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雲龍侃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曾爲大家介紹了美國建國之前發生的一次印第安人戰爭,講到英國人憑藉妥協的政策平息了印第安人的反抗,也提到了殖民地人民對英國政府政策的不滿,但並沒詳細介紹殖民地與宗主國——英國之間的矛盾,所以今天的這篇文章,小編就來講講北美洲殖民地與母國(英國)之間存在的重重矛盾和美國大革命爆發的重要原因。
藍色部分爲大英帝國的地盤
矛盾前因
要想了解北美洲東部殖民地與宗主國英國之間的矛盾,就要從七年戰爭講起,因爲這場戰爭是美利堅民族和母國英國關係的轉折點。
在這場影響深遠的戰爭中,英國和法國互爲敵手,在世界各地爆發了激烈戰鬥,而兩國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同樣沒能免俗,也爆發了戰爭,這場發生於北美洲各國殖民地之間的戰爭,後來被稱爲“法國-印第安人戰爭”(French and Indian War)或是“七年戰爭北美戰場”。
ps:法國-印第安人戰爭聽起來似乎是法國人和印第安人開戰,但其實不是,而是法國人和印第安人結盟,共同對抗英國人和英國的印第安人盟友。
在十八世紀前葉,北美洲爲西班牙、法國和英國佔領,這三者各自都擁有自己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其中西班牙控制着北美洲南部的墨西哥、佛羅里達等地,法國控制着北美洲的北部和中部地區,而英國則佔領北美洲的東部沿海地區。
雖然北美洲很廣闊,但是這三個歐洲帝國卻無法在這片大陸上和平共處,因爲他們總是對不屬於自己的領土和財富宣稱權力,因此三者發生了很多矛盾。
法國-印第安人戰爭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爆發的,英國和法國都對五大湖區、俄亥俄河、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土地宣稱主權,並且雙方還在毛皮貿易上不斷起矛盾,這些因素就是七年戰爭的導火索。
戰爭爆發
點燃戰爭火藥桶的火星則是法國在當時屬於弗吉尼亞州領土的俄亥俄谷地建立了堡壘,但英國人宣稱這是英國的領地,並於1754年派遣一支小部隊前去跟法國人交涉,讓他們放棄城堡並離開當地,但法國人回絕了英國人的提議,並宣稱當地的主權爲法國所有,因此雙方爆發了小規模戰鬥,徹底點燃了戰爭火藥桶。
ps:這支小部隊中就有美國後來的國父——喬治·華盛頓,時任少校。
在這場戰爭中(1754年~1763年),英國殖民地的居民爲應對法國人,及其印第安人盟友的進攻,而與宗主國英國並肩作戰,以往各個互相獨立的殖民地和宗主國一起衆志成城,情比金堅,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與法國人開戰。
在七年戰爭中,英國政府爲了調動殖民地居民參與戰爭的積極性,還特地向殖民地居民許諾在戰爭中奪取的新土地將作爲參戰者的獎賞,因而很多殖民地居民爲了獲得新土地都參加了戰爭。
其實很多英國殖民地居民就出生在美洲殖民地上,可能一生都沒有到過英國本土,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爲自己的家鄉和新土地而努力,很多人都參加了民兵隊伍。
民兵雕像
在戰爭早期,法國人佔了上風,擁有的印第安人盟友也多,這是因爲法國人對殖民北美洲不感興趣,只關心毛皮生意,所以他們對印第安人的土地佔領的並不多,當地的法國人也少,因此法印雙方的矛盾較小。而英國人則對可耕種的土地抱有極大的慾望,所以英國殖民者不斷的佔領原屬於印第安人的土地,因此英印雙方的矛盾很激烈。
而在戰爭後期,實力強勁的英國人則佔了上風,並最終贏得了勝利,這是因爲戰爭雙方在北美洲的實力強弱導致的,因爲法國人雖然很能打,但是生活在北美洲的法國殖民者才只有五六萬人而已,而英國人在北美洲的殖民地中則生活着一百五十多萬人,勢力極其強大,所以法國人雖然獲得了幾場勝利,但最終被財大氣粗的英國人拖垮。
ps:法國的新法蘭西殖民地在戰爭初期,其16歲到60歲的成年男子經過短暫訓練後就加入了民團,全部開赴戰場,而在戰爭後期,法國殖民地甚至把徵兵的條件放寬到13到80歲!根據粗略統計當時大約有全殖民地四分之一的人口上前線參戰。
英國和法國的魁北克之戰
英國和法國在1763年2月10日締結了《巴黎條約》,法國人被迫將加拿大殖民地丟給了英國人,而爲了阻擋英國人向更西部遠征,法國乾脆把自己控制下的所有土地都給了西班牙,從此北美大陸東海岸一直到密西西比河的大片土地都歸英國所有,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則歸西班牙了,這確認了英國在北美東半部的控制地位。
紅色爲七年戰爭前夕英國的殖民地,粉絲色則爲戰爭結束後新兼併的土地
英國政府的出爾反爾
七年戰爭結束後,殖民地居民急切的想找英國政府兌現戰爭之前的許諾,即分發原屬於法國人的土地給殖民地居民,而英國也確實以極快的速度佔領了法國的城堡和法國勢力範圍內的土地,但還未等英國政府分發土地,英國人對土地的掠取就激起了土地原主人——印第安人的反抗,並引發了聲勢浩大的印第安人大起義(龐蒂亞克起義)。
剛剛挺過傷筋動骨的七年戰爭,英國無力再戰,爲了能儘快平息印第安人的起義,並結束痛苦的治安戰,英國政府不得不於1763年的10月份頒佈《1763年宣言》(Proclamationof 1763),又稱《英王詔諭》。
而這份宣言最終將成爲殖民地居民爆發獨立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爲這份宣言代表了英國政府的食言!
