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羲皇故里”之稱的甘肅天水,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積澱了這裏豐富的文化遺產和人文景觀。其中最值得一看的,莫過於坐落在天水市中心的胡氏民居。這片全國罕見的古民居建築羣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是歷史文化名城天水的重要組成部分。

胡氏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兩處隔街相望的古建築羣組成,一直由胡氏家族世代居住,被譽爲“隴上第一民居”。兩處古宅的建築佈局、結構形制、屋頂脊飾、磚木雕刻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被專家學者評爲“甘肅省唯一、也是全國罕見的明代古民居建築宅院羣”。

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的南宅子,是明朝山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相當於監察部副部長)胡來縉的故居,大門上方的“副憲第”匾額表明了主人的身份,因門外有棵百年古槐,當地人又稱其爲“大槐樹下”。而街對面的北宅子,是其子太常寺少卿署正卿胡忻的私宅。

胡氏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被鄉親們稱爲“父子鄉賢”。明嘉靖十九年(1558年),胡來縉考中秦州舉人,被選爲縣令,他在職期間廉潔奉公,不畏權勢,官聲甚好。而胡來縉之子胡忻,出身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他曾多次直顏上奏,被百姓讚譽爲“北海瑞”。

胡氏民居按照中國傳統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構建,四面房屋相連,走廊相通,由於屋主的官員身份,房屋修建得比普通民居更加氣勢恢宏、肅穆凝重,展現了濃厚的明代官式建築風格。值得一提的是,因胡氏家族在當地極具聲望,兩處宅院數百年來從未遭到毀壞,至今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

中國古建築學家梁思誠先生曾說過“中國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無存者。”然而由於西北地區的乾燥氣候,使得天水胡氏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存,透過厚厚的塵埃,仍可清晰看到一座兼容西北風貌與京城四合院風格的官邸,堪稱研究我國西北地區明清古民居建築文化的重要實例。

2007年,當地文物部門在維修胡氏民居的南宅子時,在門廳的一角發現了一處極爲隱蔽的藏寶洞。該藏寶洞高2.5米、全長114米,據說最初發現時,內部藏有百箱黃金和百罈好酒,堪稱一座名副其實的地下金庫。至於爲官清廉的胡氏父子爲何會積累下如此大量的金銀財寶,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從藏寶洞的入口拾級而下,可深達地下二層,沿着磚拱通道繼續前行,可通往馬路對面的北宅子,通道兩邊還建有多個用於藏身避險的石室。在400年前的古民居里能開鑿出如此規模宏大的地下通道,不僅在甘肅地區,甚至全國也不多見,堪稱建築奇蹟。

2005年,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公佈了世界百大瀕危文化遺址,中國天水的古民居建築入選其中,而胡氏民居作爲天水古民居的代表作,雖沒有山西王家大院的森嚴磅礴,也沒有西遞宏村的內斂秀美,卻令人處之泰然,更加適宜居住。如今胡氏民居已被闢爲天水民俗和古民居建築文化博物館,參觀免費,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裏走走轉轉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