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主有話說:大家都知道,自從遊學計劃徹底沒希望以後,我最近一直在給糖妹選幼小銜接機構。

  探訪了不同類型的幼小銜接,甚至不能說的學*班。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從一個對實體幼小銜接機構完全不瞭解的小白,到可以把各種機構的特點、優缺點一一列出來。

  今天,我把探校這段時間的收穫分享出來,很多媽媽想讓我直接寫推薦機構的名字:直接告訴我報哪兒。

  但今天的乾貨分享我沒這麼做,在羣裏浸潤這麼久,我發現每個媽媽都有自己的教育觀,和給孩子規劃好的教育路線;

  再加上,每個家庭對幼小銜接的距離要求、教育支出的預算不同;

  探校期間我發現,同一個幼小銜接品牌的不同校區,環境、教學質量也各不相同。

  即使我出一個榜單,對大多數媽媽來說,並不實用。

  還有,前幾天還發生了一件事:我之前推薦過一家教育理念、師資和環境都不錯,性價比也很高的幼小銜接。

  沒想到,一位邦粉爲了上這家機構,千里迢迢把家搬到了機構附近。

  機構的學費一個月1000+,但房租就要3000+。加起來就是5000+,一個月五千的預算,爲什麼不選一家離家更近的,環境和品質更好的幼小銜接呢?

  這件事之後,我更加不希望出一張推薦榜單去誤導大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今天給點更有價值的分享。

  我雖然對鄭州本地的幼小銜接機構的分類、特點不能一一實地瞭解。

  但在給糖妹規劃幼小銜接這一年的時候,我對幼小銜接階段,孩子應該具備的能力、知識儲備和興趣愛好是很清楚的。

  幼小銜接這麼重要,並不是因爲這個階段學不好知識(拼音、識字量、加減法),上小學以後可能會跟不上進度,而倍受打擊,自信心受挫。

  而是,從幼兒園到小學,學習方式、社交環境和日常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幼兒園注重孩子的天性得到釋放,在玩耍中發展各項能力。

  作息時間寬鬆,上課時間短,氛圍活潑,課外活動的時間長。

  我經常開玩笑說,糖妹在幼兒園開心的像個傻白甜。

  但上小學以後,就意味着要開始長達十幾二十年的全天的、規範的學習生涯了。

  上課時間更長,知識強度更大,課後有大量作業,學期還有考試測試,競爭壓力隨之而來。

  不要說是孩子,連成人都需要花一點時間來適應。

  我記得探訪第一所小學時,我是滿腦子裝着糖妹在幼兒園的幸福畫面去的。

  當走進嚴肅的小學課堂,看到條條框框的校規,跟蹤了孩子們一整天忙碌的小學生活後,我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

  因此幼小銜接,銜接的是孩子進入新環境的適應力、專注力、社交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讓孩子具備進入小學的能力,保有對學習的興趣,幼小銜接的這一年能做到這件事,就很厲害了!

  明白了幼小銜接要銜接啥,我對糖妹上不上幼小銜接這個事兒就很佛繫了(雖然後來計劃改變,也很慌)。

  不上機構可以嗎?

  可以,如果父母有精力、有時間陪伴孩子建立好的習慣。

  但咱邦粉大多數是職場父母,沒辦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能力、習慣的培養上,選擇一家適合的幼小銜接,就變得很有必要。

  這幾個月,我假公濟私,探了20+家幼小銜接,給你們這些乾貨。

  ————

  大部分私立幼兒園都開設有幼小銜接。

  滿6歲上小學的孩子,上完中班,直接跳到幼小銜接班;如果是晚一年上小學的孩子,會選擇上完大班以後,升入幼小銜接班。

  幼兒園幼小銜接班的特點是:跟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同步;課程內容主要涵蓋了識字、拼音、數學、思維和英語五大項,另外根據每個幼兒園的不同,增加不同的興趣課。

  選擇幼兒園幼小銜接班的優勢是:

  ◆ 熟悉的環境、熟悉的老師,讓孩子漸進的適應變化;◆ 幼兒園的戶外場地通常比較大,不用擔心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和安全性;◆ 作息時間跟幼兒園同步,學習強度不大,更注重孩子的興趣培養,知識的輸入能很好的銜接進入小學,但不一味追求學的多。

  ◆ 有學校自己的後廚,餐食安全和豐富度上更有保障。

  選擇幼兒園幼小銜接班的優勢是:貴!私立幼兒園幼小銜接班價格同步幼兒園,收費比校外幼小銜接機構高,特別是高端幼兒園,學費是校外機構的兩倍多。

  鄭州市面上的校外幼小銜接機構分兩種:

