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主流相聲演員眼中是糟粕的東西,卻成爲德雲社的寶貝,無論是小劇場演出,還是大型商演,傳統相聲作品都佔據着節目單的大部分,郭德綱用自己的方式打破了姜某認爲的傳統相聲“魔咒”。因爲每次演出的時候,都會加上新東西,讓聽了幾遍的觀衆覺得,“咦,這次和上次說的不一樣”,這樣一來,一段傳統作品就可以數十場的演下去,觀衆不會覺得煩。

導讀:八十年代相聲迎來了一波小高潮,現在如日中天的所謂相聲大師,相聲名家,相聲藝術家,都是在八十年代開始聲名鵲起的,不過這也成爲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因爲當時的娛樂活動極度匱乏,相聲這種藝術,表演形式簡單,兩個人站在臺上就能說,無論你是穿着西裝中山裝,還是穿着大褂,這些都無所謂,這是相聲井噴式發展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這個時候的相聲完完全全是以“新相聲”爲主要形式,傳統相聲因爲學藝上的斷代,加上很多傳統相聲作品需要大段的貫口之類,這些作品表演起來實在太費力,所以傳統相聲作品逐漸被摒棄。

有意思的是,既然不說傳統相聲也能迅速成名,那麼誰還說這些費力不討好的傳統作品呢?

在很多年之後,主流相聲行業的領軍人物,姜某在談到這段新相聲之所以取代傳統相聲時,他把原因歸結爲廣播和電視的普及,他認爲傳統相聲就那麼幾百段,任何一位相聲愛好者通過電視,很短的時間就聽完了。

在相聲大師姜某看來,誰還願意重複的聽或者看已經看過的作品呢?

這個邏輯看似很有道理,只是誰也沒有想到後來出了一位郭德綱,他對傳統相聲作品,用一種嶄新的方法來演繹和表達,讓傳統相聲重新煥發了活力。

在主流相聲演員眼中是糟粕的東西,卻成爲德雲社的寶貝,無論是小劇場演出,還是大型商演,傳統相聲作品都佔據着節目單的大部分,郭德綱用自己的方式打破了姜某認爲的傳統相聲“魔咒”。

任何一個重複的作品,或者過時的作品,觀衆肯定會很快厭倦,但是這並不是說這個作品本身過時。作品的結構沒有任何問題,很多時候只是作品中出現的事物過時了,替換上一些現代元素之後,作品的魅力指數立刻爆表。

原來作品中是出門坐一輛黃包車,現在改成出門打一輛出租車,觀衆不知道怎麼坐黃包車,但是誰都坐過出租車吧。有時候,作品只需要小小改動,不需要大刀闊斧的改變結構。

除此之外,爲什麼很多傳統相聲作品百聽不厭?因爲每次演出的時候,都會加上新東西,讓聽了幾遍的觀衆覺得,“咦,這次和上次說的不一樣”,這樣一來,一段傳統作品就可以數十場的演下去,觀衆不會覺得煩。

這也是郭德綱對傳統相聲的第二大貢獻,那就是讓相聲重新迴歸了傳統,從相聲基本功開始學起,從最基本的貫口,繞口令,太平歌詞,到根據現場隨機應變的現掛。

最終,看似已經沒有多少魅力的傳統相聲,經過郭德綱的重新演繹,最終化腐朽爲神奇,這也成爲德雲社演出安身立命之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