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國志是珠海三竈人,先後擔任三竈公社水利員、南水鎮黨委書記、三竈管理區黨委副書記、高欄港建港一線總指揮、珠海市鐵路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廣珠鐵路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珠光集團董事、淇澳管理區黨委書記、區長等職。”杜國志說,“一切從零開始,但是這些都沒有難倒珠海人,建設特區就是要做前無古人的開拓性事業。

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成立於1980年,它們是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如今已經走過了40年的光輝歷程。在最早的4個經濟特區中,有3個是廣東的城市,它們成爲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40年來,經濟特區作爲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勇於突破傳統經濟體制束縛,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經濟特區的成功經驗,也在不斷複製推廣,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40年來,伴着經濟特區成長的,還有這樣一羣人:他們是特區的建設者,用自己的雙手改變着城市的面貌,推動經濟發展的車輪向前……

走進珠海高欄港,只見巨輪如梭,塔吊林立,碼放整齊的集裝箱一眼望不到邊,好一幅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誰能想到,作爲珠江西岸唯一的深水良港,30年前這裏還是一片茫茫大海。

高欄連島大堤修建歷程

高欄港從無到有,杜國志是參與者,也是見證人。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幾乎都投身在了珠海西區的建設之中,堪稱西區“拓荒牛”。回憶起高欄連島大堤的建設過程,那“號角陣陣馬蹄急”的艱辛歷程,那“海螺聲聲催夢飛”的光榮歲月,依然令他激動不已。

杜國志(前排右)陪同時任廣東省副省長凌伯棠到高欄連島大堤工程視察

以港立市發展大工業,以大工業帶來大經濟

杜國志是珠海三竈人,先後擔任三竈公社水利員、南水鎮黨委書記、三竈管理區黨委副書記、高欄港建港一線總指揮、珠海市鐵路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廣珠鐵路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珠光集團董事、淇澳管理區黨委書記、區長等職。

“198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大港口帶來大工業,以大工業帶來大經濟,以大經濟帶來大繁榮’的戰略構想。經過一番艱難的探尋和論證,最終將大港口選址在我市西南端的高欄島。” 杜國志回憶道。

“那時從珠海主城區到西區沒有道路,更沒有承接港口的鐵路。”杜國志說,“一切從零開始,但是這些都沒有難倒珠海人,建設特區就是要做前無古人的開拓性事業。”

當時,從主城區到南水鎮,需要3到4個小時車程,從南水鎮到高欄島,還需要再坐2個多小時的輪渡。

杜國志記得,1988年他擔任南水鎮黨委書記時,有一次市領導班子一大早乘車從中山坦洲、神灣到斗門,再乘船到南水。“領着考察隊伍歷經周折到達高欄島的鐵爐村,給我們送上柴米油鹽和鍋碗瓢盆。”

要建設港口就得先建設港池,就必須把高欄島與南水連通,爲建設港口做準備。在“以港立市”的宏偉藍圖中,修建連接南水與高欄的連島大堤,打通高欄的陸地交通,顯得尤爲重要。

1990年春節剛過,連島大堤開始填海。由於不清楚海水的水流、淤泥等情況,前期填的近20萬立方米沙泥都被海水吞光。

一個月後,時任三竈管理區黨委副書記的杜國志臨危受命,被任命爲連島大堤建設工程總指揮。

“當時不少人對我表示懷疑,認爲我沒什麼經驗,恐怕難當大任。”杜國志說,“但區黨委看中我有水利工程經驗:1985年我在三竈搞圍海造地,建設了三竈島連通陸地的唯一大堤。”

杜國志帶着4名幹部便進駐工地。上任後,他面臨的第一個困難是沒錢。“全國銀根收緊,區裏市裏沒資金。”

面對如此窘境,怎麼辦? “當時全國大規模開工項目少,衆多工程單位找項目,我們把握機會,邀請全國各地的施工單位來參與建設。”杜國志介紹,“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項目彙集了國內20多個省市的50多家施工單位,共4000多名建設大軍,且達成協議,建設資金由施工單位先墊付。”