  1、小型機構:校區租在小區裏或者底商門面;辦校者和老師,很多是公立學校退休老師,教學偏應試。

  2、教育品牌連鎖機構:校區租用寫字樓,有全國統一的教學研發團隊,相對來說,更正規。

  機構品牌很多,不同品牌機構的課程相同點:語文、數學、英語知識點差別不大。

  不同點在科學、領導力、情商課、足球、游泳、音樂等特色課上。還有些機構是以每週一次外出的戶外自然課程爲特色,很有吸引力。

  校外幼小銜接機構的特點:◆ 知識輸入量大,大多數機構的教學目標是識字600個左右,拼音全學完,數學學完10以內的加減法,另外涉獵一部分20以內的加減;英語學科小學一年級沒做要求,所以機構英語課程的設置看各自的實力。

  ◆ 作息時間完全同步小學,讓孩子提前適應小學的上課時長,節奏。

  ◆ 學費大多數在1.5-3W之間,包括了全年的學費,教材、校服,餐費另外收。

  家長普遍不能接受的缺點有兩點:

  ◆ 大多數校外幼小銜接機構面積比較小,有些教室和中午休息的房間沒有窗戶;◆ 沒有戶外活動場所,不能保證孩子每天的戶外運動量。

  探校的時候,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家長選幼兒園的時候,踮着腳選了高端幼兒園,希望孩子全面發展。

  但一旦到幼小銜接,就急着轉到知識輸入量更大的幼小銜接機構去了,費用是一方面原因,怕孩子學得太少跟不上也是另一方面原因。

  ————

  探訪了這麼多幼小銜接,一點小學知識都不教的,幾乎沒有。

  一些教育理念先進的年輕老師也無奈:即使我們不想教,來的家長也不同意。

  目前,大多數幼小銜接機構,已經跟得上現在家長對幼小銜接的要求:知識和能力並重。

  只是在課程上,會各有偏重。

  如果你跟我一樣,更看重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各項銜接能力,要着重考察老師在這些方面是怎麼培養孩子,怎麼做好家校共育的。

  這裏着重提到家校共育,是因爲幼小銜接這一年,最重要的並不是機構能給孩子的教育,而是我們父母心態的轉變,從一個陪着孩子玩耍的心態,轉變到孩子真正進入學習階段的心態。

  好的機構,能幫助家長提前意識到這一點,並且在這一年裏,制定合理的計劃。

  比如孩子每天的作業是什麼,應該多長時間完成;每天要讀的書籍大概是哪些;適合的運動清單;還有每天的作息時間等等,並督促家長給孩子循序漸進的建立一個規律的生活學習環境。

  如果你屬於知識教育擁護者,那考察機構的時候,要重點看機構的教學目標:比如學多少漢字,多少拼音,加減乘除學到哪個程度,英語的強度等等。

  很多機構很樂意跟家長介紹自己的機構能教會孩子多少知識,因爲這是最顯而易見的教學結果。

  注意是任課老師,而不是顧問。

  顧問都有標準話術,她知道怎麼說最能抓住家長的焦慮點,但她並不是真正去教孩子的老師。

  只有在和任課老師近距離的交流中,才能得到更真實的信號。

  我在和很多任課老師聊的時候,不懂或不重視能力培養的老師,根本無法系統的講清楚自己是怎樣在課堂中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學習習慣的。

  而不錯的老師,談起教育眼裏有光。

  第一她能很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對於不同孩子採取的不同的教育方式。

  第二她還很真誠的和我探討當下幼小銜接存在的弊端,和她認爲針對這些弊端,學校和家長可以做哪些事情來彌補。

  這就是一個好老師。

  因爲Demo課是機構提前很長一段時間磨出來,並且用最好的老師呈現出來的一堂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態度一定是優於平時的。

  如果需要通過聽課判斷教學水平,建議大家隨機一天去,聽一堂平時的正式課程。

  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基本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爲幼兒園的場地在建設時就通過了各項安全檢查。

  大多數存在安全隱患的就是小型校外機構,因爲租用的場地建設初期不是按照校園的安全標準來建造的。

  比如要留意逃生通道、留意是否有火宅隱患、還有戶外活動場地是夠有車輛通過或者高空墜物的隱患等等。

  個別機構是可以選擇上課時間段的,比如全年班、半年班和暑期班。全年班。9月1日開學,學習一整個學年。因爲時間充裕,這種學前班偏重培養各類習慣,有充分的時間慢慢學習知識點。

  半年班。3月1日開學,學習一個學期,講課速度比全年班要快一些。暑期班。時間通常是暑期,6-7周。因爲要在暑期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全部教完,所以進度會比較快,類似於串講。

  學習知識也分死記硬背和掌握方法,如果時間短,老師沒辦法掰開了揉碎了講方法,孩子死記硬背的知識,進入小學之後也沒有太大的優勢。

  因此,有媽媽說,開學前突擊一下好了。我是反對的,這樣的知識串講,對於孩子理解知識來說沒有什麼好處,也不容易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不如把兩個月的時間留給閱讀、運動、作息時間調整等。

