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問題,咱們就就事論事。確實,這個問題我也思考過,當年封五虎上將,關張趙咱們可以理解,畢竟是跟着劉備一步步打出來的;馬超稍微牽強,但是考慮到他是名門之後,暫且合格;黃忠和魏延幾乎同時歸順,但是最後劉備卻讓黃忠做了五虎上將,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爲您分解。

一、《三國演義》的取材原型

我們常說《三國演義》這本書,三分歷史,七分小說。但是正是這三分歷史,勾勒出了整本書的整體框架,讓這本書可以在作者的操控之中。也正是因爲《三國演義》這本書植根於三國正史,因此在大事走向上,羅貫中要按照正史來寫。

例如說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必然要被曹操打敗;在赤壁之戰中,曹操必然要被周瑜火燒;蜀漢必須滅亡;曹魏必須被司馬氏所篡奪……

但是在某些小事上,羅貫中就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了。例如說空城計、例如說火燒博望坡、例如說諸葛亮在南蠻作戰之後遇到的種種奇異的事情……

而這五虎上將,則是正史中的設定,因此羅貫中沒有去改變它。其實正史之中也沒有五虎上將這個說法,只是在《三國志》的蜀書卷中將關張馬黃趙放在了一起,久而久之就有了五虎將的說法。

這五位大獎之中,關羽爲前將軍,張飛爲右將軍,馬超爲左將軍,黃忠“與羽等齊位”爲後將軍,趙雲則未有細說,僅見翊軍將軍一職。由此可見,即便是在五虎上將之中,趙雲是地位比較低的一個而並非黃忠地位比較低。因此在《三國志》的模型之下,羅貫中自然只能選擇黃忠爲五虎上將之一了,即便是要排除出一個人,那也不會是後將軍黃忠。

至於說魏延,雖然不是被列爲四將,但是魏延有着其他任命,那就是擔任漢中太守,替蜀漢鎮守漢中,此後又升爲了鎮北將軍。可以說就重要性而言,魏延絲毫不遜色於黃忠甚至還過之。

因此在《三國志》的總體框架之中,只能是黃忠擔任五虎上將而不是魏延了。

二、《三國演義》的小說情節

我估計羅貫中寫小說的時候,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因此在劉備封五虎上將的時候他是這麼寫的:

“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爲五虎大將,魏延爲漢中太守。其餘各功勳定爵。”

羅貫中寫小說,特意點出了五虎上將和漢中太守,其他人一筆帶過連名字也沒有出現,說明就重要性來說,羅貫中認爲魏延是和五虎大將一樣重要的人,但是因爲歷史限制,魏延就不能進入五虎上將了。

結合小說前面的情節來看,魏延曾經是個叛主之人,雖然劉備不這麼認爲,但是諸葛亮心理一直都對魏延比較忌憚。諸葛亮曾經說了這麼一段話:

“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雖然最後經過了劉備的求情,魏延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但是我們可見的是魏延在蜀漢軍中一直不得志。在轟轟烈烈的伐蜀之戰中,大家都了不少功勞,但是魏延則是“黃忠安下寨腳,徑來見玄德,說魏延違了軍令,可斬之。”,魏延因爲自己貪功,差一點被黃忠給斬殺了。

說實話,就從這段之中,我能深深地感受到魏延那種非常急切地想要證明自己價值的心情,但是很無奈的是,魏延根本沒有辦法證明。好不容易立下了一點功勞,結果還是功過相抵。

在後面的漢中之戰中,魏延跟隨張飛出戰。就此時來說,魏延在功勞方面還可以跟黃忠爭一下,挑戰一下黃忠的地位。但是估計魏延也沒想到的是,黃忠立下了絕世功勞,那就是陣斬夏侯淵。在《三國演義》裏描寫得十分精彩:

“黃忠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趕到麾蓋之下,大喝一聲,猶如雷吼。淵未及相迎,黃忠寶刀已落,連頭帶肩,砍爲兩段。”

說實話,在平定漢中一戰中,最大的功臣就是黃忠了,因爲殺了夏侯淵,基本上就奠定了漢中的大局,此後曹操雖然想反撲,但是已經作用不大了。

正是因爲斬殺了夏侯淵這一功勞,黃忠的五虎將的地位徹底穩固,無法撼動。

三、總結

因此綜上來看,就功勞而言,魏延比不上黃忠;就情節而言,魏延更比不上黃忠。說實話,在正史之中,魏延在蜀漢漢中之戰前幾乎沒什麼戲份,遠遠比不上其他武將。最後當上了漢中太守,都是驚掉了一羣人的下巴。在《三國演義》裏面羅貫中給他安排了不少情節,說實話我覺得對魏延已經非常好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