要知道殖民者從歐洲千里迢迢前往新大陸就是爲了獲得新土地和新家園,而這項法令卻徹底擊碎了殖民地居民獲得新土地的夢想!
與印第安人交易土地的白人殖民者
英國政府宣佈從此以後殖民地不準向阿巴拉契山脈以西地區的擴張,不再允許私人購買印第安人的土地,殖民者也不得在五大湖區周圍及阿拉巴契亞山脈和密西西比河之間定居,那些已經在這些地區殖民的殖民者,則要放棄在這些土地上的定居點。
左側藍色實線爲殖民地邊界線
並且英國政府認爲殖民地向內陸地區擴張,勢必會引發當地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反抗,以及無盡的治安戰,而殖民地不向西擴張,則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印第安人對殖民者的反感和牴觸心理,讓商人得以和印第安人開展獲利豐厚的毛皮交易來補充國庫。對此,我們能從當時英國議會議員的信件中看出英國政府的這些傾向:
英國議會
“毛皮交易能否擴大完全取決於印第安人能否不受打攪地佔有他們的捕獵場,而所有的殖民活動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它必將給這項事業帶來損害,我們應該讓野蠻人安穩地享有他們的蠻荒之地,如果他們被趕出森林,那利潤豐厚地毛皮交易也會隨之衰落。”
利潤豐厚的毛皮貿易需要印第安人的幫助
但英國政府採取的這種羈縻政策在殖民地居民看來卻是妥協行爲,這招致北美洲殖民地的定居者和土地投機者對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這些做夢都想獲得更多土地的殖民者對自己不能獲得阿拉巴契亞山脈以西的土地感到憤怒,覺得自己的訴求和利益被忽視了,認爲自己曾在法國-印第安人戰爭中流過的血和汗都白費了。
殖民者來到美洲就是爲了獲得財富和土地
殖民地的定居者原本還認爲趕走法國人後,法國人的地盤就一定歸自己所有了,結果卻發現自己累死累活的打敗法國人後,根本沒有獲得任何收益!英國人替代了法國人曾經扮演的阻礙角色。
ps:殖民地居民對土地的慾望,是英國政府所不能阻擋的!爲了得到土地,殖民地居民和財力雄厚的士紳纔不管違不違法呢!紛紛偷偷地想辦法獲得新土地,所以英國政府的這些嚴格限制並沒有取得好結果。
英國人與印第安人交涉領土問題
英國壓迫殖民地居民
而且英國政府爲了防止印第安人再次掀起新一輪戰爭,還特意下令讓英國軍隊取代殖民地政府對印第安人的管轄權,並遷至殖民地的邊界地區駐紮,以執行法令和禁止殖民者前往印第安人的土地。這再次激起了殖民地居民的強烈不滿,因爲英國駐軍需要龐大物資,每年能達到恐怖的40萬英鎊!而這些物資卻是由殖民地政府承擔,對此殖民者非常憤恨,他們認爲這些英國駐軍的目的並不是爲了保護自己的安全,而是爲了對殖民地實施暴政和掠奪。
駐紮在北美殖民地的英國駐軍
殖民地居民此前都是生活在寬鬆的政策下,非常強調個人平等和自由,而英國新設定的政策卻對殖民地居民非常苛刻,這讓殖民地居民不得不爲自己的自由擔心。
美國大革命之前的英屬北美洲東部殖民地
但英國政府並不在乎殖民地居民的看法和權利,他們只求能穩住印第安人,不讓其再次挑起戰爭,爲此英國政府一邊禁止在貿易站以外的地方和印第安人開展私人交易(防止貪婪的商人引起衝突),一邊向印第安人大方的贈送禮物,而這些開支也是由殖民地政府分擔。
綜上種種,英國政府對殖民地的政策極大的傷害了殖民地居民“小心靈”,在客觀上激發了殖民地內部的空前團結,讓各個殖民者認識到了殖民地內部聯合的必要性,並開始互相串聯,刺激了北美的整體意識和獨立意識,加快了美利堅民族的形成。
殖民地的互相聯合
矛盾變得激烈
美國最終爆發獨立戰爭,就和英國政府在七年戰爭後對殖民地實行的不公平政策有極大的關係,它直接引發了殖民地居民的反抗風潮。
殖民地居民的反抗
