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濟南這座寺廟 坐擁國內最古老石塔 被譽“山東第一寺”卻少有遊客

山東濟南,是有着4000多年悠久歷史的“龍山文化”發祥地,境內趵突泉和大明湖等衆多名勝古蹟都蜚聲海內外。然而還有一些古蹟雖不爲衆所周知,卻也值得探個究竟。位於濟南歷城縣柳埠青龍山麓的神通寺,是山東地區最早建立的一座佛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西漢末年(公元一世紀)佛教傳入山東,自魏晉南北朝時起,山東各地相繼開始建造寺廟、佛塔和石窟造像。其中始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351年)的神通寺,由朗公禪師創建,原名郎公寺,是東晉時期山東地區最早的佛教中心,素有“山東佛教發祥地”之稱。

據記載: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在稱帝前曾到朗公寺祈福,後來開創了隋朝基業,成爲繼秦始皇后又一個實現中華一統版圖的“漢族”皇帝。爲了感謝神佛的加持,楊堅稱帝后重新修建寺廟,並在開皇三年(583年)敕令將寺廟更名爲神通寺,成爲當時中國東部地區影響最大的佛教聖地。

一千多年來,神通寺幾經興衰,到了清代僅存四門塔、千佛崖、墓塔林等古蹟。其中高達15米的四門塔,由隋文帝楊堅動用隋朝國力於隋大業七年(611年)建成,是中國現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單層亭閣式佛塔,被譽爲“中國第一石塔”。

由於四門塔所用的青石非常堅固,1400多年來未受風化侵蝕,至今仍平整如新。塔內正中供奉着四座隋代佛像,其中朝東的一尊阿閦佛於1997年3月被盜走,後流落至臺灣。2002年,臺灣法鼓山聖嚴法師率團將佛首送歸四門塔,“千年佛首迴歸”在當時可謂轟動一時。

神通寺除了大名鼎鼎的四門塔,位於寺廟遺址西北白虎山坡下的龍虎塔也很有看頭。該塔建於唐代,由四塊長方形石板築成,塔身內外雕刻着精美的佛像、龍、虎、力士、伎樂、飛天等圖案,與造型古拙的四門塔形成鮮明對比。1988年,龍虎塔被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着“墓塔博物館”之稱的墓塔林,是神通寺歷代高僧的墓地,現存墓塔46座,墓碑15通,大多爲宋代和元代高僧的舍利塔,因爲時代跨度較大,塔身和塔頂的形狀各異。雖然其規模比濟南靈巖寺的塔林小很多,不過這裏沒有柵欄圍擋,可以近距離細細觀看石塔上的雕刻。

值得一提的是,位於四門塔北山坡上的一座石塔,不是和尚的墓塔,而是普通人的墓塔。該塔高4.17米,塔基南側有“比丘福林於北宋紹聖五年(1098年)爲亡父母造塔”的題刻。這座樸實無華的石塔屹立千年不倒,是神通寺僅存的宋代建築,也被稱爲“小宋塔”。

在神通寺遺址西北的白虎山山腰,還有一處從初唐延續至元明的摩崖石刻造像羣,這就是濟南著名的千佛崖石窟。整個石窟南北長65米、高8.5米,現存佛像240多尊,造像題記46則,其造型構思之巧、雕刻刀法之精、藝術造詣之高,在山東堪稱首屈一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