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時分,幽州盧龍軍節度使劉仁恭脫離了扶持自己上位的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成爲獨立勢力,也像其他軍閥一樣,在盧龍軍建立自己的家天下。他的女婿王敬柔,歷任瀛、平、儒、檀、營五州刺史;王敬柔的兒子王思同作爲他的外孫,從小就進入了軍界,當了軍校,才十六歲就當上了銀胡都指揮使,統領三千軍隊。

關係戶就是不一樣,做官都比別人快。

可是有一天,風雲突變。就在天祐四年,後梁剛取代唐朝不久,盧龍軍也翻天了:少爺劉守光趁着率軍退敵的機會,對自己的親爹反戈一擊,奪取了盧龍軍的控制權,並且開始殺自己的兄弟。

史書沒記載這時候王敬柔這個做姑爺的在幹什麼,也許已經死了吧。劉守光的弟弟平州刺史劉守奇不願坐以待斃,就投奔了李克用。

同樣缺乏安全感的還是王思同,他也帶着麾下的三千人和劉守奇一起走了。李克用對主動來投的降將做足了姿態,任王思同爲飛騰指揮使。

從此王思同的仕途再也沒有了原先的血緣加成。

李克用死後,兒子李存勖繼立。劉守光狂妄自大,竟然稱帝,結果被李存勖消滅了,劉仁恭、劉守光都被誅殺。外公和舅舅死在新主手裏,不知道王思同作何感想。

吞併幽燕後,李存勖把精力放在與中原政權後梁爭雄上。王思同有幸參與其中,在黃河沿岸的楊劉搭建營壘,因功遷神武十軍都指揮使。後梁的盟友契丹攻打李存勖的盟友義武軍節度使王都,王思同又奉命率軍去狼山之南戍守給王都搭把手。

天祐二十年,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改元同光,即後唐莊宗。同年,他消滅後梁,接收後梁領地。王思同陪他接收山東,被任爲鄭州防禦使。

王思同爲人敢勇,善騎射,好學,輕財重義,多禮文士。天下暫時太平了,他也就有機會發展一些自身的業餘愛好。他性格寬宏,愛寫詩,還有筆名:“薊門戰客”。“薊門”,指的就是幽州,他的外公和舅舅曾經的都城,也是他自己夢開始的地方。

但是,舅舅已經亡國了,夢碎了,如今的他也不過是寄人籬下。莊宗的嫡長子魏王李繼岌,比王思同小大約二十歲,竟然把王思同當兒子看待;宦官呂知柔仗着自己侍奉莊宗而弄權,可能惹到了王思同,王思同很不愉快。

有一次,呂知柔以終南山爲題作詩,最後一句用了“頭”字,王思同立即發揮長處唱和道:“料伊直擬沖霄漢,賴有青天壓著頭。”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同光四年,莊宗誅殺大將河中節度使、尚書令李繼麟。李繼麟前名朱友謙,兒子朱令錫當時在許州任忠武軍節度使,莊宗就派王思同去許州殺人。

王思同只是奉命辦事,卻因而親身見證了另一場驚天鉅變:莊宗頻繁誅殺有功大將導致軍心惶惶,時不時有兵變發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在這樣的混亂中,莊宗駕崩了。後唐軍界推出了新的代理人李嗣源,讓他以李克用養子的身份登基,就是後唐明宗。

當時,王思同的小乾爹李繼岌正領兵在外,知道父皇有不測,也想和李嗣源爭一爭,但他的部下卻開始潰散,他最終不僅失去了爭位的勇氣,連活下去的勇氣也失去了。

眼看外公、舅舅、幹爺爺、乾爹一個個都離世了,王思同卻迎來了春天,明宗比外公比爺爺都親。

不愧爲軍界公推的新領導,明宗平時就觀察王思同很久了,覺得莊宗這個做幹爺爺的對王思同根本不夠重用,一登基就任王思同爲同州匡國軍留後,很快又遷爲隴右雄武軍節度使。

雄武軍節度使的治所在秦州,俗稱天水,王思同此去,不僅要安民,還要守邊。

四年後,王思同入朝,明宗詳細地問了他邊疆的情況,王思同詳細描述了自己是如果治理地方的,還描述了自己如何建立了四十座營寨防止吐蕃來犯。聽了王思同的現身說法,明宗十分感動,然後罷免了他。

當時正好有人在嚮明宗打小報告,說王思同不管事。難道在明宗眼裏,王思同的彙報還是比不上小人的中傷之辭嗎?

