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就知道工會了,因爲父親是某軍工企業的基層工會主席,那時的工會組織爲職工分秋菜、分住房、買煤炭等等,就像職工的大管家。通過參加工會組織的一系列幫扶救助活動,使我從初次接觸工會業務的點滴認知,到主動想辦法用足政策爲職工羣衆維權服務,對工會竭誠服務職工羣衆的職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中也真切感受到工會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有人分享了自己在經歷困難和變故時,工會組織給予的關懷和幫助;有人分享了自己成爲一名工會幹部後,用心服務職工,在工會組織中得到鍛鍊和成長;也有人分享了自己曾經與工會組織的交集,至今念念不忘……

讓我們一起看一下吧。

“我感受到了孃家人無微不至的關心”


▲珍藏的工會會員證(作者供圖)

2004年初冬的一個週末,我在路上騎自行車時,被一輛摩托車帶倒在地,左小腿不能站立,到醫院拍片發現脛骨已經骨折。工會的同志聞訊後,帶着200元慰問金第一時間趕到醫院,安慰我安心養傷。得知我愛人在另外一個單位上長白班、日間照顧我有困難時,工會同志主動找到我愛人單位工會進行溝通,協商辦理了一週“帶薪護理假”,解決了我們的後顧之憂。我和妻子連聲致謝,工會同志說:“職工生病住院必訪、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實際困難,這都是我們的工作。工會已經給每個職工買了意外傷害保險,等你出院後還能報銷一部分費用。”

“我主動想辦法用足政策爲職工服務”

2012年從部隊轉業到哈爾濱市總工會,時光荏苒,轉眼已在工會保障戰線上奮鬥了8個春秋。通過參加工會組織的一系列幫扶救助活動,使我從初次接觸工會業務的點滴認知,到主動想辦法用足政策爲職工羣衆維權服務,對工會竭誠服務職工羣衆的職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中也真切感受到工會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參與其中累並快樂着。疫情期間,哈爾濱160名勇士出征湖北抗疫一線。在勇士出征的30多個日日夜夜裏,各級工會組織充分考慮家屬生活需求,全方位加強服務保障,讓援鄂醫護人員家屬真切感受到了“孃家人”的溫暖。

“工會陪父親走完了最後一程”

2004年的夏天,我還在一個公路建設工地,突然接到父親突發腦溢血病逝的消息,我連夜請假帶着老婆和弟弟趕回鄉下老家,操辦父親的後事。最令我感動不已的是——父親靈柩要出殯的頭天下午,父親生前所在單位竹山縣公路段工會主席一行3人,冒雨輾轉近20公里的泥土路,來爲父親治喪並敬獻了花圈,陪伴父親走完最後一程。他們是代表父親所在單位工會組織,一方面是對逝世工會會員進行悼念,另一方面是對會員家屬進行慰問,並落實母親今後的撫卹金政策。再後來,我從一名工會會員慢慢成長爲一名工會幹部,每遇到關乎基層職工切身利益和熱點難點的問題,我都會慎終如始、認真對待,盡最大努力去想辦法,讓職工滿心滿意。

“我對領導說,還是我上去吧”

2013年8月17日下午,工地上一個上訪的人爬上了30多米高的塔吊,並打起了要求上訪的條幅。工地施工負責人急忙報了警。當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工會組織穩定社會、化解矛盾的責任,作爲街道總工會的一名工作人員,應該衝鋒在前。我對領導說:“還是我上去吧!”我用多年工會工作歷練出來的交流溝通能力,堅守原則,設身處地,以情感人,讓他尊重生命,珍惜家庭,不要把痛苦留給親人,放棄衝動愚蠢的做法……最後,我們一起下來了。

“感謝工會的‘留守兒童俱樂部’”

由於我和丈夫經常在外地工作,孩子便成了一名留守兒童。後來,農場工會有了“留守兒童俱樂部”,我就給孩子報了名。俱樂部給孩子們舉辦了很多有益身心的活動,還開闢“親情熱線”促進親子溝通,也爲家長開通了微信羣,現場直播孩子們的生活學習情況,分享孩子們成長的快樂。感謝工會,減輕了我們的後顧之憂!

“工會歷練了我,培養了我”

1987年3月份,一紙調令把我從煤礦井下調到機關。我從一個掘進工成了礦工會的宣傳幹事。記得報到那天工會主席找我談話,問我的理想和愛好。我說我的理想是當一名圖書管理員。工會主席說:你的理想實現了。礦工會4年,我如飢似渴,幾乎翻閱了圖書館所有的書。由於工作突出,1991年被選撥調入礦務局工會工作,次年主辦主編礦區唯一的綜合性雜誌《職工天地》。局工會工作8年,爾後調老幹部處、機關黨委工作。2015年底,由於機構改革,我又回到集團工會。2019年5月離崗。從1980年底參加工作至今,工作40餘年,我和工會結下了不解之緣,是工會歷練了我,培養了我,成就了我。

“我和父親都熱愛工會組織”

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就知道工會了,因爲父親是某軍工企業的基層工會主席,那時的工會組織爲職工分秋菜、分住房、買煤炭等等,就像職工的大管家。1989年,我畢業進入工廠後就加入了工會。如今,作爲企業基層黨務工作者的我更是與工會組織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多次被企業工會授予支持工會工作最佳領導者、工會工作積極分子標兵。我和父親都熱愛工會組織,我們都是普通的工會會員,我們都在工會組織中不斷成長。

