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祖師殿是石經寺最神奇的地方,殿內原供奉着明代四川最著名高僧楚山禪師的肉身。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簡州牧宋思仁到寺廟遊覽,召集工匠用安徽歙縣硯臺石篆刻《金剛經》一部,贈寺珍藏,天成寺因此更名爲石經寺。

成都作爲古蜀國的發源地和中國十大古都之一,市區內的武侯祠、杜甫草堂等衆多名勝古蹟都蜚聲海內外。然而有一些古蹟雖不爲衆所周知,卻也值得探個究竟。位於成都市龍泉驛區茶店鎮石經村境內的石經寺,始建於東漢末年(220年)前後,是川西五大佛教叢林之一。

石經寺最初爲官宦家廟,明代更名爲天成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簡州牧宋思仁到寺廟遊覽,召集工匠用安徽歙縣硯臺石篆刻《金剛經》一部,贈寺珍藏,天成寺因此更名爲石經寺。清乾隆、嘉慶年間寺廟又歷經數次修繕擴建,初步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千百年來,石經寺的香火一直長盛不衰,每年的朝山會期間都有衆多香客前來“朝肉身,賞石經”。此外,相傳這裏還是成都求姻緣最靈的地方,吸引着不少善男信女前來許願。我國古典名蓍《聊齋志異》、以及近代長篇小說《死水微瀾》,都對石經寺的香火盛況進行了生動地描述。

石經寺地處羣山環抱之中,周圍古木參天,整個殿宇樓閣掩映於莽莽叢林之中,呈現出“遙望石經半天紫、百道寒泉萬木中”的自然景觀。值得一提的是,寺內一棵後周年間(951年)栽種的羅漢松,二棵唐貞觀年間(627年)栽種的古銀杏至今枝繁葉茂,爲石經寺增添了無限的古風古韻。

寺廟的主體建築依山而建,逐殿遞升,沿石徑而上,首先看到的是靈塔和藏經樓。靈塔內安放着石經寺高僧大德的靈骨,石經寺歷代高僧輩出,從明代的楚山祖師到當代的能海上師,正是他們的苦心經營、爲法忘軀、卓越奉獻,才成就了石經寺今日的佛界聲望。

藏經樓,是石經寺最爲壯觀的建築。著名佛教理論家、藏傳佛教第一大教派格魯派(黃教)創立者宗喀巴(1357~1419)的嫡傳漢區第一個密宗道場即設於此,因此也被稱爲“宗喀巴大師殿”。殿內珍藏着臺灣高僧明三法師及三寶弟子捐贈的《中華大藏經》一百巨冊,是該寺的鎮山之寶。

祖師殿是石經寺最神奇的地方,殿內原供奉着明代四川最著名高僧楚山禪師的肉身。明成化九年(1473年),被明英宗尊爲“國師”的楚山紹琦禪師69歲圓寂,其肉身近六百年不腐,成爲蜀中佛教寺院中罕見的“肉身菩薩”,該佛殿也被稱爲祖師殿。

觀音殿是石經寺的後殿,殿內供奉着一尊高10.8米的全國最大烏木千手觀音菩薩像。該觀音像共有頭像五層十一面、大手48只,小手1008只,背面刻有《大悲咒》、《心經》、《吉祥如意經》。其材質選用邛崍古河牀出土的千年烏木,由多名能工巧匠歷時兩年精雕而成。

這尊觀音像集漢傳佛教觀音和藏傳佛教觀音的特徵於一身,具有極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目前原木市場上烏木的價格每公斤已超過5000元,因其不可再生,而且開發量也越來越少,因此這尊全國最大的烏木觀音像堪稱國寶,價值無法估量。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