當然不是。明宗罷免王思同,是因爲另有安排:莊宗任命的兩個藩鎮節帥西川節度使孟知祥、東川節度使董璋有了不臣之心,大戰一觸即發,他希望留王思同在身邊供他驅使。

這一戰,由明宗的女婿石敬瑭掛帥,王思同被任爲京兆尹,充西都留守,也就是鎮守舊都長安;又任兼西南行營馬步都虞候,通俗講就是充當先鋒。

歷代軍隊攻打蜀地,都要面臨一夫當關的劍門天險。當初三國後期魏滅蜀之戰,魏將鍾會的主力大軍就是在這裏被蜀將姜維堵住的,最後只能靠鄧艾的偏師偷家才能成功。

此次兩川作亂,蓄謀已久,當然也料到了朝廷軍隊的走向,派了軍隊把守劍門關。

但王思同卻順利通過了考驗,首戰告捷,與階州刺史王弘贄、瀘州刺史馮暉、步軍都指揮使趙在禮從利州人頭山後繞過劍門關,再回過頭攻打劍門關,打了東川守軍一個措手不及,殺獲東川軍三千人,生擒都指揮使齊彥溫。

消息傳來,董璋的盟友孟知祥也嚇了一跳,劍門關都丟了,這仗還怎麼打?

然而,石敬瑭根本就不想掛帥伐蜀,作戰不積極,主力沒有跟進;王弘贄雖然打下了劍州,也只能焚燒房屋,帶着糧食和錢退回劍門關;孟知祥手下的兩員將領龐福誠、謝鍠知道一旦官軍主力打來了就完了,乾脆拼死一賭,虛張聲勢襲擊官軍,雖然他們只有一千多人,卻把一萬多官軍嚇得退守劍門,一守就是十多天。

劍州得而復失,戰機錯失。明宗記下了王思同的功勞,遷權知興元府事,也就是漢中代理市長。長興二年,任爲山南西道節度使,治所就是漢中,同時仍然保留西京留守一職,也就是說他一個人兼領了兩個軍區。

由於討伐兩川失利,主倡討伐的樞密使安重誨又正好被明宗殺了,明宗就把君臣失和的鍋扣給安重誨,要和兩川重歸於好,孟知祥也同意了,但是董璋不同意,因爲明宗殺了他兒子。孟知祥則裝作不懂換位思考,一次次勸董璋算了、算了,一次次激怒董璋。

兩家之間的火藥味越來越濃,附近的王思同聞得一清二楚,報告了朝廷。新任樞密使範延光也覺得只要兩川鷸蚌相爭,朝廷自然可以漁翁得利。明宗授權王思同就近便宜行事。

可是,如果在漁翁反應過來以前,鷸蚌相爭已經結束了呢?

萬萬沒想到,才短短十天時間,孟知祥就把主動進攻的董璋打了個稀巴爛,然後再上表說自己爲國家剪除了叛臣,是大好人、大忠臣。

明宗也懶得去思考孟知祥大戰之餘是不是自己也消耗很大外強中乾了,當他看到兩強並作一強,就放棄了進一步的打算,王思同的山南西道節度使也不用做了,回長安上班吧。

王思同也不是一無所獲,他把文學家王仁裕招到了自己麾下。

長興四年,明宗駕崩,宋王李從厚繼位,大權落入樞密使朱弘昭、馮贇之手。他們擔心節度使們在地方待久了坐大,下令將李從厚的養兄鳳翔節度使潞王李從珂改任河東軍,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改任成德軍。

其實兩位真正想削弱的是石敬瑭,但這樣的調動波及的是每一個被調動的人,他們都有理由覺得朝廷針對的是自己,比如李從珂。

爲了生存,李從珂就地起兵,發檄文譴責奸臣離間兄弟,號召周邊一起反抗,派伶奴安十十、推官郝詡、押牙朱廷乂去長安策反王思同。

王思同扣押了李從珂的使者,報告朝廷李從珂抗命不服從調動。

鳳翔就在長安家門口,既然王思同作爲長安軍區長官已經表了態,朝廷就任命他爲西面行營馬步軍都部署,加宰相頭銜同平章事,掛帥統領副招討使藥彥稠、西面行營都監河中護國節度使安彥威、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洋州武定節度使孫漢韶、涇原彰義節度使張從賓、邠寧靜難節度使康福討伐李從珂。