“工會讓我真正感受到了如家般的溫暖”

剛參加工作沒多久,我就領到了一個紅色的小本——中華全國總工會會員證。記得有一次,我得了重感冒,一個人在宿舍休息養病,項目工會主席得知我生病後,買了牛奶和水果來看我,噓寒問暖體貼備至……項目工會第一次讓我真正感受到了如家般的溫暖。若干年後,回憶起這一幕,內心仍對工會充滿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回首創作之路,我從內心感謝工會”

當年,我所在的企業,地處偏僻,職工業餘文化生活十分枯燥,連讀書看報的地方都沒有。後來,工會在全廠各基層單位建立了60多個圖書閱覽室,在文化娛樂中心建立了一個綜合性的圖書借閱館和報刊閱覽室,豐富了職工的業餘文化生活。當年,我正處在癡情業餘文學時期,每天晚上都按時到閱覽室“淘金”。年復一年,對我的文學創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回首創作之路,我從內心感謝工會。

“有了工會,在外地多了一份溫暖”

順豐快遞小哥一名,2015年入職順豐後也加入了工會,從工會領取了不少福利。去年的中秋節,工會主席帶領工會幹事來到我們虎坊路點部和我們一起過中秋,有了工會的關心,在外地多了一份溫暖。

“我對曾經的工會工作一直情有獨鍾”

1992年,我在一鎮辦廠任工會主席。後來調入縣城的一家企業任工會組織幹事。儘管擔任工會幹部前後不到10年,但我對曾經的工會工作一直情有獨鍾。對於一線工人的要求和建議,我除了向單位領導報告外,還經常寫給工會報刊;多次參與縣工會系統組織的職工維權活動;經常深入車間,傾聽一線工人的建議……總之,年輕時候的我對工會工作真是滿腔熱情。後來企業改制,我們工會人員都被轉崗,我也離開了心愛的工會工作,即使這樣,我對各級工會的動態關注絲毫未減。

“從事工會工作是冥冥中的緣分”

2009年春天,我從某中學調到區教育局從事文祕工作,結識了局工會主席,有緣看到了《遼寧職工報》,成爲遼職報的一位忠實讀者。2009年年末,我填寫了一闋長調詞投往遼職報。卻出乎意料地收到了樣報和稿費,並被評爲當期副刊的“筆王”。是遼職報激發和培植了我的文學夢,從此我與工會報刊結下了情緣。現在的我在一所學校任工會主席,從事工會工作。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的緣分吧。

“工會幫我追回打工欠款”

我是團場一名職工。去年,我給一個老闆打工,到了年底工程完工後,老闆卻說沒有錢,剩餘工錢結算不了,要了幾次都無功而返,我知道老闆是在耍無賴。後來我就找到團場工會,想請工會幫助我把工錢要回來。工會知道情況後,叫我耐心等待。一個月後,我接到工會的電話,讓我到工會辦公室領工錢。我高興萬分地來到工會,工會幹部把錢如數歸還給了我。後來我知道,工會幹部們聯繫到團場司法所幹警,兩個部門聯合一起援助我追討欠款。真誠致謝工會組織,真是我的“孃家人”!

“我記住了工會對職工的情誼”

1997年元月份,正在休班的我,接到一口井發生井噴要進行搶井噴的命令,立即換上工衣和大家一起去搶井噴。井場附近是一個結冰的水池,我和工友抬着沉重的搶噴工具在冰面上行走,由於工具重、人員多,冰面突出塌陷,走在最前面的我第一個掉進了冰水裏,這時搶噴工具的一角正好砸到了後腰上,我強忍着疼痛從刺骨的冰水裏爬了出來,之後被緊急送往醫院。工會得知我受傷後,第一時間到醫院看望我並鼓勵我早日康復身體……從那時起,我記住了工會對職工的情誼!

“在平凡的崗位踐行初心”

2015年,我還屬於青藏集團公司一名普通的發電車乘務員。一名車輛乘務員70歲的老父親遛彎回家後突發腦溢血不幸離世,但作爲家中獨子的他還在千里之外的K1060次列車上值乘,接車間通知,工會主席帶着我第一時間趕往其家中處理後事,家中只有年邁母親哭泣的聲音,家裏亂作一團,殯儀館、搭建靈棚、花圈、食材等一律沒有着落……2017年,我自己成爲一名基層工會幹事,一直做着別人眼中不起眼的瑣事、碎事,在平凡的崗位上踐行着一個普通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互助金解決了職工的燃眉之急”

我曾當過十年的班組工會組長,那時工會活動很多,大家參與很踊躍。譬如“雙增雙節”活動、技術練兵和互保互助活動。我每個月按時收繳會費和互助金,賬目清晰,有好幾次職工家裏遇到急事,都得益於班組互助金解決了燃眉之急。

看完這些故事,有沒有被工會組織溫暖到?

每個人與工會的故事都構成了這個龐大羣團組織的生動細節,歡迎你說出自己與工會的故事。

來源:原創 本刊編輯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