  選擇幼小銜接班,通常家長考慮的要素有:教育理念適不適合;價格在不在承受範圍內;距離在不在承受範圍內;環境、飲食的安全性;孩子喜不喜歡。

  但這5項要素全滿足的機構,實在太少了。

  和幼兒園一樣,沒有最好的幼小銜接機構,只能結合自家情況,做出最優選擇。

  1、基本原則,是滿足5箇中的2-3個你最重視的要素。

  把5要素按照在你心理的重要程度排序,挑出最重要的2-3項。

  比如,你最重視的是距離和安全,那麼就不要再苛求教育理念和孩子喜歡程度,即使這兩項也很重要。

  2、不做超出舒適範圍的教育選擇

  如果人做一件超出舒適範圍的事情時,不由自主地會過多期待回報,會一直處在焦慮不安中。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爲了讓孩子上一所好的幼兒園,從另外一個城市來到省會鄭州。

  她付出的經濟成本,除了昂貴的學費,還有搬家費用、租房成本、辭去工作全職陪娃的成本。

  所以,在孩子上幼兒園期間,她一直處在焦躁的狀態。

  幼兒園一點點的瑕疵,都能引起她情緒的巨大變化,覺得不值了,沒學到東西了,種種。

  這種焦慮不滿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讓孩子也無形中也感受到焦慮,效果自然就不好了。

  反而是那些付出在舒適範圍內的家庭,心態輕鬆淡定,享受過程,收穫自然會大。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媽媽,後來我給她分析了下,同樣是花5萬/年,把錢花在離家近的優質教育上,還不用租房,是不是比把錢花在租房上,全家還要擠在一間出租屋裏,享受着10000/年的教育,更合適呢?

  她瞬間清醒了,退了捨近求遠的學費,在家附近找了一家更好的機構。

  基於上面兩個原則,來篩選適合的機構,結果就會理性很多。

  這個問題,也是幼小銜接羣裏最多聽到的。

  鄭州小學的入學年齡是4月30日前出生,且年齡滿6歲的孩子,當年入學。

  作爲既不佛系也不雞娃的代表,我們都始終堅信靜待花開的養育法則。

  ATM都會晚一年入學,米姐在三個孩子裏年齡最大,進入小學應該是7歲半。

  爲什麼不要搶跑,北京非常知名的史家小學前校長卓立校長的一段話,可以回答大家的疑問:

  新生兒期孩子的差異是按天算的,嬰兒期孩子的差異是按月算的,幼兒期孩子的差異是按季度算的。

  就算是兒童,半年的年齡差也會在孩子們的各種行爲中非常明顯的體現出來。

  就普遍性來說,秋冬季的孩子能夠一遍就聽懂的內容,在春夏季的孩子那裏可能就需要多兩邊(北京按照9月1日出生的孩子當年入學來算);

  秋冬季的孩子能夠輕鬆達標的一項體育成績,春夏季的孩子可能就要多加練習幾次。

  其次利用各種辦法提前入學,搶跑了的孩子,他們在知識的學習上也許不比別人差,但在班上往往成了“小字輩兒”,總愛跟從比他們大一點的孩子,或者養成從衆心理,缺乏創造力,缺乏領導力,這樣的缺失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但感覺出來已經悔之晚矣。

  如果你的孩子出生月份稍晚,我覺得這是命運給孩子的一件禮物,他的行爲能力、心智都是在同級的孩子中得到了最充分的生長髮展的那一個,他就有可能行有餘力,輕鬆自如的進入小學階段。

  作爲父母,爲什麼要多此一舉地收回這份禮物呢?

  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光,全然自我,舒展開合任天真……讓孩子多享受一段這樣的時光吧,沒有必要人爲地提早把孩子拖到社會化發展的軌道上來。

  寫在最後:

  如果把幼小銜接放到孩子的整個人生中來看,這個階段並不是很特殊的一個階段。

  好的生活習慣、自理能力、社交能力、抗壓能力、專注力等等,應該貫穿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天裏。

  很多媽媽在幼小銜接的選擇上,戰戰兢兢,生怕錯誤的選擇耽誤了孩子的前途。

  但其實,好的家庭教育,勝過任何課堂。

  既然做了選擇,就不要再糾結,把精力用在培養真正伴隨孩子一生的品質和能力。而不是追逐那些一旦升學後就毫無用處,或者“革命未成功,政策一變撲個空”的機械學習上。

  家庭教育永遠是最重要的一門教育。

  另外,我還沒有完整的經歷過一年糖妹的幼小銜接,所以具體到每個科目怎麼做,我已經邀請了各學科非常權威的老師來給大家分享,期待下一期關於幼小銜接的乾貨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