王思同先前當先鋒的確有出色的戰績,可先鋒和統帥不一樣,王思同始終沒有機會積累起掛帥統領大軍的經驗。

雖然這件事看起來不影響王思同再立新功,先前,爲防藩鎮割據重現,鳳翔城的城防已經被削弱了,東西關城都被官軍攻克,大軍破城,如泰山壓卵,王思同眼裏看到了唾手可得的勝利,也許還看到了朝廷的賞賜,可能還看到了在城上絕望到大哭的李從珂,卻沒有看到,隱藏在軍中的地雷,馬上就要炸開了……

問題就哭在那個絕望到大哭的李從珂身上。他先是被迫在一座沒有城防的城起兵,再是被迫大哭賣慘,都只是爲了在主觀或客觀上必死的局面下賭一線生機。

除了這些年率軍南征北戰積累的威望,李從珂再無別的資本了。而就是這僅剩的資本,突然間改變了一切——

那些曾經隨李從珂征戰的將領和士兵動搖了!

這時,張虔釗爲了早日結束戰鬥回家喫飯,對手下的攻城士兵下了死命令,羽林指揮使楊思權趁機倒戈,一舉引燃了導火索;王思同的手下嚴衛步軍左廂指揮使尹暉見狀,也積極響應;官軍紛紛丟下武器,向鳳翔城裏陷入絕境的李從珂投降!

王思同和衆節度使們就這樣眼睜睜看着必勝的碾壓局變成了潰敗局。張虔釗、孫漢韶各自逃回本鎮,王思同也和藥彥稠逃回自己的本鎮長安。

如果王思同率領剩下的軍隊守住長安,李從珂下一步該怎麼走,李從珂自己也沒數。不過李從珂很快得到了好消息——

王思同留下守城的副留守劉遂雍關閉了長安城門,說王思同離開長安就是不要長安了也就不用回來了云云。

如此舉動,顯然是要把長安白送給李從珂。李從珂大喜過望,趕緊把長安接收了。

被拒之門外的王思同只能向潼關逃跑。

李從珂進入長安後不久,就傳來消息,前軍已經活捉了王思同;而同時被俘的王仁裕,則成了老上司落難的見證人。

李從珂說:“他雖然失策,但忠於主君,值得嘉獎。”話雖這樣說,當王思同被抓來的時候,他還是當面指責王思同不會站隊。

王思同說:我受恩於明宗,當然要保衛他兒子的江山,你殺了我吧。

李從珂感動了,想赦免他。

可是,他忘了考慮楊思權、尹暉們的感受。尹暉對王思同做的事比帶隊投敵嚴重得多:他在長安城搶奪了王思同的家產和妓妾,如果王思同活下來,以後和楊思權、尹暉一起上班,他們有何顏面?

尹暉去走李從珂心腹孔目官劉延朗的後門,以鞏固軍心爲幌子,要劉延朗務必送王思同一程。劉延朗覺得有道理,便趁李從珂喝醉了酒,擅自殺掉了王思同全家。

這時候,朝廷剛剛下令任王思同爲鳳翔行營都招討副使,也就是從主帥降職到副帥,繼續討伐李從珂,但這時候四十三歲的王思同已經接不到朝廷的任命書了。

李從珂得知王思同已死,雖然發怒,哀嘆數日,但也不至於爲了一個已死的敵人把這位心腹怎麼樣,而且從政治意義上講,死人比活人更好安排。等到李從厚出逃、李從珂登基稱皇帝后,他還是將王思同和朱弘昭、馮贇、藥彥稠等一併列爲結黨興兵、離間君臣、幾乎顛覆政權的罪人,削奪官爵,過陣子又下詔表示寬容,准許他們歸葬,但親屬部舊仍然流放。

後來李從珂又被建立後晉的石敬瑭推翻,王思同這些李從珂的敵人才有了死後翻身的機會。後晉出帝於開運三年下詔,恢復王思同官爵;後漢高祖登基後,贈王思同侍中。

“薊門戰客”的一生,也就此蓋棺論定了。

相關文章