這個措施爲大堤建設爭取到了寶貴的資金,建設正式拉開序幕。

連島大堤的順利合龍,億噸大港夢圓高欄

“400多輛重型車,分晝夜連續不斷地向海裏填堆泥土,每天至少填1萬立方米,但連續奮戰5個月,工程進度卻不足500米。”回想起當年建設的艱難,杜國志感慨地說。

原來,施工段海底的淤泥層較厚,容易產生滑坡,往往白天堆的泥,第二天早上醒來一看,全被海水吞沒了。巨大的壓力讓杜國志夜不能寐, 5個月才前進500米,照這個進度,6000米大堤要5年才能填完,港口建設遙遙無期。

杜國志想到過去的經驗,又請出施工隊中有經驗的施工人員一起不斷地研究、做試驗,最終創新性地研究出了一條既切合本地實際又能速戰速決的方案。先在堤兩邊拋堅石護堤,然後用皮帶船往堤線中間吹填泥沙,接着在陸上用弱風化土推填。

採用這一方法後,工程進度明顯提升,一個月就能向前延伸1000多米,杜國志終於鬆了一口氣。

工程進度有了,但安全問題也絲毫不能大意。杜國志說:“4000多人的建設大軍、400多輛泥頭車和100多條運沙船日夜兼程向大海要路,這麼多機械和人在海上填出的30米寬的路面上作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發生撞車、落海等安全事故。”

杜國志的家就在距離工地8公里外的南水鎮,但是他從不敢回家。“每天早上6點起牀後隨便洗漱就來到工地,一直要到晚上11點才能休息。由於嚴格管理,整個工程沒有出現大的安全事故。”杜國志說。

“另外,工程指揮部和施工隊伍的生活條件也很艱難。”杜國志說,龐大的隊伍就駐紮在沒有水、沒有電的工地上,自己打井取水、用火力發電,晚上就睡在用樹皮搭起的工棚裏,每天爆破開山的灰土在牀上堆得足有一節拇指高。

由於衛生條件差,當時工程隊發生瘧疾,杜國志請來市衛生部門的同志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1991年4月8日,在10個月的努力之後,橫跨南北的高欄島連島大堤終於順利合龍,建設者們激動得熱淚盈眶,擁抱歡呼。高欄島、荷包島漁民自發開船在大堤兩岸燃放鞭炮慶祝。

“連島大提的順利合龍,讓高欄島與陸地相連,也爲港口建設平了道路。”杜國志說,“我市以港立市的戰略決策有了堅實的基礎。緊接着,上級又讓我負責建設兩個2萬噸級碼頭。”後來,5萬噸級、10萬噸級碼頭依次動工建設,電廠、重化產業園等重大項目也先後動工建設。

兩年後,珠海市組建鐵路公司,杜國志再次扮演“拓荒牛”的角色,赴任珠海市鐵路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後任廣珠鐵路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珠光集團董事。“1999年,我又擔負起配合伶仃洋大橋建設保護淇澳島生態環境的重任,接任淇澳管理區區長,後任區黨委書記。”杜國志說,“我在淇澳工作那段時間,區黨委帶領全區人民種植紅樹林一萬多畝。”

2013年底,珠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億噸,正式邁入億噸大港行列。珠海人多年的南方億噸大港夢想成爲現實。

如今巨輪往來、門機林立的高欄港,是珠江西岸唯一的深水良港,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張洲攝)

如今,珠海港已成爲全球投資與規模增速最快的集裝箱港口之一。珠海全港擁有160個生產性泊位,萬噸級以上29個(其中高欄港28個),設計年通過能力1.66億噸(其中高欄港設計年通過能力1.51億噸),集裝箱吞吐量268萬標箱。2019年,總投資約40億元的高欄港集裝箱碼頭二期項目基本完工,部分泊位投入試運營,珠海港集裝箱碼頭深水岸線大幅增長至約4000米。高欄港區也成爲我市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主戰場。

“幾十年一路走來,我參與、見證了珠海從小漁村到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偉大變遷。”杜國志說,“特區建立40週年,書寫了一個個歷史奇蹟。我祝願偉大祖國繁榮富強,祝願特區再創輝煌!”(來源:珠海傳媒集團 作者:康振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