不懂

  這一欄,我們的黃蓉女士光榮上榜。

  少女黃蓉聰慧美麗,結婚生女後卻似乎不那麼可愛了,其中最讓人詬病的,就是她對大女兒郭芙的教育問題。

  黃蓉對郭芙寵溺到什麼程度?

  異常憐惜,事事縱恣,以至於郭芙從小就是“桃花島一霸”。

  有時郭靖想管教幾句,黃蓉卻總是護着,結果每管教一次,郭芙更放肆一次。

  長大了更加任性嬌縱,能力平平卻做事莽撞,害得一幫人跟着給她擦屁股;

  一言不合就砍楊過胳膊,砍完了還一臉無辜:我不過是砍了你一條胳膊,可我的劍也被你弄斷了啊,爸媽也責罵我了啊,還要我怎麼樣。

  便是砍了楊過胳膊,黃蓉也沒怎麼教訓女兒,而是設法制止住暴躁的郭靖,助郭芙出城搬救兵。

  講真,以郭芙這種性格,如果不是爹媽罩着、軟蝟甲護着,早死八百回了。

  一向聰明的黃蓉爲何在郭芙教育問題上如此糊塗?

  因爲她自己一生下來就沒了媽,父親又性情古怪,一個人在寂寞中長大。

  所以當她生下郭芙,這是她的骨肉,是她和知心伴侶的愛情結晶,是她滿懷期待與喜悅的第一個孩子,真正是一腔母愛無處安放。

  對孩子的過度溺愛或嚴苛,其實是在彌補未被滿足的自己啊。

  郭芙自己作爲一個“投胎小能手”,外表蠻橫,其實內心虛弱。她很清楚,那些光環都來自強大的家族,自己本人並無過人之處,所以楊過的不屑纔會輕易讓她惱羞成怒。

  放縱型教養方式的特點是寵愛有餘、管教不足,甚至一味遷就縱容。看似“愛”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放棄身爲父母的責任。

  這類父母對孩子往往過度積極肯定,服從、滿足孩子所有要求,很少對孩子提出要求,對孩子違反規則的行爲也選擇忽視或接受。

  這樣的孩子安全感充足,但往往任性、自我中心,依賴性強、沒有毅力與恆心。長大後要麼成爲驕縱的“小霸王”,要麼成爲長不大的“巨嬰”。

  曾有一個新聞,一位48歲的海歸博士,宅家7年不肯去找工作,靠82歲老母親每月3500的養老金生活。對了,老母親有尿毒症,還要每週3次坐公交去透析。

  對此,老母親無奈又懊悔:“我教育不對,樣樣包辦,他從小樣樣現成的,依賴慣了……”兒子也把自己的種種不順歸咎在老媽身上,說是老媽的溺愛毀了他前途。

  可悲啊。

  四、權威型教養方式

  代表人物:李萍

  人生格言:爲人靠譜三觀正,做事低調一身技能,沒錯,我就是郭大俠的親媽

  教育關鍵詞:有愛有原則有底線

  孩子:郭靖——人見人愛好青年

  到了這裏,我們要隆重表揚郭靖同學的母親,李萍女士。

  李萍是金庸筆下優秀母親形象之一,質樸、強韌,活得坦蕩而磊落,值得敬重。

  她對孩子既有本能的愛,疼他、愛他,給他遮風擋雨;

  又鍛鍊他、教育他,讓他擁有健全的人格、善良的個性,擁有做事的底線。

  李萍也特別尊重兒子。

  李萍本能地覺得華箏是個好媳婦,但郭靖卻愛上了黃蓉。李萍也並沒有覺得兒子不聽話,反而在聽了郭靖的訴說後,特別理解他的心情,真誠地說:蓉兒真是個好姑娘。

  這樣長大的郭靖,有愛滋養,安全感強,是非分明、做事有原則。

  所以你看,郭靖雖然很笨,動不動練鞭子打到自己的頭,把江南七怪幾個師父氣得沒脾氣,幾次想都放棄他。但,郭靖何曾真正自卑過、怕過?沒有。

  真誠待人,努力上進,不忘家國,最終成爲一代大俠。

  權威型教養,是一種理性且民主的教養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權威,但這種權威來自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與尊重,來自他們與孩子的情感呼應。

  他們通常在感情方面以積極肯定的態度對待孩子,既有愛和關心,也有尊重和支持。同時,會給孩子提出合理要求、設立適當目標,並對孩子的行爲進行適當的限制。

  既有溫暖接納,又有合理控制。

  這種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有很多積極的影響。孩子自信而獨立,自制力強,善於解決問題,喜歡與人交往,對人友好,適應能力佳。長大後能力強、幸福感高。

  此處李萍應該有掌聲。

  五、後記

  以上可以看出,“權威型教養方式”是較爲理想、並受專家們認可的一種,我們可以儘可能地朝這個方向靠攏。

  但是身爲父母,因爲種種原因也會有自身的侷限性,有時明明愛孩子,卻不知爲何,走到了孩子的對立面。

  而不同的教養方式背後,常常是父母情緒情感在孩子身上的投射。

  比如對孩子的過度溺愛或嚴苛,其實是在彌補未被滿足的自己。

  “專斷”,本質是家長的焦慮和不完全感,所以事事控制;

  “溺愛”,溺的是孩子,也是曾經缺愛的自己;或者滿足了自己作爲“好媽媽”的情緒價值。

  “忽視”,背後則往往隱含着父母的某種遺憾或不甘。

  以下,和媽媽們共勉:

  1、我們首先是自己,其次纔是一個母親

  爲孩子付出的同時,自己也要獲得愛的滋養。

  有時我們情緒暴躁,因爲一點小事對孩子大發雷霆,其實只是因爲生活太繁瑣,而自己又太累了,一時收不住情緒。

  媽媽們也需要家人的關愛,繁瑣的家務需要有人分擔。自己身心舒展,纔有可能更好地去愛孩子。

  孩子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還應該有自己的個人空間。

  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不會一直需要媽。

  事業、愛好、豐富的精神世界,總得有點什麼。

  自己的人生,儘可能的自己去實現。

  及時察覺與自省,嘗試着區分,哪些是屬於孩子的需求,哪些是自己的需求。

  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缺憾,通過孩子得到替代性的滿足。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

  如果還有未競的夢、想見的人、想做的事,那就盡力去做、去實現吧。

  當我們自己活得飽滿充盈、意氣風發,對孩子就是很好的榜樣。

  2、爲人父母,意味着愛和責任

  我一直覺得,生孩子是件很慎重的事。如果沒有做好準備,那就不要生,生而不養,對孩子是不公平的。

  父母之愛子,必爲之計深遠。

  愛和關注的同時,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會適應性、獨立的生活能力。

  健康的愛,一定是有原則的。

  3、母愛,也需要學習和成長

  做媽媽並非無師自通,做母親也需要學習,母愛也需要成長。

  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教育知識、溝通方法。

  瞭解並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及時調整和改進,一定能在實踐中逐漸找到合適的路。

  作者介紹:洛紅塵:多平臺原創作者,主要分享情感、故事、心理學等內容。

  微博:@洛紅塵119

  END

  ∞文章來源:洛紅塵∞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