在七年戰爭之前,殖民地居民享受着一些免稅政策,生活的很好也較爲富裕,但七年戰爭結束後,英國政府財政崩潰,國債高達1.35億英鎊!英國政府爲了緩解財政壓力,而將屠刀伸向愈加肥碩的肥羊——北美殖民地,他們從1764年4月開始,就不斷的向殖民地居民加徵糖稅、印花稅、茶稅等,而英國本土卻沒有這麼高的稅率。
這些不公平的徵稅政策,讓殖民地居民和殖民地政府徹底看清了自己在英國憲法中的地位是這麼的卑微!不但沒有應有的權利,反而被強加了許多不平等的義務,所以他們紛紛要求英國政府承認自己的自由和政治地位,使徵稅從經濟層面問題上升到政治層面!
討論殖民地命運的頭面人物
就在英國宣佈加稅不久的1765年,代表各個殖民地居民的頭面人物就聯合起來,要求英國取消印花稅條例,稱:
“只有殖民地自己選出的議會纔有資格對他們徵稅”和“無代表權而徵稅是虐政,無代議士不納稅。”
但英國政府並沒有完全滿足殖民地居民的這些請求,因爲英國政府一直採取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的經濟政策,他們認爲自己的殖民地就是爲宗主國的利益而存在的,協助母國達成“優惠的貿易平衡”,因此殖民地最好都分佈在沿海地區,而不是在內陸,因爲只有這樣宗主國才能控制並統治殖民地。
紅色部分爲英國在北美的最初的十三個洲的殖民地,也是美國建國的基礎
而殖民地的本質就是一個廉價原材料進口和工業產品出口的市場,殖民地要供應母國所不生產的貨物,並且殖民地僅能與母國貿易,僅准以母國船隻載運貨物,不可發展工業與母國競爭,亦不可資助母國的商業競爭者,所有輸往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經過母國並在母國繳納關稅,而且殖民地居民不具備與本國公民平等的政治地位,換句話說就是英國不將北美居民視爲英國人。
矛盾徹底爆發
爲了讓英國政府取消這些不公平的政策,殖民地的居民和商人們聯合起來,不再進口英國的商品,想以此向母國(英國)表示抗議,但英國政府還是繼續實行着這些糟糕的新政策,可這些新政策非但沒有讓英國達到完全統治殖民地的目標,還讓英國人的統治在北美洲殖民地愈發的遭受憎恨。
1774年英國議會爲了爭取加拿大對英國的忠誠,而頒佈了《魁北克法案》,不但承認了法國移民的天主教特權,還將密西西比流域和俄亥俄州都劃給了加拿大,並給了當地殖民者極大的自治地位,如此一來就更激怒了意圖前往此地殖民的東部殖民者。
《魁北克法案》損害了東部殖民者的利益
而意識到被掠奪和喪失平等自由等權利的殖民地居民最終認識到了自己與英國人的不同,其自主意識不斷增強,並認識到內部團結的必要性,從而建立了一個“新民族”——美利堅民族,以此引發了一場集軍事、政治、社會和精神變革於一體的大革命!
英國政府給不了的權利,殖民地居民開始自己去爭取,他們在《獨立宣言》中宣稱:
獨立宣言
“人皆生而平等,享有造物主賦予給他們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我們認爲這些普世真理,不言而喻。”
根本原因
我認爲這場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言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上層建築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波士頓傾茶事件
(本文到此結束,感謝大家觀看,同時也歡迎大家關注我)
參考文獻:
《美國史》[美]艾倫·布林克利 著
《美國文明的興起》[美]查爾斯·比爾德 著
《皮毛、財富和帝國》[美]埃裏克·傑·多林 著
《飢餓帝國》[美]莉齊·克林漢姆 著
《資本論》[德]馬克思 著
《美國創世紀》[美]約瑟夫·J·埃利斯 著
《世界歷史》2003年05期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