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的孩子眼中,“討好別人”好像成爲很重要的事情。

越來越多的孩子爲了順應每一個人,從原來的獨立人格變爲了討好型人格。他們會害怕別人討厭自己或者生自己的氣,無論是說話做事,都開始從考慮別人的情緒角度介入;別人的要求即使不太想去答應但也會盡力去做。這些行爲在短時間內並沒有什麼,但時間久了,就會讓人很痛苦,甚至會牴觸與別人交流。

對於這類“討好型人格”,我們應該怎麼去改善呢?

在我們的身邊,總會有一些懂得察言觀色的人,總會根據事情的現狀作出相對應的改變,懂得更好地與接觸到的人進行交流,這些通常被稱作情商高。這類“高情商”人羣總是會得到人們的嚮往,一些人就希望自己可以變成那樣的人,試着學習他們與人的交流,當發現這些人人際關係很好時,就開始試着“效仿”,最終卻形成了令自己反感的“討好型人格”。

我們試着去與人交流是好事,但也需要對自己的性格有所瞭解,有共情能力不是壞事,但過度的共情就成了討好。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人物,明明知道幫同事完成工作會讓自己很累,卻爲了能夠使自己被同事所接受,還是熬夜加班幫同事完成工作。

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只爲了地討好別人,卻最終迷失了自我。

在我們日常的社交中,地遷就只會讓自己失去最初的模樣,甚至讓自己越來越軟弱。等時間久了,發現自己的討好並沒有換來什麼,歸根結底,自己的討好只不過是沒有原則、沒有底線地委屈自己,去成全別人,最後換來一句“我對你那麼好,你不應該對我好一點嗎?”

卻忘記了從一開始自己就錯了,自己並不是喜歡討好別人的人,卻總想着去討好別人,以爲自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結交朋友,最終的結果也是不盡人意。

當討好者賣力去討好別人,希望得到他們的喜歡,但對方卻無動於衷,這對於討好者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打擊。於是他們爲了討好別人給自己設立了一個又一個的人設,卻慢慢地隱藏了真實的自己,時間一長,他們活成了人設中的自己,找不到了最初的快樂。

作爲一名討好者,他們不敢與人衝突,而是地附和,他們甚至不敢暴露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不敢向對方去傳遞負面信息,久而久之,他們過得越來越假。

但事實上,當我們越去選擇討好別人時,越不會有人把你當作一回事。真正的交流是有感而發,是隨意灑脫的,而不是需要一句話在腦海中反覆琢磨該不該說,地去附和。

相比別人做生活的主角,這個主角爲什麼不能是你自己呢?

有些人腦海中總是認爲我必須要做一些別人滿意的事情,別人纔會喜歡我,但被別人喜歡,並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獲得別人喜歡的前提是我們要先認可自己。我們總是不自信自己的所有,總是看向比自己更優秀的人,但實際上在我們的身後也會有人向你追隨別人一樣的想要去追隨你。

而討好型人格總是在去否定自己,時間一長已經忘記了肯定自己的感覺,只能依靠別人的評價來定位自己。但事實上,你就是你,不需要去依附於任何人,學會認可自己,不管是懦弱的你還是膽小的你,這些纔是真實的你。

人生的意義不是靠別人去給予的,而是靠自己去尋找的,你活着是爲了成爲更好的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爲別人而活。不懂得欣賞自己的人,永遠得不到別人的欣賞,所以不要爲了去討好別人再去浪費你寶貴的時間,你需要活出屬於你自己的風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