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理性病害是由於田間管理不善或者氣候等原因造成。可以通過田間管理來改善,農藥作輔助。侵染性病害是通過菌絲或者菌核孢子感染,可以通過使用殺菌農藥來改善,管理做輔助。

一、水稻惡苗病

1.發病特點

水稻惡苗病又稱徒長病,中國各稻區均有發生。病穀粒播後常不發芽或不能出土。苗期發病病苗比健苗細高,葉片葉鞘細長,葉色淡黃,根系發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紅或白色黴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溼度大時,枯死病株表面長滿淡褐色或白色粉黴狀物,後期生黑色小點即病菌囊殼。病輕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實。抽穗期穀粒也可受害,嚴重的變褐,不能結實,穎殼夾縫處生淡紅色黴,病輕不表現症狀,但內部已有菌絲潛伏。

2.防治措施

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種,15~20℃時浸3天,25℃浸2天,水層要高出種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爾馬林浸悶種3小時,氣溫高於20℃用悶種法,低於20℃用浸種法。或用40%拌種雙可溼性粉劑100g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後拌稻種50kg或用5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3天,每天翻種子2~3次。

二、水稻爛秧病

1.發生特點

水稻爛秧病是秧苗多種生理性和侵染性病害的總稱,表現爲苗期的爛種、爛牙、黑根和死苗等。生理性爛秧多因環境不適應發生爛秧種、漂秧和“黑根”等。侵染性的爛秧,多由土壤習居菌真菌所致。主要包括,立枯絲菌核、鐮孢菌引起的“立枯病”和綿黴菌、腐黴菌引致的棉腐病。絲核菌以菌絲體和菌核在病株殘體上、土壤中越冬,靠流水和菌絲蔓延傳播;鐮孢菌以菌絲體和後垣孢子在寄生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其遊動孢子靠流水傳播。立枯病是早育秧田最嚴重的病害,常在秧苗的2-3葉期,呈現“青枯症”和“黃枯症”症狀枯死。綿腐病常見於水秧田,病菌普遍存在於污水中。

2.防治措施

2.1科學管水,合理施肥。要求播種至春頭前以同期供氧爲重點,保持廂面溼潤;2-3葉期以保溼防凍爲主,淺水灌溉防死苗;3葉期保持3釐米水深,護苗防寒保暖。秧苗2-3葉期防抗寒力最弱,如遇寒潮降溫,露地秧需灌深水護苗,寒潮一過,即刻排水;陰雨連綿時注意隨時排水,保持薄水;久雨後晴苗長勢弱,要逐漸排水,以防“日燒”。經驗指出一發現立枯病,即刻建立水層,有明顯減輕病害的作用,若水層建得太遲或當時氣溫太低,效果就差。施肥原則應把握“基肥穩,追肥輕,早施少施分次施”,注意氮、磷、鉀配方施用,避免過酸或過鹼以免燒根,加重立枯病。有機肥應控制人糞尿、草木灰、老牆土等鹼性肥料量,增加酸性肥如硫酸銨等。

2.2改進育秧方式,保證秧板平整。我省主推的育秧方式有覆地蓋膜保溼育秧、旱地蓋膜育秧、塑盤溫室育秧、水直播等。無論哪種方式均要因地制宜。秧田宜選土質疏鬆肥沃、背風向陽,灌排方便的地塊。整地要精細,廂面要平整、上糊下松,深溝高廂、灌排靈,水不高過廂面。利用冬閒田作秧田,要冬翻烤曬,施足底肥,要求施腐熟的有機肥,配施速效氮磷鉀肥,播前一道翻入。

2.3化學防治。在摸清當地主要菌源的基礎上,採取相應的化學農藥技術,進行土壤消毒、種子處理和秧苗防治等控制病害發生和蔓延。

2.3.1秧苗期藥劑防治:以種苗“1葉1心”期爲重點施藥。用30%土菌消可溼性粉劑500倍於“1葉1心”、“2葉1心”和“3葉1心”連續噴灑3次;或用25%甲霜靈可溼性粉劑3000倍液,每平方米噴灑藥液2.5公斤;或用70%敵克松可溼性粉劑800倍液2-3噴淋;或用敵克松可溼性粉劑0.5-0.75公斤兌細土25公斤,寒潮來前撒於苗牀廂面上,7天內不灌水,持效15天防效佳;或用育苗靈300倍液,每平方米3.5公斤藥液噴灑廂面,在秧苗“1葉1心”、“2葉1心”期各再用上述藥液量噴淋1次,噴後用清水洗苗一遍,以防藥害,也基本上可控制立枯病。

2.3.2牀土消毒:一般每平方米75%敵克松可溼性粉劑1克或53%金雷多米爾錳鋅1克或2.5%適樂時懸浮劑2克,各對水3公斤,噴灑於澆透水尚未播種的牀土上;或在苗牀蓄種後,每畝秧田用70%敵克松可溼性粉劑200倍液50公斤噴射,或播種前30%土菌消可溼性粉劑500倍噴灑牀土(爲調酸的秧田在發病前施用),方立枯病效果顯著。爲預防前期立枯病,可選用50%代森桉水劑800倍夜,每平方米1.5-2公斤藥液消毒牀土,效果也很顯著,但要把握好藥劑的濃度和用量,避免藥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